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线上服务迭代创新,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平台经济等新兴业态的崛起,既催生了大量创新性商业模式,也带来法律关系的复杂化与争议类型的多样化。今天,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举行涉互联网商事、知识产权合同案件审判白皮书及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回应互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线上服务迭代创新,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平台经济等新兴业态的崛起,既催生了大量创新性商业模式,也带来法律关系的复杂化与争议类型的多样化。今天,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举行涉互联网商事、知识产权合同案件审判白皮书及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回应互联网交易参与主体的司法需求,助力构建公平、高效、可预期的数字营商环境。本场发布会是“促公正 做表率——深入推进上海法院工作现代化”系列发布会第8场。
涉诉主体多元并存
市场交易活跃度与法律风险同步提升
白皮书显示,2020年至2024年,杨浦区人民法院涉互联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收案473件,审结487件,结案率102.96%;涉互联网知识产权合同纠纷案件收案58件,审结60件,结案率103.4%。年度案件数量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反映出涉互联网商事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的活跃度与法律风险同步提升的特征。
从纠纷类型来看,案件呈现集中化与多样化并存的特点。涉互联网商事合同主要集中于营销推广与网络技术范畴,体现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兴业态模式,涉互联网知识产权合同纠纷高度集中于内容创作与技术开发领域,与数字经济业态发展紧密关联。
从结案方式看,涉互联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调撤率相对较高,达68.17%,反映出人民法院基于商事交易效率优先原则,引导当事人从效率和成本考量,快速解决诉争工作取得良好实效。知识产权案件判决结案数量逐年增加,反映出此类案件的复杂性持续上升,利益对抗性强、调解难度较高。撤诉案件占比稳定,则与当事人证据意识增强后主动和解有关。
白皮书指出,涉互联网商事、知识产权合同案件呈现出以下特点:
涉诉主体多元并存。商事合同涉诉主体包括传统企业、电商平台、社交平台、新型科技公司,个人用户也以网店经营者、主播等身份出现。知识产权合同纠纷主体包含创作者、技术服务商及平台运营方等多方参与者。
诉争事由集中凸显。商事合同纠纷多因合同约定不明以及合同履行方式、质量争议等产生讼争。知识产权合同纠纷争议多集中于合同履行标准与验收条件的客观性缺失。
诉请对抗交织叠加。商事合同纠纷中,交易频次较高、责任边界模糊等特征,加剧了事实查明与法律适用的难度。在知识产权合同纠纷中,当事人对于履约成果是否符合合同需求、付款条件是否成就的诉辩对抗更为激烈。
精准发力靶向施策
助力行业规范发展
针对涉互联网商事、知识产权合同纠纷中出现的合同性质界定不明、合同条款约定失范、违约侵权责任竞合等典型问题,白皮书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一是完善合同内容,降低履约风险。书面形式优先。中小微企业要充分认识不规范缔约行为的法律风险,重视合同签订环节,完善合同订立流程。合同内容明确。商事合同中,各经营主体需围绕合同签订主体、服务具体内容、质量判定标准等进行细化。知识产权合同需聚焦特有风险点,重点完善权利归属、许可范围、验收标准及违约责任条款。量化标准明晰。商事合同应就交易模式、验收标准、结算方式等作出明确约定。知识产权合同中的量化标准设计更需兼具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避免模糊表述替代可执行的评判依据。
二是规范合同履行,建立标准体系。强化合同履行留痕意识,在履约中及时以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对方反馈履约内容,定期对服务情况及问题进行汇报核对。加强阶段性验收管理,设置动态里程碑节点,建立合同履行动态风险评估机制,执行分阶段对账与验收管理。纠纷发生后及时协商定损,避免损失扩大或证据灭失。
三是强化协同治理,引导行业发展。企业自治层面,建议构建互联网商事、知识产权合同风险预警机制,强化签约前尽职调查。行业自治层面,鼓励建立评级体系如“知识产权服务商评级体系”等,同时探索行业评级机制。行政服务职能层面,积极探索将恶意违约、数据造假等案件线索移送市场监管部门纳入信用惩戒。搭建沟通桥梁,做好与平台、企业等诸多互联网服务参与者的衔接工作。
为发挥司法裁判示范、引领作用,白皮书还从杨浦区人民法院2020年至2024年期间审理的涉互联网商事、知识产权合同案件中选取了十起典型的案例发布,进一步梳理审理思路,提炼裁判规则,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来源 | 文汇报
作者 | 周辰
来源:上海法治声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