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技术迎来变革时代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3 09:07 2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时尚和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针织技术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同时也面临着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环保压力的增大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都给针织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此外,虽然智能针织技术发展迅速,但在成本控制、技术普及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时尚和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针织技术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同时也面临着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环保压力的增大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都给针织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此外,虽然智能针织技术发展迅速,但在成本控制、技术普及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在设计创新方面,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必须紧跟健康生活的时代趋势,充分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通过不断创新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和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比如,有的企业研发出可降解的环保纤维用于针织生产,既符合环保要求,又为产品增添了新的卖点。”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刘家强说。

科技驱动针织技术变革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针织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智能针织技术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其涵盖了智能针织设备、智能针织工艺以及智能针织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

在智能针织设备方面,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不断攀升。例如,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线成型”全自动电脑横机,操作人员只需输入代码,就能实现从纱线到成衣的快速生产,不仅省去了织片缝合工序,还大幅节省了生产时间和用工成本,提升了装备附加值。这种高度自动化的设备,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使得针织生产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满足市场需求。

在智能针织工艺中,3D打印技术崭露头角。它能够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将独一无二的面料设计打印出来,轻松实现复杂图案和结构的设计,还可用于开发具有抗菌、保暖、透气等特殊功能的面料。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师可以突破传统针织工艺的限制,将创意转化为现实,为针织产品带来更多创新可能。

智能纤维与针织工艺的结合也为针织技术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智能针织敷料具有抗菌、消炎、促进伤口愈合等功能,为医疗行业带来了新的治疗手段。在体育领域,智能针织运动服具备温度调节、吸湿排汗等功能,有助于运动员保持最佳运动状态。

刘家强表示,如今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并且在这两大理念的驱动下,纺织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就拿毛针织领域来说,小众高端市场正逐渐崭露头角。以往,羊毛制品或许只是保暖的象征,但现在,它在时尚与健康生活中的地位愈发凸显。一些品牌推出的羊毛针织系列产品,不仅采用了顶级的羊毛原料,在设计上更是融合了当下最前沿的时尚元素,实现了时尚与健康的完美结合。

设计创新引领时尚潮流

设计创新在针织领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不仅赋予了针织产品独特的外观和风格,更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时尚和个性化的追求。

从面料设计来看,针织技术拥有广阔的创作空间。例如,香奈儿风格的面料通过运用雪尼尔、大肚纱、竹节纱等特种纱线,结合丰富的颜色变化,呈现品牌标志性的织物效果,展现出针织面料设计的独特魅力。在仿牛仔面料领域,针织工艺不仅能模拟牛仔布的颜色,还能重现其独特的肌理感,通过调整织法和密度,再配合水溶性胶性纱线,针织面料能够呈现出接近牛仔布的挺括感,同时保持更好的柔韧性,其花纹还可以随意变化形状,这是传统梭织面料难以实现的优势。

在款式设计方面,针织服装的风格日益多样化。近年来,新中式风格在针织服装中备受青睐,盘扣、对襟、流苏等元素的运用,将传统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韵味。此外,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时尚成为设计的重要趋势,使用有机棉、竹纤维、再生纤维等环保材料制作的针织服装越来越受到欢迎。

“雅莹60%的服装都是针织产品,我们认为未来得针织者得天下。”雅莹集团材料与供应链管理中心罗浩的话语充满了自信。雅莹集团敏锐地察觉到针织产品正朝着时尚化、运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将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最终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比如,将苗族的刺绣工艺与现代针织技术相结合,设计出的服装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时尚潮流。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郭瑞萍表示,针织技术的开放性超乎想象,它绝不仅限于织毛线这么简单。从普通的日常服装,到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科技材料,甚至是人造血管等生物医学材料,所有可编织材料都能通过针织技术实现华丽变身。要将传统的针织工艺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文化内涵又有时尚感的产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在数字化制版、针织色彩与图案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国产机器设备在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为产品开发与设计带来了新的契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周立亚表示,行业内部交流和共融非常重要,只有相互交流、切磋技艺,才能共同进步。

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模式

随着针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行业需要具备扎实的纺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针织技术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与针织的深度融合,跨学科人才成为行业急需,掌握多学科知识的人才,能够推动智能针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青岛大学副教授李涛直言,当前纺织企业人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他呼吁大家重视传统行业的学生就业,同时要打开视野,不要局限于传统针织领域。他提出建议,让教师进入工厂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之禾卡纷集团针织毛衫工厂负责人孙乐毅也道出了企业面临的人才困境,特别是在吸引年轻人才加入高端品牌工作方面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积极与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培养所需人才。

“当前我国校企合作面临着一些难点,一方面是如何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技能开发上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是如何引导优秀学生到中小城市工作。以一些中小城市的纺织企业为例,它们急需优秀的专业人才来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但由于城市的吸引力有限,很难吸引到顶尖人才。”法国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区负责人沈志文建议分两个层面进行改革:一是重点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专注于流行趋势、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为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高端人才储备;二是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眼睛向下”,关注基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大力支持地方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他建议,可以通过给予优秀学生奖学金,鼓励他们出国深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以此缓解企业人才来源和储备的问题。

撰文 / 本报记者 滕卉荣

编辑 / 马瑞

来源:中国纺织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