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禁城作为明清皇家宫阙,庋藏着无数稀世玲珑珍宝。这些御用之物,风格迥异,或雍容华贵,尽显皇家威仪;或素朴雅致,暗合文人风骨;更有成套佳作,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紫禁城作为明清皇家宫阙,庋藏着无数稀世玲珑珍宝。这些御用之物,风格迥异,或雍容华贵,尽显皇家威仪;或素朴雅致,暗合文人风骨;更有成套佳作,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春去花开依旧美,五月天地清欢畅。
中国嘉德2025年春拍盛宴即将开启,瓷器及古董珍玩部再次隆重呈献“玲珑”专场拍卖。是次拍卖汇集52件御瓷珍玩,除精致玲珑的御窑作品之外,特甄选13件精巧绝伦的宫廷珍玩,涵盖掐丝珐琅、金器、雕漆及各式文房雅器,横跨明清两代,完美展现皇家工匠超卓诣艺,以及皇家之独特审美。
今日揭开其神秘面纱,呈现于诸位眼前,邀您共赏中国古代宫廷玲珑艺术的精妙绝伦。
Lot 1049
清乾隆 掐丝珐琅饕餮纹贯耳瓶
H: 13.2 cm
“乾隆年制”双方框四字楷书铸刻款
来源:北京拍卖会,2010年6月4日,lot4334
参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 掐丝珐琅兽面纹贯耳扁瓶”,编号:故00119468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金属胎珐琅器》,李久芳主编,2002年,图版115
香港拍卖会,2019年4月3日,lot3517
此件掐丝珐琅饕餮纹贯耳瓶呈敦厚雄沉之态,铸胎,体量小巧,铜胎厚重,造型仿自青铜器“周贯耳壶”之形制,收录于宫廷著录的《西清古鉴》卷二十图录中。
整器平口束颈,溜肩圆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以贯耳为饰,造型于沉浑雅正之中流露雍容富贵之气,体现皇家宫廷威仪。通体以透天蓝松石色为主色,瓶腹中间主体以明朝独有的透亮羌黄和玛瑙黑为仿古饕餮纹作主色,面部施以各种在乾隆时期极为罕见的车渠白、透藕荷紫、宝石蓝、宣德红、翡翠绿及柠檬黄作配色,兽面巨大而夸张布满器壁,装饰性很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兽面周围满饰缠枝花卉纹,枝叶缠绕翻卷,藤蔓交织缠绕;口沿下饰蕉叶纹,颈部以贯耳为界作鎏金弦纹带,间着缠枝莲纹装饰;足胫饰回纹,均以上列的白、紫、黑、黄、蓝、红作为花纹配色。整体色泽安排古朴、庄重又不失华丽气派。
《西清古鉴》卷二十
除此之外,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器底款识、鎏金以及瓶身胎骨,工艺极为标准,可作为乾隆断代标准器。
器底内铸刻双方框阳文“乾隆年制”楷书双行款。纵观乾隆一朝,凡落此铸刻楷书款的掐丝珐琅比双框款和落千字文款的更是少见,级别更高,非同凡响。口部、颈部及底局部鎏金厚实,金水柠黄靓丽,附着力极佳。
此件掐丝珐琅饕餮纹贯耳瓶更是乾隆皇帝特别下旨制造的。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三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珐琅作:
二十三日接得员外郎栢永吉押帖一件内开,本月初六日总管李裕传旨乐安和着做掐丝法瑯陈设一件先呈样。钦此。
於本月初八日将画得掐丝法瑯周贯耳壶纸样一张交总管李裕呈览,奉旨:照样准做。钦此。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珐琅作:
二十九日员外郎、四德、五德来说太监厄勒里交:青铜鎏金双喜耳瓶一件,紫檀木座,系宁寿宫,传旨:按瓶大小做掐丝法瑯陈设一件得时换摆将换下小瓶入百什件。钦此。
