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上刷到《天赐的声音》6的视频里面,有这样一场对话,刘宇宁听见主持人在台上喊:“吉克隽逸是公主!”,疑惑的问旁边的张碧晨:“公主?是那个公主吗?”张碧晨赶紧解释道:不是那种“贵族血脉”公主,而是她一直在为彝族文化宣传,是彝族的骄傲的那种公主。这场误会迅速登上
在网上刷到《天赐的声音》6的视频里面,有这样一场对话,刘宇宁听见主持人在台上喊:“吉克隽逸是公主!”,疑惑的问旁边的张碧晨:“公主?是那个公主吗?”张碧晨赶紧解释道:不是那种“贵族血脉”公主,而是她一直在为彝族文化宣传,是彝族的骄傲的那种公主。这场误会迅速登上热搜,网友反应两极:有人调侃刘宇宁“眼神不好”,有人却从中嗅到了更深层的问题——公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是否仍停留在“异域风情”的刻板想象中?
起因是吉克隽逸在舞台中展现出独特的气质——黝黑的皮肤、华丽的民族风造型,以及她常以彝族文化为荣的公众形象,可能让刘宇宁产生了“贵族血统”的联想。其实,吉克隽逸并非“公主”,只是四川凉山彝族普通家庭出身的歌手,凭借努力从《中国好声音》舞台一路闯荡成名。
刘宇宁的误会看似是个无伤大雅的“段子”,其实暴露出了娱乐圈乃至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浅薄认知,吉克隽逸的“彝族公主”标签,本质上是将民族文化符号化、娱乐化的产物。
吉克隽逸的走红,始终与她的彝族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中国好声音》以彝语歌曲《不要怕》惊艳全场,到春晚舞台身着彝族盛装,她一直以“民族文化代言人”的形象示人。然而,这种标签化的传播,也让公众忽略了她的音乐实力和努力。刘宇宁的误会正是典型例子:人们记住了她“黑皮肤”“民族风”的外在符号,却未深究她歌声中的文化底蕴。这种认知偏差,与媒体长期将少数民族文化简化为“异域风情”“神秘色彩”的报道倾向不无关系。
刘宇宁的言论本应引发对民族文化尊重的反思,但舆论场却将其矮化为“搞笑梗”。这并非孤例:此前他因“古装戏不需要演技”等争议言论被批“不敬业”,但最终多以粉丝控评、话题转移收场。娱乐圈的“娱乐至死”逻辑,让严肃的文化议题被稀释为流量密码。当吉克隽逸的彝族身份被贴上“公主”噱头,她的真实故事——单亲家庭出身、北漂酒吧驻唱、背负母亲期望的奋斗历程——反而无人问津。
吉克隽逸曾坦言:“用彝语唱歌时,我脑海浮现的是家乡的火把节和索玛花。”然而,彝族文化的传播现状却不容乐观。研究显示,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面临“形式化”“碎片化”困境:短视频平台充斥着“民族风变装秀”,却鲜少深入解读文化内涵。吉克隽逸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仅靠个别艺人的“文化自觉”,难以扭转大众对民族文化的片面认知。
刘宇宁与吉克隽逸的乌龙事件,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民族文化传播的尴尬现实:我们热衷于消费“文化符号”,却吝于理解符号背后的生命故事。吉克隽逸不是“公主”,但她用歌声让世界听见了彝族的声音;彝族文化不需要“神秘化”的滤镜,它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被传承。
下一次,当我们谈论少数民族艺人时,或许可以少一点猎奇,多一点共情:听听吉克隽逸的《带我到山顶》,感受彝语吟唱中的山河壮美;看看她参与的公益项目,了解凉山儿童如何因她的资助重返校园;记住她的本名“王隽逸”,而不仅是“黑美人”的标签。
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被捧成“神话”,而在于被理解、被融入、被延续。 你如何看待这场“公主误会”?你是否也曾陷入对民族文化的刻板想象?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打破认知的“次元壁”!
来源:完全化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