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巨蟹座,天生就有着收藏情结。每当我漫步在西班牙,总会被那些旧书摊深深吸引,如果淘到一本心仪的书籍,就能在家里的书架格里添上一本书。在我看来,实体书籍的收藏价值,触摸纸张的指尖质感,反复阅读时在书页上留下的批注,都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独特体验。
风抚春柳,雨润春芽
4月18日下午
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的
“另一种栖居”
——走进北大学者书房悦享会
暨2025未名书香校园阅读文化节
以一场关于阅读与思想的盛宴
迎接第30个世界读书日
戴锦华、杨立华、范晔、贾妍
四位学者围坐一堂
以“书房”为线索
串联学术传承、人文精神与时代思考
呈现北大学者治学风貌
传递书香文化价值
今天,和小北一起来看看
北大名师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AI时代的学者们的“独家”精神家园
共赴一场春日书香之约
↓老师们讲了什么?一睹为快↓
↓点击视频走进现场↓
↓更多精彩,点击预约↓
01 玉振金声,诠释阅读之美
四月的燕园,书香满溢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戴锦华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杨立华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语系副教授
《百年孤独》译者
范晔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贾妍
围坐一堂
围绕书房、阅读、学术等话题对谈
玉振金声,珠腾璧韵
四位学者分享对
阅读、写作与学术研究的独到见解
讲述在数字化阅读时代
实体书房所承载的现实意义
畅谈寻觅精神栖息地的独家方法
一场深度对谈徐徐展开
学术与生命由此共振
Q1
在数字化阅读时代,实体书房的存在意义是否发生变化?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范晔
我是巨蟹座,天生就有着收藏情结。每当我漫步在西班牙,总会被那些旧书摊深深吸引,如果淘到一本心仪的书籍,就能在家里的书架格里添上一本书。在我看来,实体书籍的收藏价值,触摸纸张的指尖质感,反复阅读时在书页上留下的批注,都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独特体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
不久前,我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玫瑰的名字》这部小说及其改编的电影。这个故事围绕一本孤本和一座图书馆展开,电影的最后一幕在我心中引起巨大冲击。当熊熊烈火吞噬图书馆时,主人公义无反顾地冲进火海,竭尽全力抢救尽可能多的书籍。我想,书籍对我们这代人而言就是这样的存在,是一种值得用生命去捍卫、用生命去交换的存在。
尽管如今我们常听到出版业面临困境,实体书似乎正在被抛弃,甚至我们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背叛”实体书,转向电子书。不可否认的是,书籍至今仍然是新知识汇集、新思想传播的唯一源泉。各种新媒体虽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思想传播的本质却从未变更,也未能替代知识的生产与积累。可以说,书籍本身以及我们对书籍的选择、推荐与阅读,其实一直没有改变其本身的含义。
Q2
在未来,人工智能会改变我们阅读经典的方式吗?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贾妍
当我们向AI提问时,虽然能得到结构完整的答复,但其内容准确性往往难以保证。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学术研究者在信息验证上耗费大量时间,更可能对学术研究的整体氛围产生影响。所以,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我并没有经常使用这类人工智能工具。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立华
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技术认知的角度来看,尽管AI写打油诗与人类已无太大差别,但它始终无法企及人类的思考深度与情感表达。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完整的人格,而这一点恰恰是AI所无法替代的。
