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赋能,AI+中医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元,激起了学界、业界的无限遐想——借力AI,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如何焕发新活力?AI将为中医药服务的转型升级带来哪些新机遇?
编者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赋能,AI+中医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元,激起了学界、业界的无限遐想——借力AI,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如何焕发新活力?AI将为中医药服务的转型升级带来哪些新机遇?
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开设“议堂”专栏,特别邀请到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AI+中医药”话题进行探讨。大家围绕AI+中医药从政策动态、技术应用(如辅助诊疗、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等)以及行业挑战(数据驱动与经验传承、标准化与客观化突破、多模态技术与复合模型)等多维度分析。
从委员、专家们的观点也可以看到,AI+中医药的融合正从辅助工具向核心创新引擎演进,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为其注入活力,但数据标准化、人才储备与伦理规范仍是关键制约。未来需强化跨学科协作,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数据+经验”双轮驱动转型,实现守正创新。
【分两期推出,敬请关注】
中医药在AI时代焕发新生
省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邓奕辉认为,AI与中医药的结合,本质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对话。唯有在守正与创新的动态平衡中,中医药才能在AI时代焕发新生。
邓奕辉认为,AI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深度学习,能够辅助中医师优化诊疗流程,模拟名医思维路径,提供个性化方剂推荐和剂量优化建议。帮助医生和中药师实现海量药物信息的快速检索和精确处方。此外,AI在舌象、脉象的智能识别上表现突出,如三维舌象图谱分析系统可快速匹配经方治疗方案,显著提升了诊断的科学性和效率。
与此同时,AI实现了对中医药传承模式的革新。邓奕辉说,AI打破了传统“师带徒”的传承局限,通过知识图谱构建起深度学习技术,将散落于古籍、医案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数字资产。同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使学习者能直观观察名医的望诊过程,加速经验传承。
在药物研发与产业升级方面,邓奕辉认为,AI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和新药研发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如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中药活性小分子靶标识别和智能算法,可快速筛选靶向特定生物学过程的中药活性成分。此外,AI结合物联网技术,还能优化中药材种植、加工和质控的全流程管理,推动产业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
当下,AI与中医药融合也面临深层挑战。“中医诊疗的非结构化特征与西医量化体系存在本质差异,如脉象的‘弦滑’或舌苔的‘厚腻’如何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参数仍需突破。如何将中医‘象思维’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逻辑模型,仍是长期挑战。”邓奕辉认为,AI应定位于“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医者的主观能动性。医患信任的建立仍需人文关怀,技术只能作为效率补充。
人工智能为中医药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数字化席卷全球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医疗格局,为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省政协委员、省中医药研究院科技处处长匡建军认为,AI与中医药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叠加,更是理念、文化与科学的深度对话。
他认为,中医药自古讲究“辨证论治”“因人制宜”,其经验性和整体性恰与人工智能的数据建模、模式识别、个体化分析形成互补。以语言大模型为例,它能高效解析海量古籍文献,为医案知识图谱构建与传承提供技术支撑。再如AI辅助诊断,已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体质辨识、方剂推荐等方面初显成效,让传统中医从“师带徒”走向“智能共学”,从“经验施治”迈向“数据决策”。
“使用AI也应保持谨慎与清醒。AI是中医药继承发展的‘工具箱’与‘连接器’,其目标是助力中医药守正创新,让古老的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光彩。”匡建军说,未来应考虑推动建立“中医+AI”伦理审查机制与应用评估体系,确保AI技术推动中医药发展在安全、有效、可控的轨道上运行。
“人工智能为中医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亦为AI注入了文化的灵魂。我相信,在未来数智时代,AI与中医药的融合之路,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匡建军说。
释放中医药在智能时代的潜能
湖南中医药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肖晓霞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极其丰富而复杂的医学知识体系和各家医案。然而,由于其悠久历史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让中医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进程面临诸多挑战。
“中医经典著作往往使用古汉语、类比式思维和隐喻语言进行论述,语言形式多样,且缺乏统一的术语标准。这使得传统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在解析中医古籍、医案时难以胜任。”肖晓霞说,现代中医学派繁多、论述体系不一,进一步加大了中医数据标准化的难度,也限制了人工智能模型在中医领域的广泛应用。
肖晓霞认为:“大语言模型的迅速发展为中医药信息智能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类模型具备强大的语言理解与多模态处理能力,不仅能跨越古今语言障碍有效解析古文,还能将中医历代文献、基础理论、现代蛋白组学、四诊多模态临床数据等整合于统一的大模型中进行协同推理,由此实现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医学深度融合,以临床多模态数据和医学知识双驱动的方式,提升中医智能诊疗精准度,推动中医诊疗从‘经验医学’向‘智能医学’迈进。”
她指出,这类研究将在中医理论发展、中医信息标准化、四诊客观化、临床辅助决策、中药配伍优化、新药研发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在临床、科研教学中的推广应用,真正推动中医的现代化与全球化传播。
面对数据质量、隐私保护、伦理规范、算力和技术落地等方面的挑战,肖晓霞说,只有在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释放中医药在智能时代的潜能。
AI帮助更好解读中医药学原理
湖南医药学院中医学院副院长胡宗仁认为,AI的大模型以及强大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用数据说话,帮我们更清晰、更生动、更深刻地去理解中医药学的哲学智慧和几千年来积累的防病治病理论以及技术。
胡宗仁介绍,通过“单味中药-成分-靶点-机制”单线模式的药理学研究,目前已经获得了较多常用中药的成分、靶点及其作用机制的信息,构建了TCMSP等多个中药数据库,基本实现了常用中药的现代化解析。但是,中药功效如宣肺、化湿、解毒等,以及中药药性如四气、五味、归经等,它们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仍然是不明确的。
如何现代化解读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是目前面临的难题。“我们首次提出‘中药共性靶点组’概念,将中药作用于人体的药理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生物信息学数据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全息中药数字模型,以揭秘中药作用于人体的信息网络系统,系统解析中药的作用机制。”胡宗仁说。
“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如何实现精准的治未病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胡宗仁认为:“我们提出‘三态四浊’理论,以探索一种新的‘治未病’研究范式,通过生物信息与机器学习的结合,系统理解‘治未病’的现代医学内涵。重点关注疾病从‘欲病态’到‘已病态’,人体体征、血液、尿液以及粪便的生物信息从‘清’到‘浊’的动态变化过程。”
通过多维动态数据,揭示常见慢病的临界转变规律,通过数学模型量化以进行疾病风险预警,为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预判疾病发生发展进程、实现精准预防以及开发诊疗新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人工智能+中医药多样化应用场景广泛
“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场景广泛,如中医医疗、中药研发、注册申报、审评审批、生产流通使用及其监管。”深圳点码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甘红志说。
甘红志认为,人工智能在中药研发领域的应用场景运用广泛,且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快速药物靶标发现;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挖掘经典名方、经验方、医疗机构制剂;通过AI确定候选药物,优化中医处方药味或药量;优化成药性;安全性分析;人用经验信息收集分析整理等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目前已经实现商业化运营。”甘红志说,通过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文献数据获取、实验预测、结果分析等方面的优势作用,重点围绕新药创制等领域,以需求为牵引谋划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融合人工智能模型算法和领域数据知识,目前已实现重大科学问题发现和研究突破。
在人工智能+中医药管理服务方面,甘红志认为目前已有众多应用场景,如利用AI开展中医临床智能辅助治疗、中医经络智能检测、中药智能审方、中医临床病案智能质控、名中医学术思想智能传承、中医药科研智能辅助研究等。
来源:力量湖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