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尿酸血症是由于人体嘌呤代谢紊乱导致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进而导致尿酸浓度增高的代谢性疾病,通常情况下男性血尿酸水平≥420 μmol/L( 7 mg/dl) ,女性≥360μmol/L( 6 mg/dl) 即可确诊。绝经期后的女性按照男性标准管理。它的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人体嘌呤代谢紊乱导致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进而导致尿酸浓度增高的代谢性疾病,通常情况下男性血尿酸水平≥420 μmol/L( 7 mg/dl) ,女性≥360μmol/L( 6 mg/dl) 即可确诊。绝经期后的女性按照男性标准管理。它的致病因素不仅局限于暴饮暴食啤酒与海鲜,还与饮食结构、年龄、性别、遗传、生活作息习惯、地区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临床上高尿酸血症通常又被称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为现代医学病名,因在发为其他疾病前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此在中医学古籍中无直接对应的病名记载,根据其和痛风为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考虑其属于中医“未病”“伏邪”“历节”“尿酸浊”等范畴。其中“尿酸浊”更能体现本病的特征及表现。
病因病机:从病因上看,高尿酸血症为本虚标实之证,对于形体消瘦的患者,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劳倦、寒热失调、饮食失节(酗酒、食伤)等导致脾、肾和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紊乱,聚而生痰湿,痰湿日久化热,阻于血脉经络,痰瘀互结,不通则痛,发为骨节肿痛;又有体重肥胖之人,嗜食膏粱厚味,聚而生湿化热,湿热困滞脾胃,脾胃失和,运化不利,继续生湿化浊,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脾肾亏虚、脾失健运为病之本,湿热痰瘀为病之标。病因病机不外湿、痰、热、瘀、虚五端,受累脏腑主要在脾肾。
目前对于高尿酸血症没有统一的辨证分型指南共识等,根据病因病机,我们临床上通常将高尿酸血症辨证分型如下:
1.湿浊内蕴证:表现为肢体困重,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口腻不渴,大便黏滞。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2.脾肾亏虚证: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或体型消瘦。容易腹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缓或沉细。
3.痰瘀互结:表现为形体肥胖,面色晦暗,关节隐隐刺痛,晨起痰多,或黄或白,合并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等,舌黯,有瘀点或瘀斑,或舌下络脉迂曲,苔白腻或黄,脉弦滑或弦涩。
治疗上需要患者临床就医,医生根据每个患者不同表现而辨证治疗,如湿浊内蕴者清热利湿、痰瘀互结者活血化痰、脾肾亏虚者健脾补肾等。通常也可以配合一些中医外治法:比如穴位贴敷、温阳罐、中药灌肠等,对于体内湿热较重的患者,也可以选择一些清热利湿并具有降尿酸作用的中草药代茶饮,如车前草、金钱草、土茯苓等;西苑医院风湿病科首都国医名师房定亚教授推荐痛风、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也可以服用“两天方”调理,即葛根粉10g、骨碎补粉10g,和大米或小米煮成粥,晚餐服用。
车前草鲜品
房定亚教授推荐“两天方”治疗痛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西苑医院风湿科在首都国医名师房定亚教授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周彩云教授的带领下,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风湿病,创“自拟痛风方”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湿热蕴结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前期临床研究显示,自拟痛风方能有效降低高尿酸血症湿热蕴结证小鼠的血尿酸水平,机制上可能是通过抑制URAT1(尿酸盐转运蛋白1)的表达、加强ABCG2(三鱗酸腺苷结合转运体G2)的表达,从而抑制尿酸重吸收进一步达到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都首选中医药治疗呢?在《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指出当患者处于痛风间歇期,血尿酸水平达到药物治疗起点但<600 µmol/L时推荐使用单纯中医药治疗;当血尿酸水平≥600 µmol/L时推荐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若单纯中医药治疗3个月未达标,则需改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提都需要改善生活方式、积极运动、多饮水、控制中高嘌呤饮食的摄入。目前对于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药治疗原则也可参考此条原则。所以如果您血尿酸长期在600umol/l以上的时候请不要排斥西药,中西医结合能增效减毒,让您平稳降尿酸!
温馨提示:高尿酸血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和调理。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切勿盲目用药。
专家简介
韩淑花,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师承首都国医名师房定亚教授。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北京中医风湿病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等多家学术团体委员。
专业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产后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见风湿免疫疾病。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高尿酸血症专病门诊
来源:健康活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