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不住了!特朗普承认对中国的关税加多了!并暗示将大幅下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3 12:06 2

摘要: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朗普在一公开场合发表讲话,他公开承认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所征收的关税太高了。同一天,美国财长也在摩根大通的一场活动中,也表示中美关税战争将会很快降温。美国从强硬到立场软化,这背后的原因和推动力,肯定在美国的内部。

​​​​

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朗普在一公开场合发表讲话,他公开承认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所征收的关税太高了。同一天,美国财长也在摩根大通的一场活动中,也表示中美关税战争将会很快降温。美国从强硬到立场软化,这背后的原因和推动力,肯定在美国的内部。

“加关税是为了让美国更强大!”——这是特朗普在2018年发动对华贸易战时喊出的口号。然而时隔6年,这位以“美国优先”自居的前总统却在4月22日的公开讲话中改口:“现在看起来,我们对中国的关税可能加得有点多了。”当年特朗普话音刚落,美国股市应声大涨,道琼斯指数单日飙升超600点,科技股集体飘红。这场被称为“21世纪最大规模贸易战”的较量,现在似乎正迎来戏剧性转折。

2025年4月8日特朗普宣布对全世界加征对等关税,之后美国股市就出现了大幅下跌。圣徒关税之后,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家庭主妇艾米丽向记者抱怨:“每次去超市结账,我都得仔细核对账单,牛肉贵了18%,孩子玩具涨了30%。”,她的购物车里塞满了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这正是美国普通家庭面对的现实——耶鲁大学研究显示,特朗普政府加征的关税中,超过80%的成本最终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当特朗普团队最初挥舞关税大棒时,他们或许没想到这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较量会如此惨烈。数据显示,美国核心消费品价格指数因关税年均上涨1.2%,中低收入家庭每年多支出3800美元。更严重的是,美国企业被迫将生产线迁往越南、墨西哥,结果反而推高了物流和管理成本。以特斯拉为例,其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Y运回美国成本激增38%,最终不得不斥资50亿美元在墨西哥新建超级工厂。

在艾奥瓦州的大豆田里,农场主约翰指着滞销的粮仓苦笑:“中国人不买了,我们的豆子只能烂在地里。”中国对美农产品加征49%关税后,美国农业州损失超120亿美元,这些传统“红州”正是特朗普的票仓。与此同时,制造业岗位仅增加1.2万个,远低于承诺的10万目标,俄亥俄州的通用汽车工厂反而裁员3000人。当“让制造业回家”变成“把饭碗送出国”,选民的不满正在动摇共和党的基本盘。

就在美国为关税买单时,中国的应对策略却让华盛顿感到刺痛。我国对镝、铽等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直接导致美国F-35战斗机的单机成本飙升18%。更让硅谷焦虑的是,长江存储的232层NAND闪存芯片量产,使得中国半导体国产化率突破45%——这意味着美国的技术封锁反而加速了中国的自主创新。前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在采访中承认:“我们低估了中国市场的韧性。”当特斯拉在上海建成全球最大超级工厂,当东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贸易额增长8.8%),美国突然发现:这场关税战非但没有击垮对手,反而让中国构建起更独立的“双循环”体系。

2025年4月22日美股的大涨,暴露出资本市场的深层逻辑: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票,表达对“去全球化”的厌倦。科技巨头们尤其敏感——苹果库克多次警告“关税将摧毁美国创新生态”,因为iPhone 60%的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链。半导体行业更在游说信中直言:“每维持1天25%的芯片关税,美国就失去3个技术研发岗位。”这种焦虑在数据中显露无遗:若关税持续,美国GDP增速将下降1.5%,而核心通胀可能长期维持在4.5%以上。对于依赖消费驱动的美国经济,这无异于慢性自杀。

尽管特朗普释放缓和信号,但观察人士提醒:这更像是“战术撤退”而非“战略转向”。据白宫内部文件显示,美国可能采取“豁免关键产品+90天缓冲期”的组合拳:一方面对芯片、医疗设备等高科技产品降税,另一方面要求中国扩大农产品采购。这种“精准脱钩”策略,暴露出美国既想缓解通胀压力,又不愿放弃科技遏制的矛盾心态。

而中国显然不会轻易接招。在4月2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谈判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结合中国近期加速推进RCEP落地、启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等动作,这场博弈正在进入新维度——从“关税战”转向“规则战”。

当特斯拉墨西哥工厂用中国设备生产汽车,当越南代工的耐克鞋依然使用浙江产的纺织面料,全球化早已进化到“你中有我”的新阶段。美国彼得森研究所的报告指出:即便全面加征关税,也只能将中美贸易逆差转移给第三方,无法真正重塑产业链。或许正如纽约时报的评论:“特朗普的关税实验证明,在21世纪的经济体系中,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这场持续8年多的贸易战,最终让美国懂得:挥舞大棒容易,但要让拳头落下时不伤及自身,需要的不仅是力量,更是智慧。

来源:务本堂杂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