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等相关的消息层出不穷,农机类政策也密集出台,如电动拖拉机的补贴政策、《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发布、《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等,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还专题讨论农机高质量发展等。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的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环境孕育的果实,所以企业必须对环境的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
近期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等相关的消息层出不穷,农机类政策也密集出台,如电动拖拉机的补贴政策、《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发布、《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等,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还专题讨论农机高质量发展等。
对政策高度敏感者已经嗅到了机会和商机,开始谋划和布局,然而真正重磅的消息,和对农业及农机行业会产生重大且决定性作用的当属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农业强国规划》)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
首先是出台的时机。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看,这项规划酝酿了很长时间,应该是2024年要出台,之所以近期出台,大家不妨琢磨一下近期的国际形势变化。
特朗普上台之后,从各方位全面立体的打压和限制中国发展,对中国各产业进行精准打击,包括农业、畜牧业和相关的上下游产业。
面对外围环境的恶化,中国必须用内部的确定性来对抗外部的不确定性,农业是国家的基石和社会的稳定器,农稳国安,所以在这个时刻包括《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在内的一大批涉农政策、制度、项目等密集出台,一方面表现出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农业作为社会的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国难思良将”,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驻石的农业,往往在国际局势不稳定或遇到重大自然灾害等情况下其重要性会凸显。
其二是发布的主体。以往的一系列规划、制度和规定,大多是以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国办等单独的部委或两三个部委联合下发,甚至是农业农村部办公室等。
但《农业强国规划》不一样,它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这是国家最高级别的管理机构出台的规划,也就是说是国家级别的战略规划,其重要性、权威性不言而喻。
其三是时间有效性。2024-2035,年头上是12年,时间跨度是11年,也就是这是一个10年期的中长期规划,时效性也是10年,要知道中国三农政策走向、农业农村的发展趋势、未来农业农村的商机,几乎都可以在《农业强国规划》里找到根,未来一系列新的涉农的政策、制度安排、财政预算、项目等源头都会在《农业强国规划》,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讨这一政策。
《农业强国规划》要求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
根据这些总纲要求,接下来列出了8大要求和25项措施,沿着这个脉络和主线,就可以寻找到形势、政策给予农机行业的政策性机遇。
(一)“以粮为纲”——总量、数量型农业引来规模化、可持续需求
煌煌5000年的中华农耕文明,就是紧紧围绕着土地所有权和粮食生产展开的,历史上绝大部分大事都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国家农业强国战略、乡村振兴也是围绕着这两个因素展开的,只是国家和集体所有制的土地所有权不容置疑,所以国家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涉及的规划、政策以及《农业强国规划》,其实内核只有一个:“以粮为纲”。如果看不懂这一点,不知道国家农业政策的内核,那么你看到的都只是细枝末节。
“以粮为纲”农业政策核心:其一是关注主粮作物,尤其是口粮作物的生产,从重要性排名,一定是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其中前两者是口粮作物,国家会有托底保护价,保证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其二是保证产量和总量,产量就是主要粮食作物的亩产量,方向是不断地挖掘农田潜力,不断提高亩产量水平,另外就是总量,也就是要保持科学合理的一个安全总量,以保障中国人的饭碗揣在自己的手里。
相关的要求在《农业强国规划》里都能找到:
主粮和口粮优先发展:稳定水稻、小麦生产,促进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单产提升要求:深入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粮食产量目标: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产保供能力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万亿斤,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
未来10年,国内农机需求的主航道仍然是大田作物,也就是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尤其是水稻和小麦,是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口粮作物,关系到民生社稷和真正的吃饭问题,总种植面积不会减少,总产量只会增加,而《农业强国规划》看不到玉米相关的元素,可见口粮作物的重要性。
1、大田作物的农机需求特点:以拖拉机、耕播机械、联合收获机、粮食收储加工机械为主,且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仍然是最有价值的农机品类。
2、大田作物农机行走速度和作业效率是竞争的核心要素。大田作物追求的是规模化收益,所以今后农机企业需要研发更大马力,更高作业效率的农机,这是需求的底层逻辑,也是需求的主流方向,也是需求主航道,未来的机会就隐藏在这个逻辑中。
(二)耕地保护和建设——数量保障和质量提升双机遇
土地是孕育作物生命的源,是粮食增产的命根子!
