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佛法修学概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3 14:00 2

摘要:这一科是发心篇的第三科,别明发心之差别因缘。在发心当中我们分成两个次第,第一个是发起出离心,第二个发菩提心。一个大乘的菩萨首先要发出离心,就是说我们要思惟生死的过患、思惟死殁无常,乃至于思惟暇满难得。从这三个思惟当中,来对治内心对于三界的贪恋,使令我们能够一心

《佛法修学概要》,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面。

这一科是发心篇的第三科,别明发心之差别因缘。在发心当中我们分成两个次第,第一个是发起出离心,第二个发菩提心。一个大乘的菩萨首先要发出离心,就是说我们要思惟生死的过患、思惟死殁无常,乃至于思惟暇满难得。从这三个思惟当中,来对治内心对于三界的贪恋,使令我们能够一心一意地追求出世间的涅槃,这个就是出离心。

由这个出离心以后,我们进一步的修习菩提心,就是把出离的心境扩大。我一个人在三界中流转,一切众生也是跟我一样在三界中流转。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我有一份的责任来救拔他们。我们想要出离的心境,把它扩大到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大悲心有总相跟别相,总相就是有四个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是整个大悲菩提心的总相,别相有十个,十个当中我们上次也简单介绍过了。现在我们把念众生恩这一段加以说明。

附表第二、念众生恩故发菩提心

此中依阿底峡尊者所传七重因果法教修,如《菩提道次第略论》云:七因果者,谓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彼心从增上意乐生、意乐从大悲生、大悲从慈生、慈从报恩心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如是次第,说为七也。

这个念众生恩发菩提心,我们根据阿底峡尊者的传承,就是黄教的宗喀巴大师的上师--阿底峡尊者,他的七重因果法。我们先解释什么是七重因果?这个七重因果就是它有七个层次的因果。

我们看第一个层次,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这是一重的因果,圆满的佛果当然是万德庄严,这个是果。那么为什么有这个果呢?从菩提心生,我们因地的一个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因,圆满佛果是果。再看第二重,彼心从增上意乐生。为什么会有菩提心呢?因为有增上意乐的关系,这个增上意乐又是一个因,菩提心又是一个果,如是有七重。这是解释七重因果的一个标题。


这以下我们正式解释七重因果的内容。在《略论》当中讲到七重因果,它分两个次第:第一个,于诸有情修平等舍心;二,修习七重因果。我们在修七重因果之前,要先修平等舍。我们看这个什么是平等舍?看《略论》。

一、于诸有情修平等舍心

《略论》云:其中若不先断除对一类有情起贪着,及对一切有情起嗔之分类,而修平等心者,则任随生起慈悲,仍有类别。若缘于无类,则不能生起。故当先修平等舍心也。

我们凡夫的心情,无量劫在三界中流转,跟很多人结了很多的善缘。结了善缘以后,我看到你很欢喜,你看到我也很欢喜,这个欢喜也不要什么理由,就是很欢喜。我跟一切的有情当中,也跟一部分人结了恶因缘,我看你不欢喜,你看我也不欢喜,也是没有理由。这样的一种不平等的心情,是障碍我们修大悲心的一个因素,所以,这样一种内心高低差别的不平等,我们要把它给铲平。

我们如果不能够去断除,对一切有善因缘的有情起贪,我看到你就欢喜。你要什么东西我就会给你,对他产生贪着;或者对一类有情,你看到他内心就是不高兴。他对你再怎么好,你还是不高兴他,这是过去结恶因缘。假设我们内心这种不平等的情况不把它削平,不修平等心,你就直接修慈悲心,这有什么过患呢?

他这里讲到了,“则任随生起慈悲,仍有类别”。你的慈悲心是有固定的对象,你这样的慈悲心只可能,对于跟你有善因缘的人生起慈悲心。如果跟你没有善因缘的,你就很难生起慈悲心,这样子就不能构成大悲心。大悲心者是平等,不能有所拣择,所以我们要先修平等舍心也。这个平等舍的意思,我们讲一个譬喻,比如我们今天要种田,种田的你不能在高高低低的地方种田,一定要把高高低低的地方把它犁平,你才能够播种。修大悲心也是这样,我们一开始不修平等舍,就直接修慈悲心,我们的慈悲心有特定的对象。某些人我可以对他生慈悲心,某些人就不可以了,所以一定要修平等舍。

这个平等舍怎么修呢?就是说我们应该去想一件事,世间上的事情是随因缘而变化的。说你跟他今天是善因缘,这件事情是不决定的,随时会有变化。可能会因为几句话,开始变成恶因缘,也可能我们来生变成恶因缘。你跟他是恶因缘,这件事也不决定。可能因为某种特殊的情况,变成好朋友,或者我们下辈子变成好朋友,所以说我们不一定要执著说,你是我的朋友,你是我的冤家,不一定要那么执著。因为世界上的事情,因缘所生法是很多很多地变化,不是常态的一种情况。

所以我们的内心不一定要那么坚固,对某一个人一定要定义说,这个人就是我的冤家,这个人就是我的朋友,可能他过去是你的朋友,可能他过去也是你的冤家,我们内心当中把这种冤亲的分别,透过因缘观无自性把它给铲平。这世间上是可以随因缘变化,朋友可以变成冤家,冤家也可以变成朋友。这个叫平等舍,把内心的高低先铲平,这是第一个次第。

2、 修习七重因果

铲平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正式修七重因果,修菩提心。七重因果当中有三个次第:

