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美食图谱里,阿大葱油饼像一枚贴满标签的标本——BBC纪录片的镜头光晕、社交平台的打卡滤镜、长达数小时的排队人潮,共同构建起它的网红神话。作为深耕美食研究二十余年的从业者,我却始终认为,这张被过度神化的葱油饼,不过是被时代选中的符号,承载着人们对“老上海”
在上海美食图谱里,阿大葱油饼像一枚贴满标签的标本——BBC纪录片的镜头光晕、社交平台的打卡滤镜、长达数小时的排队人潮,共同构建起它的网红神话。作为深耕美食研究二十余年的从业者,我却始终认为,这张被过度神化的葱油饼,不过是被时代选中的符号,承载着人们对“老上海”的想象,却难以代表这座城市真正的饮食精髓。
阿大葱油饼的走红,本质上是一场精准的“文化营销”。狭窄逼仄的弄堂作坊、满脸皱纹的手艺人、充满原始张力的制作过程,这些元素拼凑出与现代化上海截然相反的视觉符号。当BBC镜头聚焦阿大佝偻着背揉面的画面,西方视角下的“东方烟火气”被无限放大;而社交媒体时代,排队三小时只为一张饼的“朝圣”行为,更是让它成为流量密码。食客们举起手机拍摄的,早已不是那枚葱油饼本身,而是自己融入“网红叙事”的仪式感。
二年歇业期,让这份热度完成了二次发酵。网络上关于“何时重开”的讨论持续刷屏,粉丝们的期待从对美食的渴望,异化为对某种文化符号的执念。今年四月的重新开业,与其说是美食回归,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网红复出秀”。店门口蜿蜒如龙的长队里,操着各地口音的食客举着自拍杆,讨论的不是饼的口感,而是“发朋友圈能收获多少点赞”。咬下第一口后高呼“味道没变”的人,或许连记忆里的味道都未曾真正建立,不过是为自己的等待寻找一个合理注脚。
与外地人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地人的疏离与淡漠。“我们从小不吃这个”“味道还不如楼下早餐摊”,这样的评价在上海老饕间屡见不鲜。在他们心中,真正的上海味道藏在街角飘着焦香的生煎包里,在油墩子酥脆的外壳与绵软的萝卜丝间,在浓油赤酱的本帮红烧肉里。这些浸润着岁月沉淀的家常美味,不需要网红滤镜加持,却实实在在滋养了几代上海人的胃与心。阿大葱油饼的走红,在本地人眼中更像是一场“外来者的狂欢”,如今为迎合健康风潮而改良的低盐少油版本,更是让它失去了最后一丝“烟火气”。
但悖论在于,尽管被业内诟病、被本地人嫌弃,阿大葱油饼却成了上海美食最具辨识度的“国际名片”。这种错位的认知,折射出城市文化传播的困境。在全球化浪潮下,传统美食若想破圈,往往需要披上“网红”的外衣。阿大葱油饼的成功,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味道的纯粹性,却换来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它像一座桥梁,让世界通过这枚小小的葱油饼,得以窥见上海的市井一角,即便这一角可能是被美化、被曲解的。
这场关于阿大葱油饼的争议,本质上是快节奏时代下传统美食的生存困境。当标准化生产取代手工制作,当健康诉求压制味觉享受,当流量成为衡量美食价值的唯一标准,那些真正承载城市记忆的味道正在逐渐消逝。阿大葱油饼的变与不变,不过是万千传统美食的缩影——坚守传统可能被时代淘汰,迎合潮流又难免失去灵魂。
站在城市美食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网红化”的利弊。阿大葱油饼的案例提醒我们:文化传播需要载体,但更需要真实;美食的价值不仅在于流量,更在于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或许,比起争论阿大葱油饼是否代表上海美食,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为那些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传统味道提供生长土壤,让它们不必屈从于网红逻辑,也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毕竟,城市的味觉记忆,不该只存在于网红滤镜下,而应扎根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饮食里。
来源:听我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