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场经济的魅力,源于其内在的竞争活力。如同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商业领域的竞争是推动创新、提升效率、最终惠及消费者的核心引擎。然而,并非所有的“战争”都值得称颂。
商战的真谛是赢得消费者,而非煽动民粹。
市场经济的魅力,源于其内在的竞争活力。如同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商业领域的竞争是推动创新、提升效率、最终惠及消费者的核心引擎。然而,并非所有的“战争”都值得称颂。
没有人批评京东参与外卖市场,每一个企业参与外卖市场,都是没问题的,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这是好事。
但当商业竞争偏离了其核心——满足并赢得消费者,而转向操纵舆论、煽动情绪的歧途时,它不仅扭曲了市场机制,更可能侵蚀商业文明的根基。
真正的、健康的商业竞争,其战场应始终面向消费者,通过提供更优的价格、更高的品质、更好的服务来赢得他们的“货币选票”,而非诉诸于制造对立、抹黑对手的“民粹舆论战”。
健康商战的基石:以消费者为中心
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是“消费者主权”。
这意味着,在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中,最终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是消费者的选择。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其终极目标都应该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因此,健康的商业竞争,本质上就是一场围绕“如何更优地服务消费者”展开的竞赛。
这种竞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价格战: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竞争形式之一。企业通过优化成本、提高效率或牺牲短期利润,向消费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价格。
价格战能够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实惠,同时也迫使行业内所有参与者不断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提升整体经济效率。以效率为基础的价格竞争是市场活力的体现。消费者用钱包投票,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或服务。
2. 品质战:
当价格差异不大或消费者对品质更为敏感时,竞争的焦点便转向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包括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功能性、设计美学,以及服务的专业度、响应速度、体验舒适度等。
品质战驱动企业投入研发,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更优质的原材料,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质量控制。
这种竞争直接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提升了生活品质。消费者通过使用体验和口碑传播,奖励那些提供卓越品质的企业。
3. 创新战:
这是更高层次的竞争,涉及商业模式、技术应用、产品功能乃至满足潜在需求的全新解决方案。
创新战是打破旧有格局、开辟新市场的关键力量。无论是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如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还是渐进式的体验优化(如更便捷的在线支付流程),创新都能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价值。
勇于创新的企业可能获得巨大的先发优势和市场回报,而这种回报正是对其满足或创造了消费者新需求的奖励。
4. 服务战:
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服务成为重要的差异化竞争手段。这包括售前咨询的专业性、售中体验的便捷性、售后支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
尤其在电商、餐饮、出行等行业,物流速度、客服态度、退换货政策、用户界面友好度等都深刻影响着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服务战的核心是提升消费者的综合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5. 效率战:
虽然不直接面向消费者感知,但企业内部运营效率、供应链管理效率、资金周转效率等的竞争,是支撑价格战、品质战和服务战的基础。更高的效率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最终能转化为对消费者的利好。
企业通过不断努力,为消费者提供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更优的价值组合(价格、品质、服务、创新的综合体现)。这个过程是透明的、基于市场规则的,并且最终由消费者用自己的选择来评判胜负。
这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力量,它让市场充满活力,让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让社会福利得以增进。健康的商战,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本质都是一场“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的竞赛。
扭曲的路径:民粹舆论战的危害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愿意或能够在上述“正道”上赢得竞争。当一家企业在产品、价格、服务或创新上难以匹敌对手时,一些经营者可能会选择走上“捷径”——发动“民粹舆论战”。
“民粹舆论战”并非严格的学术术语,但在商业语境下,它特指一种偏离正常商业竞争轨道的策略,其特点是:
第一、诉诸情绪而非理性
它不以产品或服务的实际优劣作为论证基础,而是通过挑动公众(特别是对某些议题敏感的群体)的情绪,如民族主义、仇富心理、对大公司的不信任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等,来为自身造势或攻击对手。
第二、模糊焦点,制造对立
它往往将复杂的商业问题简单化、标签化,制造非黑即白、我们(正义/受害者)与他们(邪恶/剥削者)的对立叙事。它试图将商业竞争问题转化为道德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
第三、选择性叙事与信息操纵