(一)先修悦意之相——知母——念恩、报恩

第一个先修悦意之相。这个悦意之相就是说,我们感觉到对一个众生慈悲,慈者以乐,悲者拔苦。我们一般的心情是这样,一般人是想说,我活在这个世间自己不能有痛苦,自己要有很多安乐,别人怎么样跟我没关系。我们一般是这样,但是这个观念是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别人跟我们有很深密的关系,不是没有关系,我们今天要修慈悲心,一定要把众生跟你的关系,把这个关系找出来,你才有办法说你想要拔他的苦,你想要给他安乐。

就是你一定要把你心中认为,你跟他没关系的想法导正过来。你跟他有很密切的关系,就是业力,你跟他之间有很密切很密切的关系。什么关系呢?这以下讲出三个,就是七重因果的前面三个:知母、念恩、报恩。我们跟一切有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第一个知母。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无始劫来在三界一生一生的流转,生死大海一望无际。我们过去曾经经历了无量无边的生死,而每一个生命的出现,这个生命不会从虚空跑出来,一定要有一个母亲,有一个母亲才能够把我们生出来。换句话说,我们每一次的受生,都有一个母亲作因缘。这样子讲的话,在无量劫当中,每一个众生,包括人类的、包括鬼神道的、包括天上飞的鸟、地上爬的蚂蚁,她们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

当然我们从今生的眼光来看,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业力,变现各式各样的果报。虽然今天她已经不是我的母亲,但是我们今天把眼光放大一点,我们观察过去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这个事实是不能改变。所以说,你从无量的生命的流转当中,如实地知道,一切的有情都曾经做过你的母亲,这是你应该要确认的。知母——每一个众生都是你过去的母亲,你内心当中应该生起这样的认识。

知道母亲以后,第二个要干什么呢?念恩。你忆念,“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我们一个生命会出现,母亲的十月怀胎,生出来以后我们自己又不能独立地生活。衣食住行完全要靠母亲的帮助,我们要吃母亲的奶。从小到大,到我们能够处理自己为止,要完全依仗母亲的照顾,一天都不能离开母亲。母亲倾心地照顾我们,所以我们念恩,忆念母亲对我们的恩德。

虽然这个有情现在已经不是我的母亲了,但是她过去做我母亲的时候就像我今生的母亲一样,对我的照顾真的是没有差别。换句话说,时间不断地变化,每一个人因果也不断地变化,但是不能破坏她是我母亲的事实,她曾经对我有恩,这件事情是不能改变,我们要忆念她做我母亲的时候对我的恩惠。

念恩以后就是报恩。我今生有一点能力了,应该尽我的能力来做出一些行动,来报答我过去的母亲,报答她对我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这个悦意之相就是说,我们透过对于生死流转无量生命的观察,如实地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她做我母亲的时候,施给我很多的恩惠,所以我应该报答一切的有情。这样子讲,就是把我们一个菩萨,跟一切有情的关系就建立起来。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冲动,要去利益一切有情的冲动生起。这个就是悦意之相。

(二)引生慈悲心量——慈悲心——增上意乐

由这个悦意之相,我们可以进一步正式修慈悲心。慈悲的心态就是有慈心、悲心跟增上意乐。这个时候我们观察有情众生,比如说我今天放个蒙山,持一个大悲咒,今天拜一部《八十八佛》,这个是一个功德,功德法财。当然这个功德法财我也可以自己受用,让我今生安乐,来世富贵。但是我不要,我要把这个功德予乐。我观想无量无边的有情,拜《八十八佛》的功德布施给他们。他们没有快乐,我把诵经持咒的功德输送给他们,他们因为我这一念的功德,能够得到种种的安乐,得到五欲乐、三昧乐、涅槃乐。

有了快乐以后还不够,他还有痛苦。有快乐、有痛苦总是不圆满,要想办法把这个痛苦拔除。他有很多的老病死的痛苦,这个时候我利用这堂功课的功德,把他身心的痛苦都拔除掉,就是慈者予乐,悲者拔苦。

经过这样的慈心跟悲心以后,下面还有一个增上意乐。增上意乐就是把慈悲心的心情加以坚定,这个增上就是一个很强大势力的意乐。我们举一个例子,在《广论》上举一个例子说,这个增上意乐是怎么回事?说有一个商人,这个商人只有一个独生子,这个独生子有一天掉到粪坑去了。掉到粪坑去了,小孩子他又不懂事,在粪坑里面跑来跑去,很脏、很危险。路人经过以后也是有一点慈悲心,哎呀,这个小孩真可怜。掉到粪坑里也没有人救他,围观的人很多,有几十个人在围观,但是没有人下去救他,因为毕竟太臭了。

这个时候这个商人父亲看到他儿子以后,没有作任何考虑,马上跳到粪坑去,把他儿子给救起来。这是说,其实天人,诸天他在天界当中看见众生在受苦,也有慈悲心,大梵天王也有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但是诸天看到众生在受苦的时候,心情就像路人看到这个小孩子掉到粪坑里一样。唉呀,众生很可怜,只是讲这句话而已,他不能采取行动。

菩萨不同,菩萨观察众生就象独生子一样,看到众生有苦,他会主动积极地去为他拔苦,付诸行动。增上意乐就是说,一个菩萨行者,你应该要想到,为众生拔苦予乐,就像一个父亲对他的独生子一样,因为你是他唯一的希望。有些人认为说,反正怕什么,我不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多的是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会回向给他们。这个增上意乐就是为众生拔苦与乐,是我不共的使命,这是我的责任感。我不能够推卸,因为他是我的独生子。所以增上意乐就是把我们使命感加强,加强,让你自己认为,这样的慈心跟悲心,这是你一个不共的使命。