其次,过往经验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变得便捷并不必然带来人类思考能力、精神深度与广度的提升。相反,过度依赖技术工具可能会削弱人类主动思考的能力,可能会忽视对人类精神传承和文明承担的能力培养。因此,AI本质上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它能够带来效率的提升和平均水准的进步,但无法替代人类在精神与思想层面的深度探索。
Q3
关于阅读,有哪些给年轻人的建议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
我年轻的时候读到一句话,至今仍深以为然——要真正理解一个问题,真正有效回答一个问题,深刻把握一个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开一门课或者写一本书。
当我认真投入一部著作的创作时,这对我而言是一个深刻的学习、思考、查缺补漏、自我审视的过程。在这之中,我需要调动此前全部的积累,会发现自己的积累原来这么可怜,这么不足。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找资料、写文章的过程,而是一个”你以为想明白了、学到了,但最后发现当你要把它写出来的时候,当你要把它作为课程要讲授和传递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逻辑根本不通,积累根本不足,原来你并不明白”的过程。正式在这时,“输出倒逼输入”,我们回到阅读。
随后的提问环节
现场师生就专业积累与兴趣阅读的平衡
纸质书特有的“物质性”
未来的书房的特殊形态
年轻一代的知识焦虑
人工智能时代的如何阅读经典等话题
与学者们展开交流互动
文字与语言跃动成生命乐符
书香点缀期间,筑起文化悦享
02 镜笔同叙,分享幕后之声
从2021年开始
北大官微首推“学者书房”图文品牌栏目
从“书房”这一处特别场域出发
与读者一同沉浸式探索
大家大师藏书、读书、写书的瞬间
五年来,通过镜头与笔墨
将31位北大教授的书房
和他们的精神图景记录成文
展现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另一种栖居
北大党委宣传部将此内容结集出版
相继推出同名系列书籍
《坐拥书城》《第一等好事》
让叠架成城的典籍与窗畔光影走进书页
将学者们的治学气象凝为永恒
目前,《学者书房》第三辑启动拍摄
并在北大官微陆续推出
正如主持人吕帆所言
书房,是一所大学的宝藏
学者们的书房
是万物智慧的原真秘境
一帧光影,定格书房的气韵
一脉文心,书写人生的春秋
2010级北大校友
《学者书房》第一、二辑摄影师吕宸
中文系2022级博士生
多篇书房故事采写记者隋雪纯
从幕后视角分享学人的精神世界
呈现书页背后智者的身心性灵
吕宸回忆其成长过程中在不同场合与书邂逅的经历,提出书因被阅读而散发出别样“芬芳”。书之为书,在于其被真切地使用,在于其与读者构建的深度互动与共鸣。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这种“书”的味道,始终如一,也使他能够在创作的道路上保持真诚。
隋雪纯对老师们如同园林般包罗万象的书房印象深刻,更在与老师们的深入对话时感知成长的苦与乐、得失与收获,与他们厚重深广的生命建立起连接。这段作为学生记者的采写经历,将滋养她今后每一个读书与写作的日子。正值春暖花开时节,她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都能慢慢读、慢慢欣赏,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好时光。
03 文圃播春,播种希望之芽
荐书朗读,含英咀华
悦享会有思想的碰撞
更有文字的咀嚼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李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于铁军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青年教师侯逸凡
4位嘉宾老师
为读者精心挑选推荐书籍
学者荐书
张慧瑜:
《燕东园左邻右舍》
《完美的对称——富勒烯的意外发现》
《碳女王的科学幻想曲》
于铁军:
《舍本逐末:美国社会科学对国家安全的政策影响力何以式微》
侯逸凡:
《棋与人生: 加里·卡斯帕罗夫自传》
在活动的尾声
北京大学特别启动“书房种子计划”
参与对谈的学者老师们
将有种子卡片的小花盆
赠予几位青年学生
将阅读的种子播撒于心田
鼓励大家在这个春日
投身阅读,阅书悦己,向上生长
方寸书斋藏天地,万千典籍筑星河
学者们的书房
是一所大学的宝藏
是万物智慧的原真秘境
此次阅享会
既是北大学者书房故事的首度线下聚首
也是学术传承的薪火篇章续写
在这个春天里
我们走进北大学者的书房
以书为舟,以思为楫
在学者思想的摇篮间汲取力量
纸间跃动,书香氤氲
于精神栖居的港湾里感悟文明
阅读的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互动有礼
评论区留下你的阅读故事
截止4月24日中午12:00
我们将抽取评论点赞前10名的读者
送学者签名书籍一本
和种子卡一张
责编 |郭雅颂
>
来源: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