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垣曲县毛家湾镇以“党建红帆”为引领,创新探索“党建+生态文旅”“党建+网格治理”“党建+群众共治”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发力”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升级。
记者 徐帆扬 通讯员 彭甲妮
近年来,垣曲县毛家湾镇以“党建红帆”为引领,创新探索“党建+生态文旅”“党建+网格治理”“党建+群众共治”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发力”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升级。
党建领航聚合力
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
毛家湾镇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构建“党委统筹、支部包联、党员带头”的治理体系。
一是“红色引擎”强引领。建立镇党委定期研究、专班调度、班子成员包村联组机制,将党建引领与生态文旅深度融合,在毛家村打造“红色徒步路线”和“党建研学基地”,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
二是“积分管理”激活力。推行党员积分制,亮身份、践承诺、树标杆,100余名党员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环境监督员,带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建设,实现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转变。
三是“品牌矩阵”树标杆。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培育“党建+生态旅游”等特色品牌,朱家村的文旅融合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预计可吸引周边游客3万余人,打响“山水毛家”文旅品牌,真正将党建“有形覆盖”转化为发展“实际效能”。
破题攻坚解民忧
绘就干群共治“同心圆”
基层治理的堵点在哪里,改革的突破口就在哪里。毛家湾镇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三聚焦”破难题、提质效。
聚焦体系建设,激活党员“先锋力”。针对农村党员理论水平不高的现象,加强党员队伍体系化建设,开设农村党员培训班,投入经费对农村党员开展系统理论培训、实地观摩学习,精准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全覆盖设置村和社区的“党员带头户”,组建志愿服务队参与应急保障,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聚焦精细服务,打通治理“末梢堵”。划分143个党建网格,实行“一级网格党总支+二级网格党支部+三级网格党小组+党员包联户”四级党建网格架构,开展“敲门行动”摸排诉求,为村民解决道路修缮、灌溉用水等难题。全镇推行“唠嗑工作法”,通过“唠嗑”化解矛盾纠纷,用“唠嗑”打开群众心结,用“唠嗑”成为群众知心人,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聚焦人才振兴,激活发展“源头水”。针对部分村干部年纪偏大,服务能力有限的情况,建立全镇人才库,定期回访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及返乡意愿,积极回引在外人才44人;用好大学生村官这支队伍,让他们到党建、信访、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一线进行轮岗历练;下派镇级年轻干部一对一蹲点协助办公,增强村级干部队伍力量;邀请专业人才到村、社区开设“田间课堂”“乡村夜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余人次,培育“田秀才”“土专家”50名,为全镇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
党群连心促振兴
奏响善治惠民“幸福曲”
毛家湾镇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治理成效的“试金石”,推动党建与民生深度融合。
在朱家村,党员干部扛起锄头育栽苗木,在村内闲置空地上建起“共享百果园”,既美化环境又盘活资源;在毛家村,“红色文旅驿站”为留守老人提供代购代办服务,游客中心同步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在长涧村,盘活闲置资源,利用原小学校的空闲场地,实施粮食购销一体化项目,为本村村民提供粮食供销渠道和耕种便利,减轻劳作困难,帮助村民增收。在全镇推广“党员带头户”挂牌亮诺,200余户党员家庭对接帮扶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困难群众,架起党群“连心桥”。
下一步毛家湾镇将深化“党建+”模式,探索数字化治理新路径,推动基层治理从“有形覆盖”向“有效引领”跨越,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