(三)成就菩提心愿——菩提心

引生慈悲心以后,第三个成就菩提心愿。这个时候真正生起菩提心了,每天不断地积集很多的功德,持咒、诵经、拜《八十八佛》,早晚功课。为你过去的母亲、一切有情回向,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希望他们得到安乐。那这个时候你会想,为利有情愿成佛。我一定要赶快成就佛道,才能够为众生做更大的安乐,我如果晚一天成佛,众生就要多一天受苦。所以说,你为了要利益有情,为了要拔一切有情的苦,予一切众生安乐,你要赶快成就佛道。这个时候就刺激你的精进,为利有情愿成佛。因为你只有成就佛道,你有无量的功德,才能够给众生究竟的安乐。所以由前面的慈心、悲心跟增上意乐的一个使命感,这个时候你从内心深处才能发动出菩提心。佛道无上誓愿成。因为我只有成佛,才能够给众生究竟的安乐。

菩提心有三个次第,第一个悦意相。把你跟众生,母子的关系先建立起来;忆念她的恩德,然后不断地把功德输送给她们,希望她们离苦,希望她们得到安乐;最后以一种自我要求,为利有情愿成佛,我要赶快成就佛道。否则我不成佛的话,无量无边的有情就要继续受苦。这个就是七重因果,它有七个次第。

我们看能海大师他写的一个偈颂:

颂曰:所缘尽有情,次第总别修。行相须明了,决定心不动。

智悲德速圆,伏灭诸我见。成佛之始基,亦顿超十地。

—能海大师—

能海大师把七重因果以一个偈颂来总持。说这个七重因果修慈悲心,它所缘的境界是一切的有情,不能有所简别。不管是亲家,不管是冤家,都要是你修慈悲心的对象,但是次第有总、别的不同。次第你应该先对于亲属先修慈悲心;再对于中庸的,他也不是亲属,也不是冤家,平常的因缘,中庸的;第三个再对冤家,然后最后再面对一切有情,它有一个次第。

行相须明了,决定心不动。这当中的七个行相,从念母、知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每一个行相都要很清楚地现前。知母,你内心的感受就要出现;念恩,内心当中就要有这样念恩的觉受;报恩,报恩的觉受。每一个行相都要现前,不能含糊笼统。现前到什么情况呢?决定心不动。这个止观的法门经过你一次一次地观想以后,你内心当中决定不再为逆境所动。不管众生怎么样恼害你,你总是觉得,你对我恼害那是一回事;你过去是我的母亲,这个事实是不能改变。这样我们的心情就不同。

比如说有一个人打你,你很生气。但是你的母亲打你,那又不同,因为她对你曾经有恩。虽然她一时地失控打你,但是你会忆念毕竟是我的母亲,从小没有她我就不能成长。你会包容她、宽恕她,所以说,决定心不动。不管是遇到任何逆境,你认为这个有情,她是你的母亲,这个事实是不能改变。不管你对我采取什么行动,你永远是我过去的母亲,这种决定的心情是不能动摇的。这两句话是讲到修行的内涵,后面两句话是赞叹这个功德。

智悲德速圆,伏灭诸我见。你感觉上,哎呀,今天什么事也没做,就在那个地方做功课,做完功课之后,就修了一次的七重因果。知母、念恩、报恩,乃至于发起菩提心。但是你这一念,念念当中,你的智慧、你的大悲的功德,就在念念当中疾速成就。而且伏灭诸我见。这个慈悲观虽然本身不是空观,但是它也能够调伏我见。

因为我们凡夫的我执是怎么增长的?就是处处考虑到我,世间上有荣耀的事情都要于归我,世间上有痛苦的事都要远离我。一个菩萨经常以这样来思考事情,增长无明。我们现在改一个思考方式,我所有的功德都布施给众生,为他离苦得乐,就是以一切有情来取代自我,那么这样子,修行久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呢?伏灭诸我见。我执、我见就会慢慢慢慢能够减少,个性就容易调柔善顺,不像过去那么刚强。

成佛之始基,亦顿超十地。它不但是伏灭诸我见,这个是成佛的根机,因地,未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功德就从你这个时候开始,乃至于顿超十地。这两句话是赞叹修习七重因果的一个功德。这个就是讲到念众生恩发菩提心,它的一个方法;讲到是修习菩提心的次第,有出离心、有菩提心两个次第。

我们中国的《易经》,它讲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修行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调伏烦恼,要象太阳的运转,每天自强不息。换句话说,我们对于自己,应该要严格地要求,每天固定地起来拜佛,每天做多少做定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自强不息来要求自己。但是面对一切有情,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面对有情就像大地一样,就不能以天为标准,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这个大地,你丢好的东西,它也帮你承当下来;你丢垃圾,它也给你承当下来,就是以慈悲的胸量来包容摄受一切众生。

当然我们能够生起慈悲心,世间上的事情不会突然间无中生有,就是你每天把七重因果这样思惟一遍,你慈悲的胸量就会扩大。我们一般人,刚出家的时候会要求自己很严格,但是你要求自己很严格的时候,个性也会很奇怪,孤僻,这个难免的。因为你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你也很自然地用这个标准要求别人,但是你这样,就破坏你的菩萨道。你当初出家的时候在佛前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就应该以七重因果来调整自己,让自己的性格能够关怀众生,包容众生。当然这个就是你平常的时候,在寂静当中,念念地栽培慈悲的善根。

好,这是讲到发心的方法,我们看最后一科,

丙四、结示发心功德以劝修

以下我们节录经论,还有历代祖师大德的开示,有关于发心的的功德,来跟大家互相地勉励。这当中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这是根据《华严经》,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发心功德不可量,充满一切众生界;

