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黄土高原与陇中丘陵的交界处,会宁县正以创新实践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甘沟驿镇的庭院经济、四房吴镇的避险搬迁、头寨子镇的苹果产业、环陇正飞的洋姜全产业链……这些鲜活案例共同勾勒出会宁县“生态筑基、产业造血、文化铸魂、治理增效”的乡村振兴立体路径,为乡村振兴提
在黄土高原与陇中丘陵的交界处,会宁县正以创新实践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甘沟驿镇的庭院经济、四房吴镇的避险搬迁、头寨子镇的苹果产业、环陇正飞的洋姜全产业链……这些鲜活案例共同勾勒出会宁县“生态筑基、产业造血、文化铸魂、治理增效”的乡村振兴立体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会宁样本”。
生态宜居:从“环境整治”到“生态价值转化”
会宁县将人居环境改善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形成差异化治理模式,甘沟驿镇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秉持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扎实做好长效管护工作,努力打造生态优美、卫生整洁、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村民马丽的宜居庭院与环卫工陈芳春的“门前三包”制度,实现了环境美与收入增的良性循环;四房吴镇秉持“人民至上、安全优先”原则,从前期调研、规划设计到搬迁安置与后续扶持,全方位、多层次扎实推进避险搬迁工作,让曹明隆等村民从“提窖水”到“用自来水”,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曾经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如今住进了宽敞明亮、交通便利的新居,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开启了幸福生活的新篇章;头寨子镇始终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入户便道,连接着家家户户,路旁精致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院内花草繁茂,蔬果飘香,处处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朱志远告诉记者:“周三周六集中清扫日”,保持村庄、街道各处干净整洁。如今的会宁县各乡镇,正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继续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产业振兴:全产业链思维破解“小散弱”难题
面对传统农业“低效化”困境,会宁探索出三条特色路径。
组织化突围: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乡村才能繁荣发展。甘沟驿镇始终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导,积极探索“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做大肉牛、肉羊等支柱产业,推动孙福等养殖户从家庭散养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当地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也撑起了群众的“腰杆子”,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在四房吴镇,一排排整齐的羊舍随处可见。养殖户马兴中告诉记者,这几年养羊效益比较好,政府的“6+1”产业养殖产业达标奖补政策的扶持也让他有了“定心丸”,日子过得踏实,生活也更有盼头。
科技赋能:头寨子镇看准时机,将苹果种植确定为主导产业,通过引入先进种植技术、举办专业培训课程,提升果农种植水平,积极拓展市场,努力打响头寨子镇苹果品牌,3.5万亩苹果基地通过技术培训推动吕红基等果农从“经验种植”转向“科学管护”,亩产效益提升30%以上。如今,苹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全链开发:甘肃环陇正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不断做好“土特产”提升附加值大文章,通过品种改良、技术创新、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洋姜“育种——种植——加工——电商”全产业链。农户王菊琴们实现“土地租金+务工收入+订单分成”三重收益,盐碱地里的洋姜亩产突破8000斤,成为“土特产”升级的典范。
文化治理:柔性力量激活内生动力
会宁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硬支撑”,甘沟驿镇乡贤田俊堂的剪纸技艺传承,以非遗文化凝聚社区认同;四房吴镇通过“文明家庭”评选构建乡风文明评价体系;头寨子镇以苹果产业文化节为载体,推动产业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这种“文化赋能+榜样引领”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乡村振兴“主力军”。
会宁的实践凸显三大机制创新。
避险搬迁“四维配套”:住房建设、产业安置、公共服务、社区治理同步推进,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联农带农“三级跳”:环陇正飞“自营试种→合作社推广→农户订单”的阶梯式发展,降低农民参与风险。
数字赋能“双线融合”:主播伏强等新农人通过直播带货,让洋姜等农产品溢价销售,2024年全县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45%。
从甘沟驿镇的美丽乡村画卷到环陇正飞的“金色产业”蓝图,会宁县以系统思维推动乡村振兴五大目标协同共进。其核心经验在于:以生态改善奠定发展底色,以产业升级激活内生动力,以文化创新重塑乡村认同,以治理变革保障长效运行。这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多元共生”的振兴之路,正为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着宝贵的实践启示。
来源:会宁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