从“物理连接”走向“化学融合”——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城乡融合发展调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3 06:52 2

摘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以来,不断加快土地、户籍、财政等领域改革,打破制约发展的制度性梗阻,通过土地入股、文旅开发等利益联结机制,使得城乡要素流动从单向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以来,不断加快土地、户籍、财政等领域改革,打破制约发展的制度性梗阻,通过土地入股、文旅开发等利益联结机制,使得城乡要素流动从单向汲取转向价值共创,为城乡之间走向互利共生、协同发展探索新路。

清晨6时,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迎来第一缕阳光,童家镇化溪村菜农张志华开车满载3000斤沾着露水的黄瓜进城送货。15公里城乡快速路一路畅通,将农产品进城时间压缩至20分钟;而在3年前,同样路程需要开车1小时,土路颠簸,损耗率高达10%。

就在张志华向北跨过信江大桥的同时,月湖新城的早班公交车也载着务工者向南驶向乡镇。公交车司机王师傅的计价器显示,2024年该线路单日最高载客量突破4200人次,其中60%以上的乘客白天进城务工、夜晚回乡居住。

作为鹰潭市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核心区域,月湖区自2020年开展试验区建设以来,以“要素流动、产业协同、服务共享”为主线,力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矛盾。5年间,这里的乡村与城市不再是割裂的“两张皮”,而是逐渐编织成一张互联互通的发展网络。

土地改革:

“沉睡的资本”迸发活力

2019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有关部委、金融机构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将鹰潭市列为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月湖区全域随后被列入江西省出台的《鹰潭市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并被赋予土地、户籍、财政等领域的改革自主权。

农村土地改革刚开始,就遭遇“三重门”:村民对产权流转的疑虑、规划与耕地的冲突、社会资本的观望。

转机出现在试验区政策落地后的第98天。在四青街道上桂村,月湖区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完成——22.14亩闲置宅基地评估作价258.31万元,挂牌出让给鹰潭市黑鸭子实业有限公司建厂房。随着项目落地,当地1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制度层面。月湖区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宅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周调度、半月调度、月调度”机制,确保政策精准落地。在保障农民权益基础上,月湖区还创造性提出“集体收益分成”机制,盘活闲置宅基地收益,村集体可获20%分成。同时,月湖区搭建起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宅基地审批“一网通办”,成为江西省首个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样本。

“沉睡的资本”迸发活力,激发返乡创业热情。记者在大桥村童家组看到,52栋危旧房拆除后,盘活闲置农房1800平方米,村里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蓬里宴”生态餐厅,并流转土地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带动和吸纳众多村民入股、就业。“土地一下就‘活’了。”村民“股东”童小平说,仅此一项,2023年建成当年便为村集体带来17.65万元收入,村民则通过土地入股和就业实现双增收。

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与群众参与,这场农村土地改革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截至2024年底,月湖区土地流转面积突破2.3万亩,社会资本投入激增至28亿元。月湖区先后诞生17个产村融合示范体、4个乡镇工业园。

数字赋能:

穿透城乡毛细血管

当暮色笼罩童家镇大桥村农田时,传感器仍在向云端传输数据。

在大桥村优质水稻示范基地,种粮大户胡细斌告诉记者,他的手机随时能收到智慧农业平台的病虫害防治预警,为调动无人机精准施药提供依据。“过去靠经验,现在靠算法。”去年他家水稻亩均产量达710公斤,农药使用量下降45%。

城乡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进而重塑农产品供应链。2024年,月湖区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200元。在月湖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区块链溯源系统实时显示每一批蔬菜的种植、采摘信息。“菜农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数字化。扫一扫二维码,甚至连施过几次有机肥都查得到。订单量比以前翻了一番。”张志华轻点手机跟踪物流,他家的黄瓜已发往南昌华润万家总仓。