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艺诸妙行。

—《华严经》—

这一段是佛陀在《华严经》赞叹发菩提心的功德。我们看这个经文,善男子。佛陀就招呼了一声善男子说,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在这个经文的前面,佛陀讲到佛所成就的种种功德,包括法身的功德,佛陀正报的身心,有无量无边的三昧神通陀罗尼,乃至于法身的功德,净土的功德,佛陀所成就的依报的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这些功德都是由菩提心所成就的,所以说这些功德就是一切佛法的功德。菩提心能够成就一切佛法的功德。以下解释他的理由。

何以故?为什么说菩提心有这么大的力量,能够产生这样这么多功德呢?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我们在行菩萨道,菩萨道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我们在自利的时候,一个人在山中的佛堂拜佛、念佛、打坐,你自己可以调整自己。我欢喜打坐就打坐;我欢喜拜佛就拜佛。没有人能够障碍你,身心寂静安乐。

但是你今天离开了佛堂,到众生的尘劳的世界,面对众生烦恼跟罪业的时候,你要在众生的污泥当中建立佛法,施设方便来教化他,这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众生的烦恼罪业会反弹给你,那么这个事他怎么能够做下去呢?就是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这个菩萨内心当中一定要有菩提心,否则他不能做下去,这件事他做不下去。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一切佛陀所有因地的菩萨行,都是依止菩提心而生起。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在经论上说,有一个阿罗汉带着一个小沙弥去托钵。小沙弥在太阳下看到一头牛在耕田,这头牛看起来已经是很老了,老牛在耕田,很辛苦。他就起了一念慈悲心说,哎呀,众生由于过去的业力受生死流转的苦,我有一天成就以后一定要广度一切众生,使令他们解脱这个痛苦。他动这个念头以后,阿罗汉说徒弟你走前面,请他徒弟走前面。

徒弟走前面的时候,看到另外一种景象,很多人在吵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个性刚强。小沙弥又想,哎呀,众生的境界烦恼那么粗重,个性那么刚强,很难调伏。算了算了,我一个人在山中好好地修习空观,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自己解脱也就罢了,退失菩提心了。退失菩提心的时候,师父说你到后面去。

托钵完了以后,徒弟就问师父说,你一下子叫我到前面去,一下子到后面去,这是怎么回事?师父说你一念的菩提心,一念相应一念佛,你一念的菩提心那是跟佛菩萨法界相应,所以我就请你走在前面,佛菩萨要走在阿罗汉前面。但是你退失了菩提心,凡夫的世界现前,到后面去,就是这样子。

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也提到这个观念。他说你发菩提心跟不发菩提心有什么差别?王子坠地,功超群臣。说这个人他在王族的地方出生了,王子他以后要继承王位,王子坠地,功超群臣。这个王子他出生了以后,对国家、对社会完全没有奉献,但是你不要忘了,他是王族,你是一个大臣,是一个宰相,你一生为公为众,为国为民,但是你是宰相,最多做到宰相,你不能做国王吧,难道你想篡位。你要做国王,你必须要投胎到皇后的地方去。因为你不是王的种性。

这个意思就是说,不发菩提心,你的种性不是成佛的种性。你做很大的加行,毕竟不是成就这样的一个因地。佛法讲因果,就象《楞严经》,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一个人不发菩提心,他做很大的功德。那是怎么回事呢?

譬如蒸沙,欲成佳馔,无有是处。

你拿这个沙要煮饭,用大火去烤,很大的功德去烤,但是最后是热沙,为什么?沙非饭本。因为你这个沙不是饭的因地,沙煮了很久,就是一个热沙。煮饭要用米才能煮成饭,因为米是成就饭的因地。我们虽然表面上在佛堂当中,对众生什么贡献也没有,出了家以后就在这个地方打坐,诵经,修七重因果。不要小看,你念念之间已经成就一个成佛的种性,就象王子坠地一样。

虽然你什么事都没做,但是你是一个王子的种性,只要你不退失菩提心,中间不死亡,迟早要继承王位。为什么说: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因为未来的功德就从你这个时候开始生起,从你现在开始修慈悲观生起。

最后《华严经》里面讲出了一个偈颂:“发心功德不可量”,我们在佛堂当中一念的跟菩提心相应的功德,这件事情的功德是不可以称量的。讲出一个譬喻,“充满一切众生界”,世间上充满了九法界的众生。“众智共说无能尽”,九界的众生集合大家的智慧来宣说,来赞叹菩提心的功德都不能穷尽。换句话说,菩提心的功德,唯佛与佛才能穷尽,只有佛陀才能够讲清楚,菩萨都还不能讲清楚,“何况所依诸妙行”,一念的发菩提心的功德都不得了,何况你依止菩提心所引生的种种的善行。

这个菩提心所引生的善行。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说,我们今天不发菩提心,偶尔也会起一念的恻隐之心,看到一只小狗来了,我们也会随手倒一碗饭给它吃;一个发菩提心的人,看到小狗来,他也会倒一碗饭给它吃。但这两个功德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不发菩提心的人,你随顺因缘,偈尔也会生起一念恻隐的慈悲心。你这样子的一个行为,没有菩提心的摄持,你倒一碗饭给它吃,就是一个善业。这个善业的力量可能让你今生,或者是来生得到一点安乐的果报,就像一个糖果,吃完就没有了。

