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定地区属南越地,为俚、僚等百越族群聚居地,以渔猎和原始农耕为主(《广东通志·古代卷》,1987)。
注:本文基于县志、地区历史演变、中原人口迁移等历史信息进行综合推演。
先秦时期
罗定地区属南越地,为俚、僚等百越族群聚居地,以渔猎和原始农耕为主(《广东通志·古代卷》,1987)。
注:先秦时期的代表遗址有:
1.苹塘镇下山洞遗址,位于罗定市苹塘镇周沙村委会下山儿洞,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
2.金鸡镇饭甑山遗址,位于罗定市金鸡镇庙前岗村,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征百越后设南海郡设南海郡开阳县(治今船步镇),中原驻军及随迁人口开始进入罗定地区,与土著融合。
秦统一后设南海郡,但中央朝廷未直接管辖罗定,人口流动性低(《罗定县志·上古篇》,1994)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少量中原移民通过西江流域进入罗定,但规模有限(《岭南移民史》,2002)
汉代至东晋时期,罗定属端溪县,居民仍以越族为主,推行“越族酋长自治制度”,如东晋末年在罗定设置的“夫阮县”(越语意为“荒地的村”)即由越族酋长治理。
魏晋时期,俚人首领陈文玉家族活跃于罗定一带,人口以土著为主(《广东少数民族志》,1993)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57年),河南鄢陵人陈法念任新、石二州刺史后举族定居罗定,通过“以孝义训溪垌蛮族”传播中原文化,加速土著越族汉化。陈氏家族连续五代担任罗定越族酋长,与高凉冯冼氏、钦州宁氏并称“岭南三大酋长”。此时越族分化为俚、僚两系:粤西南路俚人尊冼夫人,西江南岸僚人尊陈法念。
唐朝时期,开凿大庾岭通道后,部分中原汉人迁入粤西,但罗定仍属边缘地带(《中国移民史·第三卷》,1997)
唐朝罗定为俚僚核心区,陈法念后裔陈集原官至冠军大将军(唐朝武散官最高阶之一(正三品)),其家族主导地方治理。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泷州刺史陈行范联合僚人反唐称帝,攻占岭南四十余城,后被宦官杨思勖率军镇压,幸存者被迫西迁至桂西,留居者宋元时期改称僮族(今壮族)。
唐末原居荆楚的瑶族大规模南迁至两广,至宋元时期,罗定居民以瑶族、僮族为主体。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僮则旧越人也”,印证僮族与古越族的承袭关系。
北宋时期,在罗定设泷水县,驻军屯田(《宋史·地理志》),汉族移民开始增加。
南宋:珠玑巷移民
绍兴元年(1131年),南雄珠玑巷三十三姓南迁,其中陈、黄、李等姓定居罗定(《罗定州志》清康熙版卷四)。
代表家族:
陈氏:陈龙崖任泷水县令,后裔定居素龙街道(《陈氏族谱》明万历版)。
张氏:张致政自福建迁罗平镇(《张氏宗谱》清乾隆版)。
南宋时期,因北方战乱,汉人经珠三角向罗定扩散,但规模不及沿海(《岭南人口史》,2005)。
元朝: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设泷水路军民总管府,蒙古军户与汉军屯田(《元史·兵志三》)。
元代至明初,瑶族从湘桂边境迁入罗定山区,形成“瑶山”。
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潮与族群结构重塑
明代军屯与汉族人口激增
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泷水千户所,军户多来自安徽、湖广(《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一百六)。代表军户:王宾(凤阳人)任千户,后裔居罗镜镇(《王氏族谱》清嘉庆版)
嘉靖年间(1522—1566年),闽西客家人刘、林、钟等姓迁入船步、榃滨等镇(《罗定州志》明万历版)。
万历五年(1577年)平定“罗旁瑶乱”后,参与平定的官兵成批定居,同时招募流民垦荒,汉族沿泷江两岸扩散。
明万历六年(1578)《苍梧总督军门志》载罗定州汉族占62%。
明后期,罗定汉族占比超过瑶、僮,成为主体族群。瑶族人口因战乱锐减,部分避居深山。
清朝时期的海禁与移民深化
清初海禁迁界:
康熙元年(1662年):沿海居民内迁50里,罗定接收部分阳江、新兴移民(《罗定州志》清乾隆版卷五)。
复界后乾隆招垦:1740年后,梅州、惠州客家人沿西江迁入罗定山区,如分界镇金垌村(《金垌村志》2002年版)
清道光《嘉应州志·移民》载"乾隆二十年后,程乡、平远民多西徙罗定"。
清道光《肇庆府志》载客家人占罗定人口18%。
近现代
抗战移民(1938—1945年):广州沦陷后,部分广府商人迁入罗城街道(《罗定商业史》1987年版)。
50年代:国营农场安置归侨,如罗平农场接收印尼归侨(《罗定华侨志》1999年版)。
因此,总体汇总罗定地区的人口迁移历史就是:远古越族 → 南北朝汉僚融合 → 唐僚瑶交替 → 明汉人主导 → 现代多元化流动。
注:因罗定地区广阔,文中不一定能将所有镇区都提及,如需了解没提及的镇区,可以在评论区叫一声,到时补充。
罗定历史演变,作者另外有专题撰写,请参考已发布的文章。
来源:俞易国学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