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年前,李所人共同在线上绘制了悬挂于在李所球厅中庭长达600米绘制的“天问”长卷。这既是向2300年前古代诗人与哲学家屈原叩问苍穹的浪漫致意,更是李所人探索宇宙终极奥秘精神的具象表达。2025年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当天,由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创作的科普读物
今年4月23日
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
自2013年起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每年都会发布交大阅读报告
至今已连续13年
今年的阅读报告
深度解读2024年交大学生阅读偏好
首次呈现交大学子生动鲜活的阅读画像
展示情真意切的阅读感悟
最美人间四“阅”天
交大为读者精选多本好书
与世界一起阅读
↓ ↓ ↓
No.1 《天问》
策划 张杰
创作 李政道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
3年前,李所人共同在线上绘制了悬挂于在李所球厅中庭长达600米绘制的“天问”长卷。这既是向2300年前古代诗人与哲学家屈原叩问苍穹的浪漫致意,更是李所人探索宇宙终极奥秘精神的具象表达。2025年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当天,由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创作的科普读物《天问》将正式面世!天问长卷将在本书中以更详尽和更科普的形式生动展现,既有138亿年前大爆炸中诞生宇宙的“创世”瞬间之壮丽,又有138亿年来宇宙的结构与层次之复杂,更是记载着人类对于宇宙起源与演化规律的发现与理解,承载着每位参与者仰望星空时的思考火花。创作团队历经近百个日夜的精心打磨,让最前沿的科学探究化作可触摸的诗篇。
No.2 《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
胡思得 主审
荣正通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该纪实文学全景式回顾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之路,反映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在国力极度薄弱,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几乎空白,科技人员非常短缺的艰苦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英明决策,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工人等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大协作,攻坚克难,铸造中国之盾的故事。
No.3 《剑指苍穹——钱学森的航天传奇》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研究组 组织编写
石磊 王春河 张宏显 陈中青 等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用600多万字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带领中国航天人闯出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人生故事和中国航天早期发展历史故事,是视角独特、写法新颖的钱学森人物传记。作者用准确、生动的笔触,描述了钱学森负笈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和导弹、火箭工程实践,冲破阻力回归祖国,引领中国航天技术创新发展,为“两弹一星”横空出世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真实地还原了钱学森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流金岁月。
No.4 《中国节——一年好景君须记》
方云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的节日大多源自上古,形成于两汉,经唐宋的固定演化,再至后数代的融合。传统节日,对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文化的载体。从春节的团圆喜庆,到端午的龙舟竞渡,从中秋的赏月思亲,到重阳的登高望远,本书正是以每月一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从正月到腊月的每一个重要节日。从上古神话到方志、诗词,从华服、美食再到营造诗意的栖居,中国节关乎的正是“珍视、美好与感恩”的人伦与秩序。
No.5 《我欲因之梦吴越
——江南文化十二讲》
刘士林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空间范围、诗性精神、城市文化等十二个维度,深入剖析江南文化的独特气质与历史脉络。全书采用“主题讲稿+阅读材料”的形式,既注重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兼顾审美体验的生动性,力求为读者呈现江南文化的新知识、新视角与新思考。通过对江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阐释,本书不仅揭示了江南文化的深层价值,还探讨了其在现代城市品牌塑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时代意义,为江南文化的当代转化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No.6 《石子的回响:
“文治杯”大学生写作大赛作品选》
丁晓萍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文治杯”大学生写作大赛作品选,分“个人与时代”“我的家族故事”“图像中的父亲母亲”三大板块,呈现了不同时代的人生故事。作品主人公涉及诗人、学者、农民、企业家、绝症患者、煤工、基层打工者等各个领域人物,时间上涵盖古代、现代、当代,通过个体的人生脉络反映不同的时代和群体,共同构成了群像的壮丽人生图景。大人物与小人物,古人与今人,在这本书里相遇,共同谱写出生命的赞歌。
No.7 《清贫的牡丹:王振义》
陈挥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全书从家庭、求学、行医、管理、科研、育人等方面,向读者描画了王振义:作为一名医学家,他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秉承高尚的医者之德,拯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开创了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首创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世界医学界恶性肿瘤的治疗做出开创性贡献;作为一名教育家,他传道解惑,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医学领域人才,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No.8 《万物生辉——未来时空的科技前沿》
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科普工作委员会 组编
樊春海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海上科普讲坛”为基础,汇聚了20余位来自科研一线的院士与专家学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16堂前沿科技新兴领域的科技公开课,包括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健康、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科技研究成果及进展。从微观世界到宏观宇宙,从细胞奥秘到星河璀璨,本书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是如何改变这个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本书既是一本科普性读物,满足广大读者的关注;也是对科研人员的一种呼吁,希望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科普工作中,共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No.9 《迈入智能时代》
宋海涛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在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由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组编的“60岁开始读”科普教育丛书——“老有所养”分册。由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宋海涛著。
“活到老学到老”,本书为中老年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窗口。本书围绕“什么是人工智能”“身边的人工智能”“未来的人工智能”三大主题,将专业性的知识以简单明了的回答为读者解惑,为他们搭建通向智慧生活的桥梁。同时本书也紧跟人工智能新热潮,围绕ChatGPT等大模型进行了探讨,让读者们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前沿科技,为读者打开通向未来科技的大门。
No.10
《走近科学:
科学家带你探究科学前沿》
梁偲 游文娟 王乔琦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科技创新是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本书是一部助力读者深入了解我国科技创新前沿的“元科普”精品。9位知名院士、23位科学大家从医学与健康、生命科学、化学与材料、天文与物理、智能与信息、生态与环境等6个不同的领域,对基本的科学知识、相关研究进展以及科技对社会和生活产生的影响等进行科学普及和传播,旨在促进公众对科技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推动科技成果广泛的应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
让我们以书为帆 以梦为舵
开启美好的阅读之旅吧!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