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你把这碗饭倒给这只狗吃,这样的一个善业,就是一个成佛的资粮。那是一个摩尼宝珠,不是一个糖果,这个善业就转成一种广大的功德。为什么?你的发心是有菩提心的摄持,那一念的发心不同,善业的力量就不一样。“何况所依诸妙行”,因为你依止菩提心所发动的善业,这些善业就变成一个广大的功德,是这个意思。这段是引用《华严经》来赞叹我们发心的功德。

这以下讲到菩提心的十种譬喻。根据弥勒菩萨的《大乘庄严经论》,有十种的譬喻。先看第一个。

(二)菩提心十种譬喻

一、譬如大地——能生长万物。菩提心亦如是,于一切佛法能生长摄持故。

首先,我们对菩提心应该怎么认识呢?就象大地。一切的草木、水果都不能够在虚空生长,一定要有大地的滋养,这个大地能够生长一切的万物。我们菩提心亦如是,一切佛法能生长摄持故。换句话说,我们在佛法当中所栽培的功德,它不能够依止在名利心的基础上。名利心只能够生起善业,不能生起功德。功德一定要依止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所以说它就象大地一样,一切草木的依止处。功德林要依止菩提心,就象草木依止大地一样,所以它是我们菩萨道的大地。

二、譬如大藏——取物无尽。菩提心亦如是,修行布施波罗蜜多,周济有情亦无尽故。

这个比喻菩提心就象一个广大的宝藏,你今天取宝物,明天取宝物,没有穷尽的一天。它能够给你提供无量无边的宝物,没有穷尽。菩提心亦如是,修行布施波罗蜜多,周济有情亦无尽故。一个没有发菩提心的人,我们修习的善法是有穷尽的一天。可能你早上修习善法,晚上就不修了;或者你修了十年,你就不修了;或者你今生修善法,你下辈子就不修了。但是菩提心不是。

我们看十大愿王,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十大愿王无有穷尽。空间的无量,乃至于时间的无量,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一个菩萨行者行施波罗蜜的时候,他是尽未来际的一种愿力。就象这个宝物无穷尽地提供给众生,他为什么能发起一个这样的能力呢?就是有菩提心的摄持。菩提心能摄持布施波罗蜜,使令你的布施波罗蜜,变成时空无尽的一种愿望,它有这样一种力量,就象广大的宝藏一样,取物不尽。

三、譬如宝矿——出生种种珍宝;菩提心亦如是,修持净戒波罗蜜多,出生种种功德故。

菩提心就像我们山中的宝矿。你能够把这个宝矿挖出来,出生种种的珍宝,蓝宝石、红宝石、金银宝物都能够出生。这是比喻菩提心亦复如是,我们依止菩提心来修行净戒波罗蜜多,出生种种功德。这个牵涉到戒体的观念,比如说有些人会问我们出家的法师:“师父,我今天没有受戒,我没有受五戒,也没有受八关斋戒,但是我也修善法。外道他没有在佛前受戒,但是他也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这样跟有受戒仪式有什么差别?”

这两个事情有很大的差别,你没有在佛前发愿得到戒体,你这个不杀生,是一个善业。你今天在受戒的时候,在师长的面前,面对十法界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有一种愿力的种子,有一种有本期誓,有一种愿力。这个时候你再去持戒,持戒变成一种无量的功德,就不是一个善业而已。它能够把这种少量的善业转成无量的功德。

所以说你同样不杀生,有受戒跟没有受戒有很大的差别。就是有愿力跟没有愿力的摄持的差别。我们讲说:譬如宝矿,出生种种珍宝。菩提心亦如是,修持净戒波罗蜜多,出生种种功德故。有菩提心的摄持,使令我们持戒更加地庄严,更加圆满。

四、譬如大海——能容受一切;菩提心亦如是,修习忍辱波罗蜜多,虽遭遇违逆众缘,皆能忍受,心不动故。

大海能够包容、承受一切的染净诸法。你把干净的东西丢给大海,大海可以包容;你把脏东西丢给大海,大海照样包容。它的味道都不变,大海是一味的盐水。你丢酸甜苦辣的味道到大海去,一下子它就包容起来,变成一味的法水。大海是比喻什么呢?菩提心亦如是,修习忍辱波罗蜜多,虽然这个菩萨在现前的身心,遭遇了很多违逆的众多的因缘,很多障碍、非礼的因缘,皆能安忍承受,使令这一念心不动转。

这个忍辱波罗蜜多,一个非佛弟子,他不看经典不发菩提心,也能够修忍辱波罗蜜多。菩萨发了菩提心也修忍辱波罗蜜多,这两个不一样。我们一般人的思想,就是看到今生。你对不起我,我忍耐,再过几年,我就有什么什么快乐的功德出现,这种眼光都是设定在今生的境界。一个发菩提心的人的心情不是这样的。虚空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菩提心发起来以后,他对生命的看法是看到无量的生命。

换句话说,今生的身心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缘。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他的胸量如此的广大,眼界如此的开阔,他不会在一种暂时的因缘中斤斤计较。一个开阔眼光的人,跟一般人小小的、斤斤计较的境界完全不一样。所以说他能够去遇到违逆的众缘,皆能忍受。因为他发的愿是广大的愿,广大的愿。

我们看菩萨道,刚开始十信,然后是十住,十住的菩萨智慧就高了,于实相理如实安住。十信的菩萨智慧是不够,但是他内心当中是靠什么因缘,支持他行菩萨道?就靠他的愿力跟菩提心的支持,信愿。十信位完全靠信愿,不能忍要他忍;当然这当中有他高超的见地,他看到无量的生命,有一种理想的愿力在支持着他,所以他能够去包容这一切违逆的众缘。

