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标志唯物史观诞生的重要著作,它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未发表,以手稿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百年文献学发展历程中,诞生了十余个相关版本,而关于这部手稿的呈现方式、著述形式以及核心章节等问题亦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标志唯物史观诞生的重要著作,它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未发表,以手稿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百年文献学发展历程中,诞生了十余个相关版本,而关于这部手稿的呈现方式、著述形式以及核心章节等问题亦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
版本流变
1845年10月至1847年4—5月,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由于出版计划受挫,他们在1847年下半年放弃了这部著作的出版,把手稿交由“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1923年,苏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长达·梁赞诺夫从德国搜集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手稿复制件,其中就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基于这些手稿复制件,梁赞诺夫于1924年和1926年分别在俄文版和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一卷出版了俄文版和原文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从而使这一最受人关注的部分为世人所见。193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版(MEGA1)第Ⅰ/5卷问世,其中收录了由弗·阿多拉茨基主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世界历史上首个《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完整版本,该版成为后来俄文、德文、中文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译底本,影响深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和民主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开始酝酿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与此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1962年,齐·巴纳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发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3个纸面(6页)手稿,其中包含“费尔巴哈”章的第1、2和29页。这一重大发现迅速推动了“费尔巴哈”章新版本的问世。1965年,俄文新版“费尔巴哈”章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发表。以之为底本,德文新版“费尔巴哈”章于1966年在《德国哲学杂志》发表。这两个版本成为MEGA2框架下《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出版的先声。
1972年,MEGA2试编卷问世,其中收录了由英·陶伯特主编的“费尔巴哈”章。这是MEGA2编辑出版框架下首个“费尔巴哈”章版本。此后,作为MEGA2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负责人,陶伯特在2004年推出了MEGA2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先行版,其中首次以时间顺序编排了“费尔巴哈”章。2010年,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MEGA工作站接手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工作。2017年,由乌·帕格尔和格·胡布曼等主编的MEGA2版《德意志意识形态》正式出版,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二个《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完整版本,代表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最新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胡布曼和帕格尔在MEGA2框架之外又出版了新的时间顺序版“费尔巴哈”章。一年后,由中日学者联合完成的“费尔巴哈”章Online版上线,从而在传统的纸版之外增添了数字版“费尔巴哈”章。
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百年文献学同其版本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随着这些版本的问世,《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亦走向深入。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
呈现方式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现存手稿中,大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并准备付印的文稿,而“费尔巴哈”章却保留为草稿样态。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所涉及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呈现《德意志意识形态》尤其是“费尔巴哈”章?是采用逻辑顺序编排还是时间顺序编排?
从历史上看,梁赞诺夫主编的原文版“费尔巴哈”章开启了逻辑顺序编排的序幕。在这一版中,他确立了章开篇在前、马克思编号为8—72页的手稿居中、关于“分工和所有制形式”的片断收尾(接续前面手稿结尾的“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逻辑编排方式。该版一方面尽可能地忠实于手稿原貌,不介入手稿内部,另一方面通过对各份手稿的排序而赋予“外在弱逻辑”。此后,MEGA1版《德意志意识形态》把梁赞诺夫的逻辑编排原则进一步放大,根据特定的理解调整了段落顺序和结构。这种对“费尔巴哈”章的“内在强逻辑”的介入,后来受到研究者的质疑。
20世纪60年代,在巴纳发现《德意志意识形态》新手稿之后,俄文新版和德文新版“费尔巴哈”章重新采用了梁赞诺夫所倡导的逻辑顺序编排方式。尽管以俄文新版为底本,但德文新版是更具价值的原文版本。就其编排来说,首先是三份章开篇,其次是关于“分工和所有制形式”的片断和关于“意识和存在关系”的片断,最后为马克思编号为1—72页的手稿。与梁赞诺夫版一样,该版既保证了马克思编号的72页手稿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又坚持了章开篇的首要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它并没有按照逻辑关系处理“分工和所有制形式”的片断,而是按照手稿上的印张编号将其与“意识和存在关系”的片断一同置于章开篇之后,从而不仅纠正了梁赞诺夫版对后一片断印张编号的错误判定,而且比梁赞诺夫版更加力图忠实于原文。
如果说逻辑顺序编排在20世纪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主导编排方式,那么在21世纪,时间顺序编排方式则成为与逻辑顺序编排分庭抗礼的编排方式。2004年,陶伯特在MEGA2先行版中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了“费尔巴哈”章。这种时间顺序鲜明地体现为:马克思恩格斯先行写作的1—72页手稿在前,而较晚写作的三个章开篇在后。陶伯特认为,时间顺序可以体现手稿的写作次序,有利于从创作史的角度理解手稿。同时,“费尔巴哈”章手稿的流传状况也要求编者按照既有样态呈现文本,而不是在作者之外添加编者的逻辑。
