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花地·上书房”专栏开启。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各领域名家、达人的书房,探访他们的读书生活与研究路径。读者可借此一窥名家书斋,遇见更辽阔世界。
【“4·23世界读书日”开卷有约】系列策划
“4·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花地·上书房”专栏开启。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各领域名家、达人的书房,探访他们的读书生活与研究路径。读者可借此一窥名家书斋,遇见更辽阔世界。
[名家书房]
“我的书房是书斋加客厅,大约50平方米;藏书以艺术类为主,书法碑帖印谱占了很大比重,其次是哲学和文学书籍。虽然现在电子书逐渐普及,但我还是喜欢买纸质书,拿在手上的阅读体验感更好。” ——方建勋
方建勋在书架前 作者提供
方建勋,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书法、篆刻的教学与研究,主讲的“北大书法公开课”流传全网,播放量过千万人次,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出版有:《中国书法之美》《中国书法十五讲》《中国书法通识》《行书的故事》《临帖九讲》等。
阅读史
阅读和写作,有点像临帖与创作 文/方建勋
小时候读书,主要是学校的课本,课本之外主要读《故事会》《读者文摘》《报刊文摘》。我父亲喜欢书法,让我每天练习正楷,写什么内容呢?他从《报刊文摘》上选一篇小文章,我用硬笔在方格子里端端正正地写楷书。父亲是厂里的供销员,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喜欢练字,所以家里就时不时地添一些新书和字帖。新书一进家门,他就用牛皮纸包得好好的,然后在牛皮纸的封面上用毛笔重新写上书名。这种做事情的态度,一直让我印象深刻,尽管我很难做到像他那样对待每一本新书,但是喜欢读书、喜欢买书这一点是传承下来了。父亲的阅读兴趣主要是汉译西方小说名著,而我倾向于中国的,如《古诗源》、唐宋诗词、《古文观止》、明清小品文、20世纪散文家作品等。
真正发自内心喜欢读书,是我十五岁到杭州上学,进了杭州师范学校。那个阶段,一方面是对书法练习和音乐练习有很大的热情,另一方面是喜好读中外艺术名家传记一类的书籍,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艺术家。
后来对书法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就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师从著名书法篆刻家、学者黄惇老师做书法研究。自此踏上学术之路,阅读面开始聚焦到以书法、篆刻为主,兼涉其他艺术门类。研究生阶段,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怎么做学问,怎么阅读文献。细细阅读了《历代书法论文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明清书论》,并翻阅了《中国书画全书》,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对书法理论越发有了兴趣,同时对书法理论的宏观层面也有了一个大体认知。《历代书法论文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这两本书让我很受益,解决了我对书法实践的好多困惑,直到今天也是我的案头常翻书。
我的博士是在北大哲学系上的,师从美学名家朱良志先生。与朱老师的缘分始于一本书,《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读到这书的时候,感受是:中国艺术竟可以这么美!激动之下,一气读完。读完之后,用毛笔小楷给朱老师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特别想师从老师读博士的意愿……最终梦想成真,考上了朱老师的博士。在这期间,阅读兴趣转向哲学和美学,虽然自己不是哲学专业出身,但是沉浸在北大哲学系的学术氛围里,对书法篆刻艺术之“理”的思考,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等书对我如何研究中国书法——在方法论上有很大的启发。
阅读兴趣的又一次变化是做博士后期间。合作导师朱青生老师主要研究当代艺术、西方艺术史以及汉画像石,同时对书法也有浓厚兴趣,他说研究中国书法要打开视野,放在世界艺术的大背景下来看它,才能见出它的特质。这么一引导,我就开始关注西方艺术史家研究西方绘画、雕塑、建筑和音乐的著作。像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威廉·塔克的《雕塑的语言》、埃里克·坎德尔的《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威尔·贡培兹的《现代艺术150年》等书帮助我打开了研究视觉艺术的视角,对我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启示。
阅读和写作,在我一个做书法研究和实践的人看来,有点像书法的临帖与创作。书法如果不临帖只是一味地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很容易沉迷自己的感觉中,久之容易重复和乏味;反之,如果只临帖不创作,那就缺乏自我的探索,很可能重复别人,难以形成自家特色。同样,作为一个学者,如果没有阅读就容易局限在自己的固有思维里,激发不出新的思想观念;反之,如果只阅读不写作,就难以把新的想法梳理、消化和吸收,变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书径]
“像《论语》《庄子》《金刚经》《传习录》这类关乎生命慧觉智慧之书,对我而言是‘长读书’,得时不时地拿出来品一品;各类学科的知识性书籍可以高效地翻阅;专业领域的经典书是学问的基础,是必读书,也是细读书。”
[书语]
“呼吸新鲜空气,接纳未知世界。”
[近读]
朱良志:《四时之外》,北京大学出版社
莫妮卡·布莱克曼·维索纳、罗宾·波伊纳:《非洲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
凯瑟琳·格雷尼尔:《行走的人:贾克梅蒂传》,北京日报出版社
刘涛:《魏晋新书风》,上海书画出版社
[自荐]
《中国书法之美》(方建勋)
“此书意在探索历代书法作品最突出的‘亮点’——那些打动我们内心的书法作品的美感特质所在。它们彼此之间有前后关联,有共性也有殊别。所以这部书的写作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从上往下’讲解书法审美发展的脉络。”
原文载于《羊城晚报》2025年4月23日A8花地版
策划 | 陈桥生统筹 | 邓琼 吴小攀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