乐安和旧址图纸
故宫博物院藏品
综上所述,《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明确记载:乾隆三十五年和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特意下旨,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前后两次分别制作了一件掐丝珐琅饕餮纹贯耳瓶。乾隆三十五年制作,专供“乐安和”建筑内的陈设用器。乾隆四十三年制作的则当时陈设于宁寿宫。检阅公私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一例“清乾隆 掐丝珐琅兽面纹贯耳扁瓶”,编号:故00119468,二者器型、尺寸、纹饰及款识极为相似,可兹比较。
那么有意思之处就是上拍的这件和故宫清宫旧藏的这件哪一件是陈设于“乐安和”或“宁寿宫”的呢?综合此器细致的掐丝,工整精致的工艺,浑厚鎏金,造型、纹饰灵感源自古青铜礼器等方面,可以推测本品更为倾向于乾隆三十五年制作,专供 “乐安和”建筑内的陈设用器。而且“乐安和”也是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时,为自己建的寝宫,更映衬出此瓶的尊贵,为乾隆盛世内府瑰宝,极具收藏价值。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清宫为满足乾隆帝的特殊需求只做了这两件。
故宫博物院藏品
香港拍卖会,2019年4月3日,lot3517
另有两例,“清乾隆 掐丝珐琅兽面纹尊”二者与本品器型不同外,纹饰、尺寸等相近,应属同类器,详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金属胎珐琅器》,李久芳主编,2002年,图版115。除馆藏之外,放山居主人Alfred Morrison旧藏一例“清乾隆 掐丝珐琅兽面纹尊”,与本品异曲同工之妙,曾售于香港2019年4月3日拍卖会,编号3517,以HKD 4,495,000成交,可作参考。
Lot 1054
清 金纍丝凤冠佩饰
L: 12 cm H: 13 cm
来源:山中商会旧藏
著录:《山中商会藏中国故宫的艺术珍宝》(Oriental Art Treasures from the Chinese Imperial Palace),美国艺廊,纽约,1917年1月26-27日,编号52-56(其一)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清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编号:故00059793
故宫博物院藏:“清 金累丝凤冠”,编号:故00012174
故宫博物院藏:“清 冬朝冠”,编号:故00059671
故宫博物院藏:“清 点翠嵌珠宝五凤钿”,编号:故00012190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作,设于北京紫禁城中,得帝王直接管辖督造,所创制器物,精美绝伦,尊贵非凡,为中国艺术史之至宝。此件金纍丝凤冠佩饰即为其中重要之例。
整器造型形象生动,主题突出,轮廓清晰,巧取金凤之形。使用黄金制成,运用的工艺只要饰花丝镶嵌工艺,即用双股的花丝掐制、堆砌成凤凰表面的翎羽花纹,再累起镶嵌的凹槽,镶嵌东珠,金灿辉煌,工艺精湛纯熟。
凤鸟俯首翘尾,双翅微展,双脚收拢,俯卧于祥云之上。尖喙,圆眼,其胸前、腹下、背身,翎毛纤细;头颈、双翼、尾巴,羽翅则或直或曲,迭迭重重,游丝纤毫,层次分明,尽展英姿。凤鸟嵌饰大小东珠24颗,其中头顶1、下颌1、背1、翅2、尾19颗,粒粒硕大浑圆饱满,珍贵异常。
