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浙江一名 8 岁男童因 “吃叶黄素软糖患干眼症” 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波澜,引发众多家长对叶黄素的广泛关注与焦虑,大家纷纷陷入沉思:叶黄素究竟是呵护眼睛的良方,还是潜藏着健康风险的隐患?4 月 8 日,央视新闻频道聚焦 “叶黄素对视力是否有帮助?如何正确服
近日,浙江一名 8 岁男童因 “吃叶黄素软糖患干眼症” 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波澜,引发众多家长对叶黄素的广泛关注与焦虑,大家纷纷陷入沉思:叶黄素究竟是呵护眼睛的良方,还是潜藏着健康风险的隐患?4 月 8 日,央视新闻频道聚焦 “叶黄素对视力是否有帮助?如何正确服用?” 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度报道,为这场沸沸扬扬的争议提供了极具科学性的注解 。
从科学层面来看,叶黄素本质上是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在深绿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西兰花等)、蛋黄、玉米、柑橘等食物中广泛存在 ,而人体自身并没有合成叶黄素的能力,必须依靠从外界饮食进行摄取。它对眼睛健康有着一定积极意义:一方面,叶黄素能够发挥抗氧化功效,有效清除自由基,并过滤高能量蓝光,从而减少氧化作用对视网膜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黄斑色素密度,在延缓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等眼部退行性疾病进程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不过,在明晰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认清几个重要误区。
首先,干眼症与叶黄素本身并无直接关联 。干眼症又被称为角结膜干燥症,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其成因主要是泪液分泌不足或者蒸发速度过快,这通常与人们日常的用眼习惯(比如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眨眼次数过少)、用眼卫生状况(如用不干净的手揉眼睛),甚至所处的环境(例如长期待在干燥、空调环境中)等因素密切相关。以此次 8 岁男童的案例来说,其患干眼症可能是因为自身存在不良用眼习惯,像不注意洗手就揉眼睛,或者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致使眨眼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等。专家明确指出,叶黄素本身并不会引发干眼症,真正可能诱发干眼症的,是像男童经常吃的叶黄素软糖这类高糖食物。长期摄入高糖食物,可能会对睑板腺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睑板腺分泌的油脂是泪膜外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异常会导致泪膜稳定性变差,泪液蒸发过快,进而增加患干眼症的风险 。而且,高糖饮食还可能引发麦粒肿和霰粒肿等睑板腺相关疾病。
其次,关于吃叶黄素能预防、治疗近视这一说法,目前并无科学依据支撑 。如今,视力疲劳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其产生主要源于长期紧盯电子屏幕、眨眼频率不合理、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以及长期佩戴度数不匹配的眼镜等。想要缓解视疲劳,最根本的方法是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停止过度用眼行为。虽然叶黄素具有抗氧化和过滤蓝光的特性,但单纯依靠吃叶黄素来解决视疲劳问题,仅仅只能起到表面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从医学研究来看,叶黄素对于预防乃至治疗近视,并不具备直接作用。青少年近视大多属于轴性近视,主要是由于眼轴增长所导致,而目前并没有权威研究表明叶黄素对眼轴增长有影响。
再者,在使用叶黄素补充剂方面需要格外谨慎 。正常情况下,我们通过日常均衡饮食,每天就能够获取 6 - 10mg 的叶黄素,这一摄入量完全可以满足人体正常生理需求,通常并不需要额外服用补充剂。尤其是对于儿童而言,专家特别强调不建议经常食用叶黄素软糖。市面上部分叶黄素软糖为了提升口感,添加了大量糖分,儿童经常食用,不仅可能增加患龋齿的风险,还容易养成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如果确实有补充叶黄素的必要,专家建议,务必在医生或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谨慎选择合适的产品,并严格避免过量摄入。一旦过量补充叶黄素,可能引发皮肤发黄、胃肠不适等不良症状 。另外,专家在央视报道中还特别指出,目前并不存在所谓特效的 “护眼神器” 。对于儿童护眼而言,遵循 “20 - 20 - 20” 用眼原则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近距离用眼 20 分钟后,向 20 英尺(约五六米)以外的远处眺望,让眼睛休息 20 秒以上 。
