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神药品滥用是精神疾病治疗中需要高度警惕的问题,尤其是在长期用药或多种药物联用的情况下。以下是针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的注意事项和应对建议:
精神药品滥用是精神疾病治疗中需要高度警惕的问题,尤其是在长期用药或多种药物联用的情况下。以下是针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的注意事项和应对建议:
一、哪些精神药品容易引发滥用风险?
1.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
• 风险:快速缓解焦虑/失眠,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突然停药可能导致戒断反应(如抽搐、谵妄)。
2. 镇静催眠药(如唑吡坦、佐匹克隆)
• 风险:短期使用安全,但超剂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和记忆损害。
3. 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莫达非尼)
• 风险:用于治疗ADHD,但可能被滥用以提高注意力或产生欣快感。
4. 阿片类镇痛药(如曲马多、羟考酮)
• 风险:用于严重疼痛,但成瘾性强,需严格管控。
5. 部分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奥氮平)
• 风险:虽无明确成瘾性,但可能因过度依赖镇静作用而被超量使用。
二、滥用行为的常见表现
1. 自我调整剂量:擅自增加药量或频率以追求快速疗效。
2. 混合用药: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如酒精+苯二氮䓬类药物)以增强效果。
3. 药物获取异常:频繁要求医生开药、伪造处方、多医院就诊(“doctor shopping”)。
4. 戒断反应:停药后出现焦虑、失眠、震颤、幻觉等。
三、预防与应对措施
1. 患者及家属需做到
• 严格遵循医嘱:
• 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尤其是苯二氮䓬类药物需逐步减量。
• 记录用药时间和剂量,避免重复服用。
• 警惕“快速见效”陷阱:
• 避免因追求短期效果而超量使用镇静类药物(如长期依赖安眠药入睡)。
• 定期复诊评估:
• 医生需定期评估药物疗效和副作用,调整治疗方案(如非药物替代疗法)。
2. 医生与医疗机构的职责
• 合理处方原则:
• 优先选择成瘾性低的药物(如SSRIs替代苯二氮䓬类抗焦虑)。
• 限制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使用周期(通常不超过4周)。
• 加强患者教育:
• 解释药物依赖风险,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如CBT治疗失眠/焦虑)。
• 监测高危人群:
• 对既往有物质滥用史、人格障碍或依从性差的患者加强随访。
3. 社会支持与法律监管
• 药物管控政策:
• 严格执行精神药品分级管理制度(如中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 社区干预:
• 提供药物回收渠道,避免过期药物流入非法市场。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 青少年患者:
• 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需家长监督用药,避免非医疗用途滥用。
2. 老年患者:
• 代谢慢、易蓄积,需减少苯二氮䓬类药物剂量,预防跌倒和认知损害。
3. 共病物质依赖者:
• 避免使用成瘾性药物,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如经颅磁刺激)。
五、出现药物滥用时如何处理?
1. 立即就医:
• 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药,不可突然停药。
2. 替代治疗:
• 如苯二氮䓬类药物依赖可用长效药物(如地西泮)替代短效药物,再缓慢减量。
3. 多学科协作:
• 结合精神科、心理科和社工支持,处理成瘾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创伤)。
六、总结
精神药品滥用可能加重原有疾病,甚至引发新的健康问题。患者、家属和医生需共同协作:
• 科学用药:明确“药物是工具而非解药”,避免过度依赖。
• 全程监管:从处方、使用到停药均需规范管理。
• 重视心理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训练等减少对药物的需求。
提醒:如果您或家人疑似存在药物滥用问题,请立即联系专业机构(如精神卫生中心或成瘾科)获取帮助。
来源:精神科医生白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