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季气温日渐升高,降水量又较往年偏少,在河南,正值全省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也是抗旱的攻坚阶段,各地农民正抢抓时机,灌溉农田。
“无人农场”里的灌溉设备 受访者供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张逸菲
春季气温日渐升高,降水量又较往年偏少,在河南,正值全省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也是抗旱的攻坚阶段,各地农民正抢抓时机,灌溉农田。
而在濮阳市清丰县,有个“无人农场”,依靠智能水肥灌溉技术,24小时不间断抢灌施肥。
效率大幅提升
在濮阳市清丰县惠农农机农民合作社(简称“合作社”)的农田里,没有人在抢灌施肥,麦苗却饱满肥壮、长势喜人。
功劳要给“小麦—玉米周年生产无人农场”(简称“无人农场”)。合作社董事长周建士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合作社一共400亩地,往常,若将其浇灌一遍,需要15人抽10口水井,密集工作15天。“无人农场的智能水肥灌溉技术,7天就能将400亩地浇个遍,一个员工都不需要,还能在这期间追肥。”
周建士解释,合作社启用了3套设备,设备功能略有差异,但智能水肥灌溉是基础。
滴灌带沿着田间地头铺设,另有无人机定时定点“巡田”带来最新监测数据,大大节省了人力。“无人农场直接使用河水加速灌溉,24小时不间断,400亩地划分了9个片区,都能实现轮换浇灌,大大节约了时间。”周建士说。
传统农业的数字化引擎
记者了解到,4月10日,河南省首个“小麦—玉米周年生产无人农场”正式建成。
植保无人机编队呼啸升空、智能灌溉系统悄然启动、红外相机扫描青翠的麦浪,这些“黑科技”的深度应用,正为传统农业装上数字化“引擎”。
河南农业大学信管学院副教授汪强告诉记者,无人农场集成了自动化耕地整地、智能播种及漏播预警、智能水肥灌溉、智慧化生长监测与病虫害防治,及无人驾驶收获等智慧农业技术,构建了周年粮食作物无人化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耕—种—管—收’全链条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作业管理”。
就拿智能水肥灌溉来说,汪强介绍,基于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求的智能轮灌决策系统,采取井水河水双通道模式,用水随意切换,“可按时间、按灌溉量、按作物需水量等智能化、无人化自动灌溉。同时,还能根据无人机巡田数据智能分析小麦玉米营养状况,开展按需精准施肥作业管理”。
“科技在进步,这可比之前手动开阀门方便多了。”周建士笑称。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