五、譬如金刚——坚不可坏;菩提心亦如是,修习精进波罗蜜多,勇猛牢固,他不能坏故。

这个菩提心就像金刚不能破坏,金刚钻拿铁锤去打,打不坏。菩提心亦如是,修习精进波罗蜜多,勇猛牢固,他不能坏故。一个有愿力的人在修行,就有力量,跟一个没有目标的人不一样。他有一个理想,为利有情愿成佛。帮助一切有情,解脱一切有情,他这个时候勇猛牢固,他不能坏故。

六、譬如山王——无物能动;菩提心亦如是,修习静虑波罗蜜多,于诸境界,心不散乱故。

这个就像须弥山王。须弥山,任何的东西,台风不能吹动它。菩提心亦如是,修习静虑波罗蜜多,于诸境界,心不散乱故。这个讲止。

七、譬如药王——能治诸病;菩提心亦如是,修习般若波罗蜜多,能对治烦恼所知二障故。

我们看所有止观的书,不管是天台的止观,不管唯识的止观,看《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在修止观之前,有一个修前方便。什么是修前方便呢?他一定要问你,你修止观是依止什么心态来修?他一定要去问,你要把这个确认。你依止名利心修止观,那是一回事;你依止菩提心修止观,又是一回事。这两个会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所有的祖师乃至于佛陀,修止观要去问你这个心态呢?

就是你在修止观的时候,内心当中有了禅定的境界以后,有很多很多事情会出现。大梵天王,一切的鬼神,会给你一些诱惑的境界,让你在禅定当中会出现。如果依止名利心修止观的人,这个时候就逃不过去了,你一定会被这个境界所系缚,甚至于就着魔。那么一个发菩提心的人,遇到这种境界,你知道这不是我所要的。我一开始修止观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些虚妄的境界,我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这个而修止观的。所以你这个时候能够不为妄转。

你看任何止观的书,一开始一定先要你发菩提心。然后依止这个菩提心的心情去修止、修观,避免你在过程当中出差错。所以发菩提心,譬如山王,无物能动。你在趋向于大功德的宝所,旁边一些小花诱惑你,你不为它所动。

八、譬如仓库——是财物聚积处;菩提心亦如是,修习福智二种资粮,能聚积无量财法故。

菩提心就像一个仓库一样,是财物的一个聚积处。菩提心亦如是,能够修习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能够把你的功德聚积起来,不会让它流失掉。

九、譬如车乘——二轮具足,能到处去;菩提心亦如是,止观相应,能往安乐处故。

车乘有左右两个轮子,能够使令我们到想要去的地方,菩提心亦复如是。依菩提心来修止观,能够趋向于大般涅槃,它有乘的功德。假设你不发菩提心,修止观,顶多就到天上去而已。不能有这个乘,不能有波罗蜜的功德,不能到彼岸。

十、譬如大云——能变现多种形相,注雨润泽万物;菩提心亦如是,能示现八相成道,化度众生故。

这个大云能够变现多种形相。云一下子变现出人的形象,一下子变牛的形象、大象的形象,而且这个云能够变成雨来润泽万物。菩提心亦如是,能示现八相成道,化度众生故。为什么小乘的学者在涅槃以后灰身泯智,就不来到人间了?大乘的菩萨成就涅槃以后,能够从空出假,示现八相成道,化度众生,就是因为菩提心的关系。因地发了菩提心,所以说果地的功德就有所不同。这以上就是《大乘庄严经论》讲到十种譬喻。

菩提心,佛陀的意思是要我们一个凡夫菩萨在积功累德之前,先把这整个大方向确定。因为不发菩提心,那我们的心情就会是世俗的名利心,在《广论》上宗喀巴大师说,我们的心情只有两个,你不是名利心就是菩提心,不是菩提心就是名利心。发了菩提心以后会使令你的目标明确,目标明确你不容易出差错。我看计程车的统计,说计程车司机发生车祸,大多数都是在没有客人的时候。为什么你没有客人的时候能发生车祸呢?这计程车司机回答说:“我没有客人的时候,没有目标,不知道车子开哪里去啊?那么我有客人,我知道车子要开到哪里去,目标很明确。虽然这个当中很多的障碍,但是我能够突破障碍达到我的目标。车上没有客人,我不知道该开到哪里去?就容易出车祸。

我们修行也是这样。有些人刚开始勇猛精进,经过几年以后,修行的跑道里面找不到他存在;有些人刚开始是很慢,但是他的菩提心坚定,过了几年,越跑越快。他把那些过去那些超过他的,都超过去了。就是你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对你的生命来说很重要。一个修行人没有目标,这个事情就很严重了。反正你打板我就起床,拜佛我就去拜佛,拜完佛我就出来了。干什么拜佛?不知道。这样子的话你只是在修习善业,不能够说你在积功累德,趋向菩提,还谈不上。就是你在创造一些善业,跟三宝结个缘,如此而已。

佛法的意思,你偶尔修习善业,对你生命的大方向改变不大。你一定要从思想上改变,真正能够体验到生死的苦,从内心深处发起了菩提心、生大悲心,这个时候你生命的大方向才会有所改变。所以在忏悔上说,这个理忏,“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们无量无边的罪业什么时候能够改变呢?不是说悠悠泛泛的善业能够改变的,心若灭时罪亦亡。一定是你过去的那个烦恼的心情转成了菩提心,虽然我烦恼还很多,罪业还很重,但是我的目标很明确。这个时候你生命的大方向开始改变,大方向。佛法是重视这个大方向,说你这个人不相信佛法,也不发菩提心,在世界上做了很多善业,佛陀对你还是担忧。因为你积集的善业暂时让你去人天受可乐的果报,没有一个大方向的目标,你迟早会造业,迟早到三恶道去。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修行确定大方向很重要。