要生产足够多的粮食,“四良”——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其中良田最关键,他是1,有了良田作为基础,其他的“三良”才会有意义。
农业要发展,粮食要增产,首先要保证要有足够的耕地面积,尤其是水稻、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产品,增加产量的最根本的保证就是足够大的种植面积,没有足够的种植面积,只靠提高单在14亿人口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是无法得到保障的,《农业强国规划》比以往任何一个政府层面的规划都更明确国家粮食面积要求。
《农业强国规划》关于耕地,有两个层面的要求:其一是保证有足够多的面积,其二是提高耕地质量。
关于耕地面积的要求: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守牢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
此外,中国还有增加耕地面积的潜力,在不能开荒毁林的大背景下,要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推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为中国还有5亿多亩的盐碱地和盐碱化的滩涂地,潜力很大。
关于提高耕地质量的要求:最值得关注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本世纪以来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下的决心最大,投入资源最多的一项政策,2022年已经建成了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政策。
新的规划要求: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推动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和退化耕地治理。加强现代化灌区建设改造,健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1、总量需求的保证:国家再次明确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这是农机需求的基本盘,足够大的耕地才会产生足够多的需求,中国每年4500亿的农机总产值,背后就是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
15.46亿亩基本农田,按1000亩/台配置拖拉机,就得需要至少150万台拖拉机同时工作,如果是平均500亩/台配置拖拉机,就得需要300万台拖拉机,年更新率10%,就是30万台的需求,事实上国内拖拉机也是这种需求求水平。
2、需求升级的价值:农机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结构化需求,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结构化的需求,也是结构化的机会,并且将是很长时间的可持续的需求。
高标准农田建成之后对国内农机需求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创造了新需求:原来根本无法使用农机,对农机没有需求的丘陵山区和沟沟坎坎,现在建成为高标准农田,就产生了新需求;另一方面是需求升级,原来只能用微耕机、手扶拖拉机的地方,现在能用上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这促进了大功率高效率高价值农机产业发展。
2023年、2024年,在拖拉机整体需求下降的情况下,100马力及以上大型轮式拖拉机的需求在增加,占比在提高,这种变化背后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功劳,土地条件改善后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化。
3、农业基建带来的长远影响。城市要发展,就得修建四通八达的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里程数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成正比。
农业要发展也要搞基建,而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当于修农业的高速公路,修得越多越好,农业的发展速度越快,带来的是对农机的总量需求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今后在农业的高速公路上,会跑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端的农机,带来的需求总量和质量的双重变化。
(三)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样化、细分市场机会
前文说过,目前农业大战略是“以粮为纲”,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口粮安全是重中之重,由此带来的是数量型、总量型农业,尤其是主粮作物的产量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但是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要求,还要供给足够的肉奶蛋白质等食物,所以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还要兼顾除主粮作物之外的经济类作物、畜牧养殖业等产业和行业发展,这就说到了大食物观之下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农业强国规划》: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木本粮油。发展优质节水高产饲草生产。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规范发展近海捕捞和远洋渔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建设标准规范、装备先进、产出高效的现代种养设施,发展农业工厂等新形态。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壮大食用菌产业,推进合成生物产业化。
1、主粮作物农机是主航道,这是毋须质疑的,但是主航道竞争也很激烈,且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遵循规模经济效应,适合于有规模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小企业机会不大。
3、除了主粮农机这道“主菜”,其实国内的农机“配菜”还很多,这就是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之下的细分市场的需求,建议接下来企业要关注的几个点:木本油料类农机,如茶树油类采收和榨取设备;陆基和设施渔业设备和整体解决方案;设施农业设备,涉及智能化解决方案和设施农业的硬件,如大棚电动拖拉机等。
《农业强国规划》里对农业装备(农机)有一个专题的内容,在这里单独拉出来分析。
内容如下:加强大型高端智能农机、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农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应用,加快实现国产农机装备全面支撑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打造重要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建立上下游稳定配套、工程电子等领域相关企业协同参与的产业格局。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动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熟化定型、推广应用衔接贯通,实现种养加全链条高性能农机装备应用全覆盖。
1、“一大一小”两头机会。可以直观地说,国内今后10年时间,农机行业的主要机会点就在于“一大一小”两头,而中间的地带机会不多,“一大一小”两个方向中,机会的特点又有区别,其中“一大”指的是大型、高端、智能化的农机,机会在于政策和市场两种力量,而“一小”更多的是政策的强力推动,两者机会孰大孰小明眼人一目了然。
2、需求升级和更新需求。2015年国内已经进入了存量市场,存量阶段面求以更新为主,更新需求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老旧农机,而国家的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可以加快老旧农机的退出,为更高农机留出市场空间,这是有形大手创造出的需求,在存量市场,企业应该将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和企业新产品推广、以旧换新政策综合使用,以实现效果最大化。
3、全程全面全域保障能力。农机行业“马太效应”在凸显,企业之间已经进入了比较实力的阶段,企业是全方位、全领域的竞争,潍柴雷沃、一拖等大型企业集团正在构建“种养加全链条高性能农机装备应用全覆盖”的竞争实力,对于小企业,一方面是要超常规发展,保证能留在牌桌上,另一方面要进入细分市场,打造自己差异化竞争实力,以便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市场考验。
结语:总之,《农业强国规划》为农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主粮作物的规模化需求,到耕地保护与建设带来的升级需求,再到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催生的细分市场,以及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的明确指引,农机企业面临着广阔的蓝海。企业应紧跟政策导向,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与智能化水平,积极布局“一大一小”市场,同时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构建产业集群。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我国农机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在新时代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书写辉煌篇章。
来源:农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