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连任董事长刷屏!曹德旺:这样的女企业家,是培养不出来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3 12:01 2

摘要:军事化严格管理的格力电器,如今早已变成了董明珠的“一言堂”,而过了“法定退休年龄”的董明珠如今仍然紧握掌舵人的大旗,誓要把格力企业带到更高的高度。

董明珠连任董事长的话题又冲上了热搜。

甚至在会议中面对媒体大胆直言:“拒收海归人才”。

她用9年的时间将格力电器进行了全面的“董明珠化”。

这位已经71岁高龄的女士也迎来了她第三次的以全票连任董事长。

军事化严格管理的格力电器,如今早已变成了董明珠的“一言堂”,而过了“法定退休年龄”的董明珠如今仍然紧握掌舵人的大旗,誓要把格力企业带到更高的高度。

4月22日珠海格力碳化硅芯片工厂,当大屏幕显示35亿股赞成票时,台下股东席传来此起彼伏的掌声,从2012年至今,这位"铁娘子"用13年时间将格力打造成了2551亿市值的行业龙头。

股东大会间隙,有股东开玩笑问:“董总还能再干几个三年?”

她笑答:“只要股民信任,我就继续干。”

董明珠这句话的背后,是格力一年290亿净利润的底气,这个恐怖的数字相当于每天就能赚7945万。

更关键的是,现如今格力账上躺着500多亿的现金流,也的确足够支撑她再折腾个三个五年的。

董明珠的连任本质是一场“信任赌博”。在空调市场增量变慢、格力运营战略频频遭到质疑的背景下,股东们投票的背后,是对“董明珠式冒险”的集体默许。

“玻璃大王”曹德旺就曾表示:“不要让她轻易的退下来。”

这样成功的女性企业家,靠培养是培养不出来的。

这位玻璃大王的评价看似简单,却藏着中国商界最稀缺的生存法则。

2018年央视《对话》节目,曹德旺曾直言家里没装格力的空调。

董明珠则是当场“直怼”说:“那是你认知不够,格力也有你家需要的中央空调!”

这段被网友称为“商业互怼”的对话,其实是两位企业家的惺惺相惜。

曹德旺后来透露,福耀集团所有新建厂房都用格力空调,连员工宿舍也全都是格力的影子。

这种“嘴上不留情,身体很诚实”的互动,恰恰印证了曹德旺的观点。

董明珠的成功无法复制,她身上有着敢于孤注一掷的勇气,当多数企业家在“稳健”与“创新”间犹豫时,董明珠则是直接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她36岁南下打工,从销售员做到董事长;在格力最困难时,用“铁腕治厂”逼退竞争对手;65岁跨界做手机,当时还曾被雷军吐槽“格力手机开机画面居然是董明珠头像”,却在之后悄悄把芯片研发做到行业前端。

真正的颠覆者,从来都是偏执狂。

董明珠的这种偏执在格力钛收购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被质疑“烧钱”,如今却也一举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供应商。

董明珠的“颠覆式创新”:格力2023年研发投入超100亿,推出光伏空调、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硬核产品。

她甚至放话“格力手机要做就做世界第一”,尽管市场反响平平,但这种“赌上身家”的勇气,让格力在芯片领域突破美国封锁。

其实董明珠与格力的奋斗就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董明珠的“激进”可能让格力陷入“创新陷阱”,而传统企业家的“保守”也可能错失新赛道。

在这个连玻璃都要智能化的时代,如果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哪会有带领公司改写行业规则的底气?

1994年,格力遭遇史上最大危机。

部分高管带着核心销售团队集体跳槽。

关键时刻,董明珠临危受命出任经营部部长。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门户”,她将一名挪用公款的财务人员降薪降级,哪怕对方是总经理朱江洪的亲信。

面对对方的质疑,她直接怼回去:“我是在维护你的利益。”

这场危机让董明珠意识到:“靠人情管理企业,迟早要玩完。”

她主导推行“先款后货”的销售政策,要求经销商必须打款才能提货,这个策略在当时的家电行业堪称“离经叛道”,但董明珠用业绩说话,1996年格力销售额突破40亿元,直接成为了行业第一。

2001年,董明珠升任总裁后做了个惊人决定。

自建销售渠道,与国美、苏宁等大卖场决裂。

她在全国布局3万家专卖店,甚至亲自设计门店装修标准。这一决策引发行业震动,有人说她“疯了”,但格力的利润率却逆势增长。

到2012年朱江洪退休时,格力市值从20亿飙升至千亿,“朱董配”在当时一度成为商界的传奇。

董明珠的铁腕改制,本质上是对制造业底层规则的重塑。

当同行沉迷于价格战时,她选择用制度和渠道构建全新的“护城河”,这种“反周期”的操作,恰恰是当年格力破局的关键。

在管理上,董明珠推行“七级薪酬制度”。

普通员工月薪从800元到1600元不等,高管年薪60万中36万与业绩挂钩。

有员工抱怨这种制度“太严苛”,但她反手就是2亿年终奖,并且承诺“一人一套房”。

在那个房价每平米动不动就好几万的年代,她竟然直接开始给员工分配住房和人才公寓。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让格力拥有了大批忠实且具备能力的员工。而就是这份将豪言壮志变为现实的魄力,也让格力电器不惜花重金,连续五年研发投入超百亿,专利数量稳居行业第一。

在公众眼中,董明珠是个充满矛盾的“网红企业家”。她一边怒斥员工“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一边给普通工人涨薪;一边高调怼雷军“十亿赌约”,一边低调捐建希望小学;一边在直播间卖货,一边给经销商让利。

这种矛盾,恰恰是她商业哲学的体现。

她曾在采访中说:“我不是网红,我是企业家。但如果我的‘网红’能让更多人关注中国制造,那我愿意当这个‘网红’。”

这些清醒的自我认知,也让她在无数舆论漩涡中始终保持着企业家的纯粹底色。

近日董明珠的“拒收海归派,里面有间谍。”也引发了不少热议。

网友的评论分化严重,有人认为这是赤裸裸的“就业歧视”;也有人说“这是在保护我国的核心技术。”

作为一个“事事争先”的领导者,拒绝使用“海归员工”,主张在国内高校培养选拔人才,董明珠的考量其实也相当充分。

这不止体现了企业应当有“爱国的本质”和“防范技术丢失的意识”,更是对我国培养人才,拉高国民素质的展望。

这种“一棒子打死”、“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强硬刚烈,是这位“铁娘子”的一贯行事作风,也是业界最稀缺的品质。

她用33年时间诠释了什么叫“偏执狂才能生存”。

在“董明珠连任刷屏”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制造业对“灵魂人物”的渴望,更是对“热血赤子之心”的追求。

在这个“快钱”横行的时代,她的坚持显得格格不入,却又无比珍贵。

来源:柏拉图的诉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