好,我们最后再看这一段,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的一段结劝。我先把它念一遍:

(三)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

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糅合《劝发菩提心文》—

—释乙一、[发心篇第一]竟—

这是省庵大师一段很悲切的开示,我们看这段文。“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所有的这些大众,能够怜悯我一念真诚的心,能够怜悯我这一念对大众一个深厚的期许。“同立此菩提愿,同发此菩提心”。怎么个发法呢?“未发者今发”,你过去还没有发菩提心,从这样的学习以后,你现在开始发菩提心。或者说“已发者令增长”,你已经发了菩提心,再如此加以如理思惟,使令它增长。已经增长的,使令它再相续广大。

我们这个课程即将要结束。从这个课程当中,我们首先以这个八种发心来简别自己的因地发心,就像镜子一样,有八种发心,邪正、伪真、小大、偏圆。以这八种发心的内涵来照自己的因地发心,是邪、是正、是小、是大、是偏、是圆。如果刚开始发心是有错误,没关系。我们这念心也是无自性的,因缘所生法。它能够随顺染污的因缘发起邪恶的心,它也能够假借我们佛法的如理作意改变过来。就是先用八种发心来简别,然后再根据我们前面发心的方法,发起菩提心,乃至于数数地修习,使令它增长,这段是这个意思。

“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这以下省庵大师讲到发菩提心的一些注意事项。不要畏难而退怯,虽然菩萨道是久远,但是你也不要退怯,因为这个是我们迟早要走的路。我们一切众生迟早要成佛,你迟早要承当的,所以我们不要畏惧这个难而退怯。也不要视为容易而轻浮。发菩提心太容易了,你都不去修,这也不对。不要退怯,也不要轻浮。

“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这个是很重要。发菩提心也不能够太急切,太急切的话不长久。你看舍利弗尊者,他本来是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修了六十小劫的大乘菩萨法。后来有一生发心要修布施波罗蜜,遇到一个婆罗门,这个婆罗门在路上哭。舍利弗说你哭什么,说我母亲生病了。生病去看医生啊。医生说我这个药要合这个修行人,清净戒行修行的人眼睛,合起来才能够配药,我去哪里找清净修行人的眼睛呢?舍利弗说,好,事到如今,你给我一个布施的机会,就把眼睛挖下来送给他。送给他,这婆罗门说:“师父,我要的是右眼,你挖的是左眼睛。”“你为什么不早说呢?”舍利弗说,“好勒,好人做到底”。右眼也挖下来然后送给他。送给他以后,婆罗门闻一闻说,“这个眼睛那么臭,你算是什么修行人?”把眼睛往地上一甩就离开了。

舍利弗尊者受到这次打击以后,哎呀,众生难度,罢罢罢。从今以后我在山中好好修行就好了。自求解脱,他从这个时候就退大取小。当然前面发菩提心,行的菩提心的功德没有退失,所以在法华会上他第一个发菩提心。虽然他退大取小,但是后来发菩提心,前面的功德还是没有失掉。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是圆满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但是你在实践的时候要量力而为。因为愿力是圆满的,但是实践上一定有次第。你不能超过你的负荷,超过你的负荷伤害你的菩提心,划不来。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在发愿的时候,一定是圆满的,不简别任何众生,但是在实践的过程要量力而为。省庵大师说“勿欲速而不久长”,可也不能懈怠而不勇猛,这也不对。

“勿委糜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就是要把握现在,“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不要等到我下辈子再发菩提心,不要这样,要现在。“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愚钝就不去用心,认为菩提心跟我没有缘,也不要因为根浅而自鄙无分,自己不敢承当。

为什么呢?这里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个种树。种树呢,这个树刚开始种的时候,根没什么力量,种得很浅。但是你慢慢慢慢给它灌水,它的根有力量,就能够深到大地去。这个根的深是由浅来的,没有人一下子种下去根就能够深的,所以根浅就能够日深。又讲一个譬喻,就像磨刀一样,磨久了刀就能成利,刚开始刀都是钝的,但是磨久了就成利。

“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也不能够因钝弗磨,置之无用。这个意思就是说,不管我们过去生栽培的是怎么回事,过去生栽培的是小乘的根性,人天的根性,都没关系,从今生开始。我想我们对内心的本质要有理解,我们这一念心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你用什么因缘,它就会有变化。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你经常想一些五欲的境界,你的烦恼就重;你经常思惟慈悲观,你的慈悲心就能够生起。这个我们很容易明白,就是我们这念心无自性。不管我们过去栽培得够不够,过去的不要再提了。从现在开始,只要你愿意栽培一份,一份的功德;两份,两份的功德,是这个意思。这个就是勉励大家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就是你只要努力就会有功德。

最后一段:“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不要以为说我发菩提心,在佛堂当中这一念的轻微,或者说虚愿无益,我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就发发菩提心,这样子一种虚愿,有什么作用呢?不能这样讲。看省庵大师怎么解释,因为“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如果你内心当中很真诚,这个事情迟早就能够出现。你的愿广,以后的行门就能够深远。换句话说你现在感觉上在山中修行,修止观,为众生忏悔,为众生诵经,为众生放蒙山,好像说你这个菩萨对众生也没有什么利益,不能这样讲,这句话是不对的。

因为以后不管是今生,不管是来生,你做广大的佛教事业,就从你这个时候开始栽培。你以后为什么能够做广大的事业?就是你在因地的时候修慈悲观生起的。没有你今天的修慈悲观,哪里会有你以后的广大事业?所以我们不能够说我只要第十层楼,前面的九层楼都不要了,这个是不合道理。因为你这个十层楼是第一层盖上去的。所以不要忽略我们在因地的栽培,为什么呢?你心里真诚,这个事情就能够慢慢地实践;你发的愿广,你以后就能够有这样的行门会出现。