穿透基层毛细血管的数字红利也让乡村居民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童家村“数字乡村”工作站内,大屏上跳动着宅基地改革、医保结算等23类实时数据。村民童华平刚在江西省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平台上完成建房审批,又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上海专家连线。在童家镇的数字孪生系统大屏上,743路物联感知设备实时演绎着城乡要素如何融合——当系统监测到村庄垃圾清运车连续3次延误,会自动触发“村企共治”流程,调度邻近车辆支援。这种智慧治理场景已覆盖63%的行政村,使公共服务成本较之前降低22%。

数字化便利惠及月湖全区。去年月湖区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5%,群众办事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15分钟。在月湖区网格化指挥中心大屏上,全区272个网格的事件、组织、人员等数据一目了然,村、社区上报的事件精准高效地分配至各部门及时解决,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月湖区大数据中心主任林园介绍,“我们还通过基层治理AI大模型建设,为网格员提供针对性决策模拟及辅助建议,进一步提升基层工作效能”。

产业共荣: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月湖区乡镇工业园里的灯火,照亮了城乡融合另一种可能。

在江西源创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线上,正在调试机床夹具的徐丽娟说:“这里离家骑车只用15分钟,收入不比以前在外打工少。”在公司落户的童家镇工业园,物流、仓储、职工公寓等配套完善,上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租金仅为城区三分之一,让这家高新技术企业找到了更广阔的空间。

破解城乡要素流动梗阻需要制度创新的巧劲。针对城乡产业共荣,月湖区拒绝“村村点火”式的低端复制,而是通过“飞地经济”实现专业化分工——城区聚焦研发与市场,乡镇承载制造与物流,农业则向智慧化、品牌化升级。月湖区还设计出“三块地”方程式:将沉睡土地折算成可跨村置换的“地票”,整合零散地块为“虚拟地仓”引入制造、物流、康养等项目,创新“生态券”制度让保护生态林可兑换建设指标。目前,这套“组合拳”催生出“共享车间”等12种新业态。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对城乡融合的促进作用巨大。据测算,月湖城区每向乡镇转移1家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带动周边6个村发展配套产业。江西萃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落户童家镇以来,带动土桥村诞生了3家小微企业和1个物流服务站。产业有序梯度转移,托举起乡村产业兴旺和“家门口”就业增收。2024年,月湖区乡镇工业园从业者平均月薪达5830元,较改革之初的2020年增长68%。

城乡融合也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2023年,官山村村民曾嵘春节返乡发现,月湖区梅里公路通车后游客明显增多,于是将自家3层楼房改造为“梅里小院”,并带动村民发展特色民宿。目前官山村已有各具特色的民宿17家,形成“民宿+农家菜”集群,年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户均增收1.8万元。

童家镇土桥夏家村则探索出“生态农业+非遗活化”的融合模式。“城里人来乡下寻找乡愁,我们在乡愁里发现未来。”在上海从事设计工作的村民江萍2022年返乡后,将30亩抛荒地改造成“稻鱼共生”生态农场,配套建设竹艺工坊,邀请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竹编技艺培训。目前,该项目带动42户村民参与,形成从竹材种植、工艺品制作到文旅体验的完整产业链,年均接待研学团队与散客8000余人次,户均增收1.5万元。

“产业共荣体现在空间上的梯度转移,更体现在产业链的全链条整合。”月湖区发展改革委主任郭慧芸用“量子纠缠”比喻月湖区现在的城乡经济关系,“城区的技术、资本下乡,激活了乡村资源;乡村的生态、文化返流,又重塑了城市消费形态。”近年来,全产业链整合模式让月湖区的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2024年,月湖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同比增长18%;文旅综合收入突破9亿元,同比增长45%。

民生突围:

均等化的破壁之战

城乡融合发展也带来了乡村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

在上桂村,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获得分红后,将收益用于改善公共设施,新建起村小学教学楼、文化广场和医疗服务中心。村民周大姐感慨:“过去修条路都要借钱,现在村里有钱搞建设了。”这种变化正在月湖全区范围内发生,2024年,月湖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5亿元,其中75%用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梅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3岁老人张桂芳说:“现在做CT检查,乡里拍片城里专家读报告,再不用到城区排队抢号了。”月湖区成立公立医院示范项目协调机制,将基层机构纳入鹰潭市人民医院管理,由人民医院定期下派儿科、超声科等专科医生对基层科室进行指导,并通过双向转诊机制、统一业务培训及院区间会诊、手术协作,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2024年,月湖区累计双向转诊患者超1100人次,下沉手术23台,义诊巡诊累计服务4000余人次;乡镇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8.4%和6.4%,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城乡就医新格局。