然而,在现实市场中,叶黄素却被商家过度 “神化”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 “叶黄素” 或者 “叶黄素软糖”,会发现众多商家打着 “护眼神器” 的旗号进行宣传。他们宣称 “长期使用电子产品者补充叶黄素,有助于眼睛吸收蓝光、缓解视疲劳”,甚至妄称其能够预防近视 。商家之所以能将叶黄素推向 “神坛”,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其一,利用家长对孩子近视问题的焦虑心理进行精准营销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一直处于高位,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 52.7%,初中、高中阶段分别突破 71% 与 80% 。商家敏锐抓住这一痛点,借助直播间、母婴博主等多种渠道,将叶黄素软糖包装成能 “过滤蓝光”“缓解眼疲劳”“预防近视” 的神奇产品,甚至编造一些所谓的 “真实案例” 来增强说服力。例如,某品牌叶黄素软糖在直播过程中,将自身标榜为 “保健食品”,可实际上它仅仅是普通食品,却以 “零蔗糖”“长期服用” 作为卖点,刻意掩盖其中高糖成分带来的风险 。其二,将产品 “糖果化” 以此吸引儿童 。为了让儿童对产品产生兴趣,商家把叶黄素制成软糖、凝胶糖果等深受儿童喜爱的形态,包装设计得色彩鲜艳夺目,口感香甜诱人,与此同时,还刻意模糊产品的 “食品” 属性,混淆普通食品与带有 “蓝帽子” 标志的保健食品概念。儿童长期食用这类高糖产品,除了前面提到的增加龋齿风险外,还可能导致挑食、肥胖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其三,运用伪科学话术误导消费者 。商家利用 “过滤蓝光”“修复视网膜” 等看似专业的术语,营造产品具有权威性的假象,更有甚者篡改科学结论。比如,把叶黄素的抗氧化作用错误解读为 “治疗干眼症”,并在产品页面附上一些看似专业的眼科数据或者医生形象的科普视频,以此进行虚假宣传。还有部分商家通过不正当手段 “刷好评”“刷销量”,制造虚假的良好口碑,进一步误导消费者 。
虚假宣传本质是行业信任透支:商家将普通叶黄素食品包装成 “护眼神器”,用伪科学话术和虚假案例诱导消费,本质是对消费者信任的透支。健康产业依赖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信任,一旦信任崩塌,整个行业将面临严重的信誉危机。这种短期逐利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还可能导致整个叶黄素市场陷入信任寒冬,最终让合规企业也受到牵连,阻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儿童市场乱象凸显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商家将叶黄素制成高糖软糖吸引儿童,刻意淡化食品属性,完全忽视了高糖对儿童健康的潜在危害,如龋齿、肥胖、挑食等问题。健康产业本应以促进健康为使命,但这些企业为追求利润,将儿童作为牟利对象,严重违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种行为不仅损害儿童健康,也给家长带来困扰,更让整个健康产业蒙羞。
监管滞后暴露行业发展隐患:叶黄素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但虚假宣传等乱象长期存在,反映出监管的滞后性。市场监管总局虽已开展整治行动,但在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建立更有效的事前预防机制、动态监管体系,避免行业乱象反复出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监管滞后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让不良企业有机可乘,挤压正规企业的生存空间,阻碍健康产业的良性发展。
消费者认知不足加剧市场乱象:尽管叶黄素的真实功效已被科学澄清,但仍有消费者轻信商家宣传,反映出消费者在健康知识和产品认知方面的不足。健康产业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还应承担起消费者教育的责任,帮助消费者提升科学认知。若消费者始终缺乏理性判断能力,就容易被不良商家误导,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混乱局面,形成恶性循环。
产品同质化下的畸形竞争:众多企业涌入叶黄素市场,却缺乏创新,只能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等手段争夺市场份额,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健康产业需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开发真正具有差异化、高品质的产品,而非陷入恶性竞争。只有摆脱同质化困境,行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健康产品和服务。
来源:健康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