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网评:书香润心田,让全民阅读成为时代风尚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3 09:52 3

摘要:人间四月,芳菲未尽,第30个“世界读书日”踏春而来。从甲骨刻辞到电子屏幕,从典籍传承到全民参与,阅读始终是文明存续的密码、心灵相通的纽带,更是通往美好未来的精神桥梁。

人间四月,芳菲未尽,第30个“世界读书日”踏春而来。从甲骨刻辞到电子屏幕,从典籍传承到全民参与,阅读始终是文明存续的密码、心灵相通的纽带,更是通往美好未来的精神桥梁。

阅读,是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1995年,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便赋予了阅读超越地域与时代的意义。这一天,不是简单的图书促销日,而是文明的“重启键”——在敦煌莫高窟的千年经卷里,在《论语》“学而不思则罔”的警句中,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间,人类通过文字完成了跨时空的思想共振。如今,北京中关村的程序员在通勤地铁上打开电子书,云南村寨的孩童在“农家书屋”翻动绘本,上海弄堂的老人戴着老花镜品读晚报,不同的场景里,同样的阅读姿态,延续着“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让知识的星火在个体生命中持续燃烧。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达4.99本,数字阅读接触率突破80%,越来越多人在墨香与光影中找到精神的栖息之所。

当数字时代的浪潮涌来,阅读从未被颠覆,而是在创新中绽放新姿。浙江杭州的“城市书房”24小时亮灯,用暖光拥抱每一个晚归的读书人;江苏苏州将阅读融入园林雅集,在假山流水间举办“平江夜读”;抖音、喜马拉雅等平台推出“万人共读计划”,让余华的小说解读、《红楼梦》的音频课走进千万家庭。更值得关注的是,“阅读+”模式的破圈:广东深圳举办“科技+阅读”嘉年华,AR技术让古籍中的神兽“活”起来;四川成都打造“亲子阅读地图”,将书店与科普场馆、非遗工坊串联,让阅读成为家庭互动的“黏合剂”。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阅读从“小众雅趣”变为大众日常,正如故宫红墙下的读书会、直播间里的荐书主播、乡村小学的“彩虹图书角”,每一次尝试都在拓宽阅读的边界,让知识以更轻盈的姿态融入生活。

从个人习惯到社会风尚,阅读需要众人拾柴。各地出台的“十四五”全民阅读规划,正将愿景化作实景:湖北武汉建成1000多家“职工书屋”,让产业工人在车间旁就能触摸文字的温度;山东济南推行“书香地铁”,每列列车设置流动书架,乘客扫码即可免费阅读;国家图书馆发起“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推广工程,让《史记》《道德经》等典籍走进寻常百姓家。更动人的是,民间力量的汇聚,退休教师在社区创办“银发读书会”,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儿童开设“云端读书课”,企业将会议室改造成“共享书吧”……当政府、社会、个人形成合力,阅读便不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文化基因。

从“阅读”到“悦读”,让未来触手可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人担忧“浅阅读”消解深度,有人焦虑数字媒介稀释经典,但正如Gutenberg印刷术没有终结手抄本的温度,电子屏幕也无法取代纸质书的质感,读书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阅读的本质:是对真理的渴求,对智慧的向往,对心灵的滋养。当我们在《乡土中国》中理解乡村振兴,在《人类简史》中审视文明演进,在《平凡的世界》中感受奋斗力量,阅读便成为连接现实与理想的桥梁。正如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所言,它通向的不仅是个人的未来,更是人类共同的未来——一个因知识共享而更包容、因思想碰撞而更创新、因文化互鉴而更和谐的明天。

春和景明时,正是读书日。让我们捧起手中的书,不论厚薄,无关载体,在文字中感受草木生长的力量,倾听历史回响的声音,拥抱万千世界的可能。当越来越多的人踏上阅读的桥梁,我们终将看见,一个全民热爱阅读的民族,必定拥有更坚实的底气,走向更光明的远方。

作者:王济川

来源:西安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