通身满饰纹饰,金色纯粹而炫丽,流露出皇家的富贵之气;镶嵌东珠装饰,与金累丝的器表搭配相得彰宜,光照之下熠熠生辉,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凤为百鸟之王,王者之气十足,此冠饰金累丝富丽堂皇,贵气逼人,整器观之,金碧辉煌,级别很高,惟皇后或皇太后朝冠可享用,极为珍贵。
故宫博物院藏“清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
编号:故00059793
清代皇太后和皇后冬季所戴的朝冠形制与皇帝的冬朝冠基本一致,但装饰所用的珠宝更多。
夏朝冠的形制和装饰与冬朝冠亦基本相同,只是把金累丝凤变成金镶桦皮凤。由此可知,此件金累丝凤冠饰为皇太后和皇后东朝冠上的佩饰。
《山中商会藏中国故宫的艺术珍宝》,编号 52-56(其一)
此冠饰原为山中商会旧藏;1994年赠与缅因州波特兰美术馆(馆藏编号1994.39.3);后由纽约苏富比释出,并被藏家收藏至今,传承有序、真实可靠。
故宫博物院藏“清 金累丝凤冠”
编号:故00012174
故宫博物院藏“清 冬朝冠”
编号:故00059671
故宫博物院藏“清 点翠嵌珠宝五凤钿”
编号:故00012190
金累丝凤冠饰是市场中难得一见之珍品。检阅海内外公私诸藏,查其同类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五件,其一,“清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编号:故00059793;其二,“清 金累丝凤冠”,编号:故00012174;其三,“清 冬朝冠”,编号:故00059671;其四,“清 点翠嵌珠宝五凤钿”,编号:故00012190。此凤冠饰与故宫所藏四件冠饰类似,属同类物品,均为清代皇后、皇太后所戴用,可兹比较。
Lot 1053
清乾隆 剔红缠枝莲托梵文酥油灯
H: 15.5 cm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参阅: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漆器全集6清》,福建美术出版社,1993年,页181,图212
IM ZEICHEN DES DRACHEN VON DER SCHONHEIT CHINESISCHER LACKE ,HIRMER,NO.86
此件剔红酥油灯,撇口敛腹,高圈足,足底端外撇,系仿照西藏寺庙中铜酥油灯造型而制。杯内镶鎏银胆,外壁满施菱花锦地纹和连续回纹,腹部纹饰共有六层,每层均以弦纹分隔,故层次清晰而不致纷乱。腹壁主题纹样饰缠枝莲纹,间剔刻梵文六字真言。
足柄饰向下依次饰如意云头纹、仰俯莲纹、太平花纹及垂幔连珠纹等。高足内沿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剔刻填金款。此对高足杯纹饰繁缛,髹漆厚重,漆色纯正,作工精细,富丽堂皇,尽显乾隆朝的华美风尚,非能工巧匠不能为。
剔红梵文酥油灯为清乾隆宫廷造办处漆器之名品,查阅公私收藏,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例,与本品造型、纹饰、落款一致,仿佛出自一人之手;又见一近例,见IM ZEICHEN DES DRACHEN VON DER SCHONHEIT CHINESISCHER LACKE ,HIRMER,NO.86。
再有,中国嘉德2019年6月2日拍卖会曾售出一例“清乾隆 剔红缠枝莲托梵文高足杯”,编号2716,成交价RMB 828,000,与本品如出一辙,以兹比较。
故宫博物院藏品
清代乾隆帝一生十分虔诚信奉密宗,故御窑厂烧制了诸多佛前供器,此式高足杯即为一例,乃佛龛前常年供奉之长明灯,以酥油作燃料,其创烧于清代乾隆,后朝继之,遂成官窑定式。两岸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均有收藏,然漆器品种较为稀有。