所以说“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这个愿力、心力不可思议,我们看世间的英雄豪杰,他为了仁义,舍生取义。你看古时候太史写历史的,皇上荒婬无道,他照样写。哪一个国君做什么错事,皇上叫他改历史,不改。我要向后世的历史有交待。说你不改杀头。头可以杀,历史不能改。

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自己的生命。他为什么能够面对着王权的逼迫,能够这样坚持?就是他有愿力。他要把他自己所写的每一个字,让后世知道历史的真相,向历史交待。一个人的愿力有这种力量,当然这个是世间的愿力。佛法的菩提愿力,这个菩提心到我们的心中,转变我们无始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转成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它有这种力量。愿力最坚,破坏一切的障碍。

最后一段的结劝:“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如果能够相信省庵大师的话,就是以后无上菩提的眷属,我们以后就结上无上菩提眷属了。莲池海会佛菩萨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省庵大师最后发一个希望。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依止发菩提心的功德,仗此功德,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怎么知道说我们未来的佛相、三十二相、百福所庄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功德,不是从现在的发心立愿而开始呢?“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这是一个何等殊胜的因缘!

这段是讲到发心篇,就是我们透过智慧的观察,先观察三界的苦空无常,观察涅槃的功德,生起出离心。然后再观察一切的有情都是我的母亲,他们也在三界中流转。所以我不但要解决我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份的责任要帮助一切有情,发起大悲心,这样子使令我们修行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子就不容易退转。这个是讲到。大家有没有问题?当然这是量力而为。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有的祖师大德不同意这样的做法。捐赠器官的话,我看印光大师也不同意。因为站在净土宗的角度,我们是有利益有情的一种心愿,但是你要智慧抉择。你想想看,你今天捐赠器官,帮助一个众生,而且帮助的时间也就是几十年,几年而已。你帮助他活下来,他生命的相续不见得造善业,也不见得造恶业,对他是好处还是坏处,都不知道?那么你临命终的时候,能够身体安详地让它不动,助念往生极乐世界。你下辈子再来的时候,法身菩萨。这个时候,你利于有情的层次更广。

你今生捐赠器官,万一功夫不够,割你肉的时候,你痛苦失去正念没有往生。没有往生,你帮助一个有情,佛法度众生的定义就是说,当然你没有饭吃,我给你一碗饭;你身体生病,我带你去看医生。当然佛法也同意这样的善业。但是佛法真正的度有情,这个度就是要使令它解脱生死。为什么?因为你让众生得到暂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有情众生在三界中流转,随时到地狱去。《摄大乘论》上说菩萨他的双手能够雨无量珍宝,他可以下无量的珍宝给众生。但是他不做这件事,为什么?那么多钱他一定到善业道?我看是不一定,那么他到三恶道去是因为你的因素。

我们讲了菩提心以后,后面还要讲一段正知见。菩萨的两个根本功德,菩提心、正知见。下面讲这个,你没有智慧来抉择还是不圆满。因为怎么样?第一个你的功夫够不够的问题?我们不能够普遍劝人家这样做,个人的功夫浅深自己知道。而且西藏的修行方法,是难行道,他是不到净土去,生生世世不离开众生,在生死的世界里面发菩提心,忏悔业障,集积资粮,对不对?这种情况跟净土不同。

净土法门在临终的时候非常重要,是最重要的关键。因为你跟弥陀感应道交就在临命终的时候。你看印光大师说,那个时候连身体都不能动。他是一个什么姿势,他是躺着,睡着,是仰躺,是横躺,都不能去动他,何况是拿刀子去割他的器官呢?这个割器官不是死了才割的,死了器官没有效果了,不能完全死掉,温度还在的时候就要割了。

所以说,我是觉得你要衡量你的功力。而且要推广这样的善行,你要让对方知道,这个情况是怎么样?因为他切下去以后,现在谁也不知道切下去以后是怎么?对不对?你现在意气用事,到时候后悔怎么算?话也讲不出来,那你是不是又耽误人家了。所以我是觉得,我们今天推广一个行动,不要隐瞒事实。你签这个是你自己的意愿,但是我告诉你,你签了这个,以后的动作是怎么怎么的,我告诉你。就是菩萨道要有智慧,我的看法就是说,你要推广这个东西自己弄清楚,然后你要让对方知道,这个切下去的后果是怎么样?你愿意切你就切,但是你要把话讲清楚。讲清楚不要让对方产生错觉。

所以说,我的看法就是要讲清楚。他有知道事实的权利,因为这个是牵涉到未来的身心。不过有个西藏的仁波切,他的确有很高深的禅定,很高深的般若波罗蜜,他不把这个色身当一回事,能够过得了关。不过你是行菩萨道,自己要有智慧抉择。自己要注意自己,每一个菩萨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这个色身留下来,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不一定要把他烧掉,对不对?你这个色身留下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到一个没有佛法的地方建立佛法,没有念佛堂的地方建立一个念佛会,带领人家共修,对不对?佛陀的意思,这个色身能够造罪业,这个色身也能集积广大的功德,借假修真嘛,对不对?特殊的法门要特殊的上师才能用,所以我们一般所推广的是正常的法门。我们不能够随便学祖师的那个,要学一个正常的道次第。就是发菩提心,随缘尽份,尽份随缘,积功累德,就是这样子。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回向。

来源:妙音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