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搞发明,一边断舍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3 07:54 2

摘要:很难想象,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国,治疗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最后的手段,居然是在头骨上钻个孔,插入一把外形像螺丝的手术器械,旋转,再拉动手柄,用钢丝切断神经纤维。

图片来自豆瓣网

很难想象,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国,治疗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最后的手段,居然是在头骨上钻个孔,插入一把外形像螺丝的手术器械,旋转,再拉动手柄,用钢丝切断神经纤维。

这种手术器械叫脑白质切除器,如今被收藏在曼彻斯特大学医学与健康博物馆里,作为旧日医疗实物展出。该手术一度被视为治愈精神疾病的希望,参与研究和尝试的医生还因此获得过诺贝尔奖。

这类手术早就被叫停了,破坏太多脑组织,会损伤病人的智力、情感及语言功能——已经是今人的常识。

《旧物录》记载了与之相似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最近300年,人类世界里85个“消亡之物”。人类过去两三百年发明的新东西,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小到拍手就能打开或关闭家用电器的开关,大到能将人在3小时内从伦敦送到纽约的超音速协和式飞机,新的物品不断被发明、生产、停用,成为旧物。协和式飞机在飞行24年后,以一次109人罹难的坠毁事故震惊世界,后来,人人都能坐上的平价客机成为主流,不再有公司生产协和式飞机。

但这不影响协和式飞机在发明之初,带给人们的意义:为更快抵达远方探路。

书里提到的旧物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因瓦卡汽车,那是20世纪英国政府向残疾人免费提供的汽车,可以根据驾驶者个人需求改装操作设备,被视为福利国家的象征。

不过,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衰退,因瓦卡汽车动力不足、性能不稳定,有人戏称它为“移动路障”。渐渐地,因瓦卡汽车停产了。但我认为,这种汽车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文明社会试着满足残疾群体平等出行的权利,让他们也能驾驶车辆,开往想去的地方。

我想,无论这些发明多么稀奇古怪,发明者的初衷都是为解决日常生活困境或实现人类梦想提供的思路和尝试。

人类希望更快速去往远方,于是有了飞机、高铁。人类希望信息更高效,所以有了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我们对当下不满意,渴望“明天比今天更好”,所以愿意创造。

世界对待发明的态度,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态度。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其中,势必有很多尖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也有很多专利不一定能在当下发挥作用,但能给予未来启示。

从各个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可以窥探行业的技术发展情况。根据欧洲专利局(EPO)发布的2024年专利指数,计算机技术(包括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领域)数量上最多,全年申请了16815件专利。清洁能源技术相关领域专利申请的增长速度最快。相对来说,数字通信领域的申请量在减少。

在变革浪潮澎湃的当下,我们还应该保持谨慎,即便是主流和常规的研究、共识,也可能成为将来的脑白质切除术。

先进和过时,它们虽为反义词,却总是毫不互斥地出现。每当有过时的、被淘汰的旧物,就证明,新物诞生了,技术正在进步。

18世纪,许多西方国家的男女会在腰间佩戴腰链,把怀表、钥匙、小装饰品挂在上面,腰链是当时时髦的象征。后来,放置物品的功能被衣物口袋和箱包取代,慢慢地,腰链成了当代钥匙圈的前身。

在认识旧物时,我们也在刨根自己。我曾采访一位研究博物馆的学者,他说,博物馆人应该收集最近几十年、伴随中国迅速发展而消失的物品,比如黑白电视机、收音机。他看到了旧物的大量消逝,时代奔流向前,产品更新迭代,每个人不断地买买买,也亲历着断舍离。

作为90后,我的青春与小灵通、VCD、MP3相伴,如果要打造我个人的博物馆,最能代表我少年时代的物品,是我7位数的小灵通号码,那是专属于我的“时代的眼泪”。如今,街上很难看到销售CD、租赁影片光碟的店铺了。

如今,我们有智能手机、蓝牙耳机、音乐和视频播放移动端应用。云端装下了无数歌曲、电影,再也不需要在家里腾地堆放碟片。说起来,千禧年过去了25年,我有点怀念它,但我不会回去。

《旧物录》

【英】芭芭拉·彭纳等著 丁宇岚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5年2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