在陶伯特以时间顺序否定逻辑顺序编排方式后,2017年出版的MEGA2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又否定了陶伯特的时间顺序编排方式,从而实现了对逻辑顺序编排方式的“否定之否定”。MEGA2编者认为,陶伯特的时间顺序或许适用于“费尔巴哈”章,但对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而言,则完全不适用。因为这会解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整体框架,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章节结构。此外,马克思编号为1—72页的手稿写于不同时期,如果采取时间顺序编排,显然会违背马克思赋予它们的页码编号及其内在逻辑。
确实,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编排各有优势。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费尔巴哈”章,其中的各份手稿应被视为未完成的文本而独立呈现,还是应作为著作的构成进行逻辑编排。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
著述形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直被视为马克思恩格斯流传下来的一部重要著作。早在190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和拉萨尔遗著选》中,梅林就称《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著作(Werk)。此后,梁赞诺夫版“费尔巴哈”章和MEGA1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均把《德意志意识形态》视为一部著作。在这一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著作,并非需要讨论的问题,而是不言自明的前提。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著述形式判定的变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MEGA2第Ⅲ/1卷和第Ⅲ/2卷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出版,1848年前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特别是他人致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得以系统公开。1980年,MEGA2第Ⅲ/2卷编者加·格洛维娜提出了“季刊说”。她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当年通过友人约·魏德迈而与威斯特伐利亚出资人商量出版的并不是一部著作,而是一部季刊。2017年,MEGA2版《德意志意识形态》正式确认了“季刊说”,强调《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本是马克思恩格斯计划出版的一部季刊。
“季刊说”的提出对“著作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格洛维娜还是MEGA2编者,更多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源起层面来强调其季刊形式,而“源于”季刊并不等于“终于”季刊。事实上,在1846年7月与威斯特伐利亚出资人决裂后,马克思恩格斯便撤下了其他编者的文稿,着手出版自己的文稿。从这一时期来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作形式不言而喻。马克思后来的回顾也为此提供了佐证。1860年3月,马克思在致法律顾问韦伯的信中谈到,他曾在布鲁塞尔写了“两卷关于现代德国哲学和社会主义的著作”。马克思所指的正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而“两卷著作”(ein zweib?覿ndiges Werk)的表述已经充分表明他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著述形式的判定。
可以说,“季刊说”完善了我们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前期出版计划的认识,但它并不能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著述形式的根本判定。《德意志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部著作。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
核心章节
按照学界主流观点,“费尔巴哈”章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章节,因为关于唯物史观的正面阐述就集中于这一章。然而,MEGA2编者却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章节是“圣麦克斯”章,而非“费尔巴哈”章。他们提出两点理由:首先,从体量上看,“圣麦克斯”章现存的手稿有430页,占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大部分篇幅。仅从马克思恩格斯所投入的笔墨来看,这一章就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其次,从“圣麦克斯”章与“费尔巴哈”章的关系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以施蒂纳为代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集中批判,才逐渐厘清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萌生了“费尔巴哈”章的写作构想。因此,“圣麦克斯”章可谓是“费尔巴哈”章得以诞生的中介和基础。
诚然,MEGA2编者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重视“圣麦克斯”章,但所谓“圣麦克斯”章比“费尔巴哈”章更为核心的观点却值得商榷。一方面,尽管“圣麦克斯”章在体量上远大于“费尔巴哈”章,但这一超大体量在很大程度上缘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几乎逐句逐段的摘引和反驳,因此,若就理论阐述来说,“圣麦克斯”章的体量并不会比“费尔巴哈”章大很多。另一方面,MEGA2编者认为正是经由“圣麦克斯”章的批判性写作才有了“费尔巴哈”章,尽管在创作史上有一定依据,但这也仅适用于“费尔巴哈”章中抽取自“圣麦克斯”章的部分,即马克思编号为40—72页的手稿,而马克思编号为1—29页的手稿却并非源于“圣麦克斯”章。它其实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最早写作的手稿,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早在其中就得到了集中阐述。因此,“费尔巴哈”章中唯物史观的阐述并不以“圣麦克斯”章为中介。进一步讲,正是由于“圣布鲁诺”章和“圣麦克斯”章强于批判而弱于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才感到有必要写作“费尔巴哈”章,从而在对“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先提出一些有关德国哲学和整个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见”,以便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赋予“费尔巴哈”章的独特地位与重大价值是“圣麦克斯”章无法比拟的。
总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百年文献学的全面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这一经典著作的理解,而且有助于独立自主地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研究,从而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