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公安:让乡村纠纷有“结”变有“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3 11:30 2

摘要:册亨县公安局秧坝中心派出所民警老潘火速赶到现场,凭借丰富的调解经验,从情、理、法多个维度展开劝说。两个小时后,成功让双方握手言和。

“你就是趁我们不注意,偷偷砍我家的树去卖,今天我非得报警抓你!”

“凭什么说是你家的树?我砍的分明是自家的,你有本事就报!”

在贵州省册亨县大伟村,一场因砍树而起的争执打破了往日的宁静。

册亨县公安局秧坝中心派出所民警老潘火速赶到现场,凭借丰富的调解经验,从情、理、法多个维度展开劝说。两个小时后,成功让双方握手言和。

图丨民警到群众家中调解矛盾纠纷(供图:普安公安)

在黔西南的乡村,这样的矛盾调解场景并不少见。家长里短、土地纠纷,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却关乎着乡村的和谐稳定。为从根源上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黔西南公安始终积极探索创新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精心组建了专业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伍,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的调解方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近日,在普安县青山镇,青山派出所民警徐智伟在走访时了解到,辖区村民王氏叔侄常年因通行权问题发生争执,叔叔王某因对家中长辈关于土地划分的决定耿耿于怀,故意用杂物堵住其侄子的通行道路。

了解情况后,徐智伟多次同村干部一起到当事人家中走访,并联合综治中心、镇法庭、司法所等相关部门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经过多部门工作人员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签订了调解协议。

“这种‘公安+’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不仅实现了各职能部门之间资源共享,还有利于高效处理村级调解、报警调解、巡回调解无果的重大民生类矛盾纠纷,为大家解决了不少难题。”徐智伟介绍。

除了整合力量和建立机制,黔西南公安还不断创新调解方法,以适应乡村矛盾纠纷的特点。

图丨民警和警务助理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供图:安龙公安)

在册亨县双江镇,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97%,部分布依族群众只会说布依语,汉语沟通存在较大困难。根据这一特点,双江派出所推出“双语调解法”服务群众。

前不久,各江村村民杨某家的羊跑到王某家地里啃食小树苗,被王某家的狗咬死。杨某得知此事后,要求对方赔偿自己的损失,王某因自己的树苗被吃,拒绝做出赔偿。双方情绪激动,场面一度失控,无奈之下,杨某只好报警。

接到报警后,民警肖艳东和会说布依语的同事立即前往现场开展调解工作。最终,两人达成和解协议,王某向杨某赔偿了部分损失。

“用布依语交流,他们会更愿意配合,调解时效果也就更好。”肖艳东介绍,今年以来,双江派出所依托“双语调解法”化解矛盾纠纷成功率达97%。

在贞丰县,北盘江中心派出所建立“民情日志”制度,民警在走访过程中将群众反映的问题、矛盾纠纷线索等详细记录在《民情日志》上。回到派出所后,综合指挥室根据日志登记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安排专人跟进处理。据统计,通过“民情日志”,今年该所累计化解矛盾纠纷率达98.6%,还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其他困难10余件。

图丨警务人员将走访内容写入《民情日志》(拍摄者:殷选择)

调解乡村矛盾纠纷,既需要公安机关的坚守,也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在安龙县笃山镇拉坡村,“高山布依”义务巡逻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支由警务助理、网格员、护林员组成的队伍,因人情熟、威信高、经验足,成为调解矛盾纠纷时说得上话、劝得住人的“和事佬”。他们每日准时集结,进村入户、走街串巷,活跃在矛盾纠纷现场,真正形成了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社会局面。

-END-

作者:肖靖然

编辑:包 芳

二审:赵佳玲

终审:李娅梅

来源:黔西南公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