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第三十届南京读书月也正式开启。让我们循着书香走近那些平凡而闪亮的阅读者,见证无数阅读“微光”汇聚成炬,照亮整座城市的精神星空。
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
阅读
是最美的风景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第三十届南京读书月也正式开启。让我们循着书香走近那些平凡而闪亮的阅读者,见证无数阅读“微光”汇聚成炬,照亮整座城市的精神星空。
乡村书房主理屏子
以阅读为媒介唤起乡愁记忆
屏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摄
“文化是一个村庄的魂,挖掘、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净化民风、凝聚人心。”经过作家屏子的长期打理,集学习、交流、议事、休闲为一体的“回家书房”,已成为江宁区禄口街道石埝村水荆墅的文化交流空间。
水荆墅是禄口街道石埝村下面的一个自然村,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40年前,屏子曾以“李萍”之名在该村五圩中学就读初一,该校于1985年并入附近的曹村中学。从这里,屏子通过阅读和写作逐渐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江宁区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多年前,她的一首关于矿工的诗作《父亲,我们坐在餐桌前等你》引起广泛关注。
“想起小时候,我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如今,家乡成全了我的初心。”屏子介绍,之所以起名为“回家书房”,就是希望它有着祖母的包容和慈祥,呼唤孩子们“回家”,无论你走多远,即使曾经的羊肠小道已经变成了通天坦途,也永远有着一盏烛火,照亮你回家的路。
屏子告诉记者,她每周都要来这里待几天,一方面是以一种敞开的姿势欢迎四方游子回家,一方面是以形式多样的阅读文化活动充实“回家书房”,让书房现有的公共阅读区、协商议事区、作家创作区、文化展示区、茶歇休憩区、儿童游戏区、露台活动区、非遗传习区、园林景观区等空间,都发挥出重要作用。她还会时常邀请一些乡贤和文友来这里看看,举行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让“回家书房”真正成为大家心头的“精神原乡”。
网络主播惠天
用南京话助力经典走向大众
惠天。受访者供图
“惠天老师是在说南京普通话吗?好亲切好幽默。”“作为南京人听南京话一点不违和。”……对有些读者来说,世界名著有点“难啃”,但在喜马拉雅平台,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惠天的相关音频节目却非常火爆。其中,浓浓的“南京味”更是受到大家的热捧。
“你猜猜拿破仑小时候喜欢什么?刀剑?马匹?都不是,是数学!没想到,这一兴趣反而让他成为历史上纵横欧洲的战神。”“在《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公爵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看似进步、开明。但在沙俄的封建朝廷里,却只能扮演个保守派。这样腐朽的俄国,难怪被拿破仑一路推到老家……”在惠天看来,名著既然能够经过时间考验而经久不衰,其中有一个宝贵的价值,就在于对复杂人性的剖析。
据了解,“惠天说世界名著”系列已经更新到第五季,最新播出的书名为《三个战友》,这是《西线无战事》的续作,虽然名气不大,但文学评价极高。
“惠老师在各个名著之间旁征博引,切换自如。”网友“岁月静好”表示。有过电台工作经历的惠天,擅长把这些世界名著进行抽丝剥茧并有效输出,从而带给大众极其酣畅淋漓的故事体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惠天还会在相关节目中进行配乐,在听众内心引起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回味不已。
阅读推广人唐允
打通文化传播中的阅读障碍
唐允。受访者供图
“审读书稿犹如艺海拾贝,从中能收获挖掘精品佳作的喜悦。”东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唐允刚刚成为玄武区“阅读推广人”。阅读带来的喜悦,她想分享给更多人,“图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出版,更在于被读者看见、阅读和吸收。成为阅读推广人,让我更加有机会将这些优质内容传递给更多人,不仅是对出版工作的一种延伸,更是对文化传播使命的深入践行。”
“自20年前满怀对图书的热爱踏入出版行业以来,阅读是每天最主要的事情,也是任务。”唐允告诉记者,她在审读书稿之余,每天都会抽出一小时时间,或读或听经典作品,主要涉及《论语》《道德经》《理想国》等哲学和思维类书籍。
东南大学出版社以出版大中专教材和学术著作为主,对唐允来说,工作中接触到的书稿有一些是自己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也有一些有时会感觉枯燥单调,但她通过个人阅读和生活实践,不断将个人口味与工作选题结合,从而高质量完成书稿审读工作。这也让她意识到,作为一名阅读推广人,需进一步加强与作者、图书馆、书店的联系交流,通过线上线下读书活动和发掘创作背后的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收集读者阅读需求,反馈给出版社,让出版与阅读形成良性循环。
80岁工人作家徐廷华
在阅读与写作中增加人生厚度
徐廷华。受访者供图
“一个人拥有了一定的年岁,活到了一定年龄的厚度,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弹指一挥间’。”对80岁的南京作家徐廷华来说,尽管时光匆匆,但是因为阅读、因为写作,他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人生。他从一个普通、名不见经传的工人,成为省级作协会员,不久前,团结出版社推出了他的最新作品《百年百人情与事》。这也是他个人出版的第4本书。
徐廷华很小就随父母来到南京,曾就读于汉口路小学、莫愁路小学、南京第五中学。“别的同学放学了都到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我则泡在学校的图书馆看书,如《铁道游击队》《苦菜花》《青春之歌》等,像着了迷似的,直到天黑了才回家。”
不满15岁,徐廷华即因种种原因离开了学校的课堂,开始了在南京第二机床厂的生活,可他的心还在学校里,他渴望读书。他一直记得,当时的班主任吴延汕老师,常送他《中国青年》杂志,语文老师张震麟也会送一些儿童文学书籍给他。这也就成了他最初的文学熏陶。与此同时,他还在工厂夜校学习语文,“有一年我还被评为优秀学员,厂教育科奖励我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支钢笔。”
慢慢地,徐廷华走上了创作道路。在“屡战屡败”之后,他的一篇《读民歌有感》终于在1978年2月19日这一天发表了。一个月后,他收到人生第一张通过邮局汇来的稿费单,“好像是6块钱,那时我一个月工资才36元。当车间管理员大喊着我的名字,给我汇款单时,好多同事围拢过来。”
此后,徐廷华不断涉猎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多种文体。“从2014年至今,每年均以90篇以上的新作,散见于省市以上的报刊,其中有散文、随笔、杂文、评论、文史,有的作品还获了中央和省级征文奖、编入丛书,选入语文教科书。”
“成功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勤奋。”徐廷华经常泡在图书馆,让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一部厚厚的《百年百人情与事》,正是经数十年的阅读积累而成。
【数说书香南京】
南京已连续举办“4·23世界读书日”主题阅读活动30年,共读南京、全民阅读春风行动等经典阅读活动已成为龙头品牌。其中,“共读南京”已举办10年,服务南京及全国3000多万读者。
“朗读者”活动关爱盲人阅读需求,以解决盲人阅读最后一公里为宗旨,服务江苏省范围内盲人读者3万余人。
南京全市现有15家公共图书馆、102个镇(街道)分馆,1207个村(社区)图书室,425家农家书屋,88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136个少儿图书室(阅读空间),新型阅读空间240多处、“南京市图书漂流文化驿站”600个,并通过积极引入新技术,创新借阅模式,让图书随处可见、触手可及。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