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公众号仍然值得讨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3 11:36 2

摘要:在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盛行的当下,微信公众号依然具有独特价值。它凭借私域黏性、内容结构化等优势,成为创作者与读者的“数字契约”载体。跨场景内容矩阵、“好友助力解锁全文”等新形式打破了“图文已死”的魔咒。

在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盛行的当下,微信公众号依然具有独特价值。它凭借私域黏性、内容结构化等优势,成为创作者与读者的“数字契约”载体。跨场景内容矩阵、“好友助力解锁全文”等新形式打破了“图文已死”的魔咒。

作为产品赛道的深度观察者,我始终对微信公众号抱有敬畏之心。自2021年开通个人号「骆齐」至今,4年间我发布了几十篇文章,见证了这个平台如何塑造一代人的信息获取方式。即便在视频号日活突破8亿、小红书图文种草席卷消费市场的今天,我仍想用产品经理的视角聊聊:公众号为什么仍是不可替代的独特存在?

1 被低估的护城河

2016年微信公众号推出”置顶功能”时,或许没人想到这会成为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数字契约”。我在2023年与36氪联合发布的《创作者生态报告》中看到,头部账号的”常读用户”比例从2019年的18%攀升至43%,这个数据在知乎同期仅为7%。就像池骋在《放大》中揭示的:公众号的私域黏性正在重构内容价值评估体系。

微信团队在2023年推出的”合集2.0″功能颇具深意。当新世相将《逃离北上广》系列文章重组为可交互的专题时,单日新增付费用户突破1.2万。这验证了张小龙在2021年提出的”结构化内容”构想——公众号正在从信息流回归知识库。

2 冷启动的新范式

2024年微信指数显示,”公众号+视频号”双开账号的平均阅读量是纯图文账号的2.3倍。半佛仙人在《给内容创业者的22条建议》直播中透露,他的视频号导流到公众号的转化率达到19.7%,远超其他平台。这种跨场景的内容矩阵,正在打破”图文已死”的魔咒。

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交裂变的进化形态。2023年”老黄牛”公众号通过”好友助力解锁全文”功能,单篇文章在72小时内覆盖了167个三四线城市的中老年社群。这种基于微信支付券设计的传播机制,让知识付费下沉市场焕发新生。

3 被重新定义的创作

当GPT-4在2024年掀起AI写作浪潮时,公众号反而成为验证原创性的试金石。我在参与微信AI团队内测时发现,自动生成的营销号内容在”星标账号”中的打开率不足人工创作的1/5。这印证了keso在《内容的手工时代》中的论断:算法永远无法复制人类的知识脉络。

传统媒体在公众号的转型更具启示意义。2024年《南方周末》将深度报道拆解为”主文章+专家圆桌+读者UGC”的三段式结构后,单篇传播周期从48小时延长至2周。这种”慢内容”的运营策略,在短视频的即时狂欢中开辟了新大陆。

4 基础设施的重构

微信搜索在2024年Q2的改版颇具深意。当用户搜索”新能源汽车”时,前三条结果分别是公众号行业报告、车企服务号预约入口、创作者对比评测。这种”内容-服务-观点”的三位一体呈现,正在重塑搜索的商业价值。

付费墙的革新更值得玩味。2023年六神磊磊开通”知识库”功能后,将十年来的金庸解读文章打包成付费专辑,首月收入突破200万。这种”时间复利”的变现模式,正在颠覆传统的内容电商逻辑。

结语:

当我们在2025年回望互联网内容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所有追求“更快、更短、更刺激”的平台都在加速内卷(抖音测试8秒超短剧),而坚持“更慢、更深、更系统”的公众号反而筑起护城河。

这种反差印证了克里斯坦森的“颠覆式创新”理论——主流市场追逐性能过剩时,总有一批用户需要“刚好够用”的解决方案。当朋友圈被AI生成的节日祝福刷屏,公众号里手写的《给读者的一封信》反而成了稀缺品;当短视频用3秒抓住眼球,能让人静心读30分钟的深度报道便自成壁垒。

张小龙曾说:“微信的终极理想,是让优质服务像水一样流动。”或许公众号的价值,就在于它始终是那杯需要细细品味的茶——滚水冲不开,时间偷不走。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