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摄影是科技的产物,现在的科技在飞速的发展,摄影也是如此。从相机到手机,从胶片到数码,摄影从未像今天这样普及和便利。拍照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了几乎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也正因为摄影的普及,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个技术如此先进、信息如
摄影是科技的产物,现在的科技在飞速的发展,摄影也是如此。从相机到手机,从胶片到数码,摄影从未像今天这样普及和便利。拍照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了几乎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也正因为摄影的普及,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个技术如此先进、信息如此丰富的时代,很难再出现像布列松那样的大师级的摄影师了?这篇文章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的拍摄理念。他的照片不仅定格了一个场景,更保留了那个时间的印记。他用徕卡相机穿梭于欧洲的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事。在布列松的年代,摄影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社会行为。那时的摄影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面对发生的事,会用镜头去参与、记录、揭示和反思。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与今天多数人拿起手机随手拍照的行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由于相机的普及,现在会拍摄的人数远超布列松时代,相机性能极其强大,从高动态范围到智能AI自动构图,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然而,然而好看不等于有意义。技术的飞跃带来了拍摄的方便,却也带来了一种观看视觉上的疲劳。看的照片越来越多,却很少能让人引起共鸣的画面。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是拍摄的门槛降低导致“照片数量”压倒了“照片质量”。在布列松的年代,一卷胶卷只有36张,拍摄者必须仔细考虑每一个镜头。而今天,一张64GB的卡可以存上万张照片,并且还能随拍随删,这使得现在的拍摄不再需要深思熟虑,而更像是一种习惯性的“盲拍”。
其次,是照片的观看方式和传播途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布列松那个年代的照片往往通过摄影展、艺术画册、新闻杂志呈现,这些媒介对照片的筛选和展现都有极高的标准,因此也促使观众也会以一种“欣赏”和“阅读”的态度去欣赏观看。而现在的照片大多数是在网络上展示,讲求的是“即拍即看”。这使得很多人在观看时,滑动照片的时间往往不会超过两秒。
还有,就是摄影所体现的价值变得更为碎片化、娱乐化。从自拍、滤镜、美颜,到“照片打卡”“网红构图”,使得摄影很多时候已经偏离了原本是用来记录、叙事与表达的功能,而更多变成了一种交流的方式。使得摄影的“仪式感”大大减弱。当然,除了这些,时代的变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布列松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剧烈动荡的年代: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殖民体系的解体、民族独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社会现实,为拍摄者提供了无数值得记录的题材。而今天的社会虽然依然复杂,但信息的多元化与碎片化使得拍摄者再也难以静下心来。
此外,布列松之所以成为布列松,还因为他不仅是摄影师,更是一个思想家。他深受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文学和哲学的影响,他拍摄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自己更深层的考虑。相比之下,拍摄的普及使得现在的摄影师在理论、哲学和艺术修养上的积累,无法与那时的摄影师相比。摄影变得更像是技术和内容的结合,而非思想与世界之间的桥梁。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今天就没有伟大的摄影师。相反,当代摄影师正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探索摄影的边界。他们不再执着于一张“决定性瞬间”的完美照片,而是通过一组照片、一个长期项目,去表达更复杂的想法。他们用摄影介入社会议题、探讨社会现象、反思历史。我们应该意识到:布列松的不可复制,并不是因为今天的拍摄者缺乏天赋和机会,而是因为摄影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正如古典音乐之后出现了爵士乐与电子乐,摄影也在从“纪实”的黄金年代,走向“多元表达”的新时代。
来源:一萱摄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