它利用信息不对称,选择性地呈现甚至歪曲事实,使用煽动性的语言(如“压榨”、“垄断”、“吸血”),构建一个有利于己方、不利于对手的舆论场。它常常迎合网络上已有的某些负面刻板印象或流言,并加以放大利用。
第四、道德绑架与双重标准:
发动者往往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用严苛的、甚至超出法律或普遍商业伦理的标准来要求对手,而对自己或自身所处行业的问题视而不见,奉行双重标准。
第五、意图影响非市场力量
其深层目的往往不仅仅是影响消费者看法,更可能是试图通过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来影响监管机构的决策,甚至引发政治干预,从而为自己创造不公平的竞争优势,或者阻碍对手的正常发展。
当“公开信”成为“檄文”
现在,当京东发布的《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时,这封公开信的操作,就带有明显的“民粹舆论战”色彩,而非健康的商业竞争行为。
这封公开信中,有着明显的民粹舆论的特点:
第一、指控的模糊性与“莫须有”
京东信中指责“竞对平台”搞“二选一”,但并未明确点名,也未提供具体证据。在外卖骑手高度流动的兼职特性下,平台难以实施有效的“二选一”,且美团已辟谣。这种“莫须有”的指控,更像是一种制造事端的“由头”,而非基于事实的商业纠纷。这偏离了基于事实和证据解决商业问题的正常轨道。
第二、借力打力,煽动反平台情绪:
信件后半段以及刘强东后续引用的言论,大量借用了社会上长期存在的对平台经济的批评,如不缴社保、算法压榨、骑手安全、高额抽佣、纵容“幽灵外卖”等。
这些议题本身具有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和敏感性,容易激发公众(尤其是对平台模式有疑虑者)的负面情绪。刘强东将这些普遍存在的、复杂的行业性或社会性问题,集中火力对准单一竞争对手(美团),这本身就是一种策略性的舆论引导。
第三、双重标准:
京东旗下的达达平台,在社保缴纳等问题上与美团并无本质区别。指责美团抽佣高导致餐饮商家不赚钱,却忽略了市场竞争本身就会淘汰大量商家(无论线上线下),以及京东自身平台上商家也存在亏损的现实。
这种“我做得,你做不得”的双重标准,恰恰是舆论战中常见的道德策略,目的是塑造对手的负面形象。
第四、将商业竞争道德化、政治化
指责对手“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忘了老祖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望好自为之!早日回头是岸!”等措辞,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商业竞争话语范畴。
它试图将美团描绘成一个与底层人民、与社会公义、甚至与“老祖宗”智慧对立的“垄断者”,并带有强烈的政治暗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常用于警示当权者)。这完全是将商业竞争对手置于道德和政治的审判席上,试图利用非市场力量来打击对方。
第五、动机指向——竞争失利后的非常规手段
京东在电商主业面临激烈竞争、地位下滑,在即时配送领域也未能超越美团。基于此,京东此次发动舆论攻势,并非出于对骑手福祉的真正关怀,而是因为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价格、品质、效率等)中未能取得优势,转而采取这种“下三滥”的舆论抹黑手段,试图“用舆论倒逼政府对美团出手”,以期获得喘息或翻盘的机会。
对比健康的商战,刘强东的做法偏离了真正商业竞争的核心:
它没有聚焦于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即时配送服务(更快的速度、更低的价格、更可靠的骑手管理、更优质的商品选择)。
它没有通过改进自身运营(如提升达达的效率、优化与商家的合作模式、创新服务体验)来赢得市场。
它反而选择了攻击竞争对手的软肋(或被塑造出的软肋),利用社会情绪和信息不对称,试图通过非市场的方式来改变竞争格局。
这就像拳击比赛中,一方不专注于提高拳技和战术,反而试图向裁判和观众哭诉对手“不道德”,甚至煽动观众向对手扔东西。这不仅违背了体育精神,也无助于提升自己的实力。
民粹舆论战的短视与长远危害
虽然短期内,民粹舆论战可能因为其煽动性和话题性,迅速吸引眼球,获得大量转发和看似“一边倒”的支持,甚至可能暂时性地影响公众认知或监管风向。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策略是短视且极具危害性的:
经常性地攻击对手、使用煽动性言论,会给企业自身贴上“好斗”、“格局小”、“不择手段”的标签。理性的消费者和市场观察者会质疑其动机和诚信。长期下来,这会侵蚀企业的品牌声誉和消费者信任。
将大量资源和高管精力投入到舆论战中,必然会减少对核心业务(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客户服务)的关注和投入。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这无异于自废武功,可能错失真正的增长机会。
如果一家领头企业带头使用这种手段,可能引发其他企业效仿,导致整个行业的竞争环境恶化,充斥着互相抹黑和攻击。这不仅无助于行业进步,反而可能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让专注于做产品、做服务的企业受到劣质竞争的干扰。
将复杂的商业和社会问题简单化、情绪化,容易误导公众对市场经济、平台模式、企业责任等的认知,加剧社会群体间的对立和不信任。
煽动起来的民粹情绪是难以控制的。今天用它来攻击对手,明天它也可能反噬自身。
回归商业本质,在阳光下竞争
市场经济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舞台,让企业通过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来赢得成功。健康的商业竞争,就如同体育竞技,应该是在规则框架内,比拼实力、智慧和耐力。
价格战、品质战、创新战、服务战,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竞争形式,它们最终的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
而“民粹舆论战”则是对这种健康竞争机制的背离和亵渎。
它试图用情绪覆盖理性,用抹黑替代实干,用操纵舆论干扰市场选择,甚至企图绑架非市场力量。这种做法,即便可能获得一时的喧嚣和关注,也终究难以赢得市场的持久尊重和消费者的真心认可。
对于企业家而言,真正的格局和担当,是直面竞争,将挑战转化为提升自我的动力。
如果市场份额下滑,那就去研究消费者需求哪里没满足好;如果成本控制不如人,那就去优化供应链和内部管理;如果创新乏力,那就加大研发投入,鼓励试错。将精力放在打磨产品、提升服务、创造价值上,这才是基业长青的正道。
不靠产品质量,靠这种手段,是不可能赢得消费者的。
最终,市场会奖励那些真正为消费者着想、在阳光下堂堂正正竞争的企业。而那些沉溺于舆论操纵、试图走捷径的玩家,无论其体量多大,都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证明只是偏离了航道的过客。
商业的荣光,永远属于那些在服务消费者的战场上,赢得光明磊落的胜利者。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