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1日,作为亚洲旗舰环保大展,第26届环博会在上海开幕。据介绍,本次展会聚集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79家企业,场地规模近20万平方米,汇集了威立雅、盈峰、清新环境、赛莱默、中节能、创业环保、上海环境、北排等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商等大型装备制造商。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上海摄影报道
一年一度,环保行业的盛会又如约而至。
4月21日,作为亚洲旗舰环保大展,第26届环博会在上海开幕。据介绍,本次展会聚集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79家企业,场地规模近20万平方米,汇集了威立雅、盈峰、清新环境、赛莱默、中节能、创业环保、上海环境、北排等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商等大型装备制造商。
主办方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今年中国环博会约有超过500家企业首次参展,这一数字在历届环博会当中是比较高的,并且大多数新参展企业都是技术驱动型中小企业。其中,工业废水零排放、VOCs治理、膜材料、资源化等细分赛道的产品与技术更是备受瞩目。
“我们这个产品其实在很多城市都在卖,尤其是在浙江省本地,但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有这样的一款产品,所以我们就把它摆到展会上,让大家看一看。”一家中小型环保设备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环保行业的“变与不变”
在环博会同期召开的2025中国环境技术大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节能与环保所所长赵卫东给出了几个数字:“十三五”至今,环保产业复合增长率接近6%,2024年整个产值达到9200亿元。“可能近两年很多企业感触很深,因为环保行业有强政策周期性,基于传统市场份额的收缩和国家政策阶段性重心的转移,以及对于某些新兴市场需求我们还没有相应的供给能力,这两年行业的增速其实比前两年下降了,企业可能觉得生意没有那么好做了。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个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他说。
《华夏时报》记者在现场也看到,与相比往年,尽管大型工程公司的参展数量和参展面积有所缩减,但许多“老朋友”仍然没有缺席。例如,致力于水务和资源管理的全球环保巨头企业威立雅,此次在展会上联合了罗克韦尔自动化、施耐德电气、埃顿工业、普华永道、中金公司等企业,发布“工业园区和企业服务联盟”,探索工业园区和企业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也在上述会议上指出,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服务能力也全面增强。环保企业作为绿色发展的主力军,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龙头企业更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牵头开展跨领域、跨行业合作,打破行业壁垒,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具体来看,在环保的大气、污水、固废三大领域中,细分行业趋势也有所分化。其中,水处理耗材板块市场活跃度持续高涨,水处理药剂与杀菌消毒等领域企业的参展数量显著增长。此外,环境监测板块展商数量相较去年也有小幅增长,但市政污泥处理行业参展数量有所下降。
全联环境商会会长、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指出,随着大规模基建热潮的退潮,行业增量空间相对有限,传统环境市场需求区域稳定,整体增长面临上涨和盈利困难的现实挑战。因此,更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环境产业向高端化与创新驱动转型。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的进程,通过源头减量,资源回收利用,工艺改造等一系列措施,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无人化、智能化迭代加速
另一个显著趋势是,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环保设备也正在向着无人化、智能化的方向加速迭代。《华夏时报》记者在环博会现场看到,许多企业都展出了最新的智能化环保设备。
继2021年展出2代无人驾驶清扫机器人后,今年,环卫装备龙头企业盈峰环境带来了全新亮相的第3代无人驾驶清洁机器人,其具备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可自主完成作业路径规划、清扫、倒垃圾、充电、加水、泊车等流程。
致力于智能分选装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弓叶科技也是环博会上的“常客”之一,今年,弓叶科技展示了可在打包站、分拣中心应用的中小型光选机,公司销售总监左立志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一个正常的小型分拣中心一天的处理量,可能需要10个人才能完成。但同样的处理量,使用光选机后,能够省下一半多的人。即使不放心质量,质检也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
浙江利奥科技带来了垃圾桶自动清洗设备,将垃圾桶放到清洗仓对应位置,设备开机后自动夹住垃圾桶,仓内的三道滚刷和高压喷头将对桶内外及桶盖金星全方位清洗,清洗后还会进行复位。“一台机器一天可以洗1000个桶,靠人洗的话一天洗100个就很累了对吧?”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介绍,自动清洗机器不仅省时高效,还更加节水,可以将废水进行循环利用。
赵卫东表示,提升传统环保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环保装备设计、生产、使用、运维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因为数字化、智能化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比较明显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稳定质量,在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