教育领域的变革同样深刻。在位于月湖新城的鹰潭市第七中学,学生们正通过超高清屏幕与市里的名师互动。校长刘洪波介绍,月湖区推出“名校带弱校”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让该校2024年重点高中录取率创下新高。更令农村学生家长振奋的是,2022年以来,月湖区先后优化9所农村小规模学校,撤并至2所新建的中心校,开通了学生免费公交车专线。记者在鹰潭市第十三中学看到,这座由3所村小撤并后在原址新建的校园,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现有学生968人,远超原3所小学的学生总数之和,生源回流明显。

社会保障领域也取得重要突破。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低保等方面实现制度衔接和待遇均等化。在桥东古村,65岁的张奶奶通过“数字乡村”APP完成了养老保险认证,“过去要跑到镇上办手续,现在家门口就能搞定”。“城乡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资源、资本下乡,更是治理体系的重构。”林园说,自2023年起,月湖区推出“政务数据共享负面清单”制度,明确除国家安全等特殊情形外,所有部门数据必须无条件共享。“通过卫健局和民政局的‘数据碰撞’,精准识别出3800名空巢老人,并为他们定制了智能手环。”

深层挑战:

破与立的辩证法

在月湖新城管委会的沙盘前,蓝色光纤网络与绿色生态廊道交织成未来城乡融合的图景。一组数据揭示了融合发展的深层挑战:截至2024年,月湖区城乡基础设施投入约15亿元。

钱从哪里来?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例,在月湖区乡镇污水处理厂,MBR膜工艺每吨处理成本比传统工艺多出0.8元,每年带来近千万元财政压力。为此,月湖区改革专班独创“环境治理+碳普惠”模式,将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打包纳入江西碳汇交易平台,依托竹炭吸附工艺每年可产生1.2万吨碳减排量,通过出售给本地铜加工企业,填补了15%的运营缺口。

考验则来自人才领域。童家镇杨梅园负责人张自胜最近陷入“数字鸿沟”:开出万元月薪仍难觅既懂算法又通农事的复合人才,他培训的几名“银发主播”平均年龄58岁,“老伙计们学直播比种地还吃力”。

月湖区推出“人才反哺计划”破局。在郭慧芸的工作台账上,记录着这场改革的新突破——通过构建“政策杠杆+情感纽带”双驱动机制,除宅基地优先分配、创业失败补偿等传统政策外,创新性地将参与村史编撰、非遗传承等文化行为折算成“乡愁积分”,可兑换信用贷款额度。目前,这套“组合拳”已吸引1200余名创业者返乡,其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从2019年的17%提升至如今的43%。

郭慧芸说:“在破与立的螺旋中,最重要的是找准支点。通过制度创新打通要素流动堵点,让城乡从‘物理连接’走向‘化学融合’。”从碳交易市场的细微涟漪到区块链溯源的科技脉动,从“银发主播”的笨拙尝试到数字孪生的精密运算,当MBR膜工艺处理的清水注入稻田,当返乡青年的无人机掠过祖辈耕作过的土地,月湖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轮廓变得越发清晰。

评估显示,月湖区在城乡要素市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综合水平居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前列。5年间,月湖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14∶1下降至2024年的1.99∶1。月湖区城镇化率显著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的同时,乡村振兴发展总指数连年位列全省市辖区第一。

“真正的城乡融合,是让每个人的选择都能找到安放之处。”正准备送当天第二拨蔬菜的张志华翻看着儿子发来的短信——这名在城区上高三的“00后”,今年准备报考智慧农业专业。“他说以后要回来搞数字农场,把我们的黄瓜种进元宇宙。”(经济日报记者 刘 兴)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