Lot 1050
明 紫檀百宝嵌花卉纹盖盒
L: 7.8 cm
来源:上海私人旧藏
此盒以上等紫檀木制作而成,皮壳致密油亮如漆,器表包浆均润,木纹理丝丝可见,形制小巧端正,规整秀丽,呈长方体,榫卯结构,圆角相接,盒盖浅凸平顶,边缘相交处起灯草线,内设企口,可与盒身口缘紧密盖合。盒身口缘内收,薄唇内敛,深腹,外壁腹下折收至底,下承内凹浅圈足。
近口缘处起皮条线,嵌银丝饰连绵不断卷草纹,较常见回纹繁复、精细、工整,为晚明仿古制器经常可见的‘错金银’装饰技法。
盖面以螺钿、玛瑙、青金石、大漆等各种名贵材料镶嵌山茶花图,两株山茶花横斜而出,茶花硕大,烁烁盛放,枝叶舒卷,娇艳欲滴,更间以大小不同的花蕾,叶茂枝繁,风姿各异。盒底以螺钿等名贵材料镶嵌一虬劲梅树,枝干挺秀,枝干横亘。
枝头花朵或含苞待放,或绽瓣盛开,轻盈洁白,各有姿态。疏密有致,构思巧妙,极尽工巧。盒身则光素无纹,以简单无华衬盖面百宝嵌之华美,沉着大方,相得益彰。整体画面娴雅静适,体现出高超的工艺技巧,为难得的文房佳器。
此盒镶嵌山茶梅花图案,各色宝石共置一器,致使紫檀盖盒更显华丽雅致之态。梅花与山茶花是中国诗人画家钟爱的题材。这两种植物都不畏严寒,有坚忍不拔的特性。梅花每年于春寒料峭时盛开,细蕊繁英,开满光秃无叶的枝头,淡淡清香预兆新春伊始,万物复苏。山茶花,枝叶四季常青,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也可傲然盛开,不骄不躁,彰显它独特的魅力。两种植物都因而成为不屈欺辱、不畏强权的象征,被历代诗人、画家吟咏题赞不已。
此盒端正古雅,规整秀丽,素为难求,其镶工美轮美奂,风格绝似出自明代雕刻大师周柱之手。周柱,即周翥,明嘉靖年间江苏人,生卒不详,以其百宝嵌闻名。周柱之镶嵌工艺极为繁复,层迭错落,营造三维视效,又缀以金、银等贵重金属,屡创层次丰富之佳品。后人之作,纵清代盛世所出,论嵌料繁细亦鲜有出其右者,遵奉其独步工艺门派为“周制”。
Lot 1082
清乾隆 王玘制蕉石图竹笔筒
H: 13.5 cm
“王玘制”款,“席珍”方印
来源:北京拍卖会,2010年6月5日,lot4613
笔筒截取细密坚实的天然竹段所制,琥珀色泽,宝光莹润。口底相若,形体端庄隽雅,细巧制作,器表包浆晶润,可见竹质纹理丝丝密密。器身圆润,沿边处理精到,壁面较厚,下具三矮足。筒壁一面以陷地浅刻法刻划蕉石图,山石错落有致,三株芭蕉和繁茂花草生于山石之间,蕉叶阔大舒展,叶脉刻画写意,芭蕉果实挂在枝头,生机盎然,富有园林小景的别致趣味。
纹饰经营有度,富有层次感,笔意娴熟,加强了表现力,构图疏朗得当,极见功力,给人以水墨小品画的清幽之境。竹石芭蕉纹装饰始见于元代瓷器上,明清时期流行,其后成为瓷器传统装饰纹样延用,竹刻作品少见。
另一面以刀代笔,阴刻行楷句:“槛外蕉心卷叶。挂空星斗满,情天热。许并玉香脂滑。何况翡翠屏深,鸳鸯枕惬。恰如花际醉蝶。休逐梦泥雪。还想到、别来低低说。对向愿,甚时了,相就锦帐偎云,珠帘倚月。”
末属“王玘制”款,并署“席珍”方印,刻字清隽洁净,刀法细腻圆顺,颇具文人意趣,清雅秀美,观之则给人予绮丽的幻境。
王玘,字席珍,号春江,嘉定(今属上海市)人。谓韶孙,存素子。丰貌修髯,年七十余,行不用杖。善刻竹,工刻花卉,尤善折枝兰,清微淡远,虽一花片叶,对之时竟觉体芬芳。清时,王玘继承了祖辈传下来的吴氏薄地阳文法的浅浮雕手法,在竹刻界相当有声誉,曾著录于《竹人录》。
Lot 1081
清乾隆 竹根雕和合二仙摆件
L: 8 cm
带紫檀原配底座
竹根雕和合二仙,一高一低坐于山石之间,相视咧嘴欢笑,寒山倚石席地而坐,左手握灵芝置于肩上,右手依捧盒;拾得手握两竿莲茎,将荷叶、荷花负于山石之上;二仙神态惟妙惟肖,喜气洋洋,惹人喜爱。整体雕刻工艺精细,人物情态刻画精准到位,五官塑造亦极为写实,将寒山拾得融洽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为清乾隆时期宫廷竹根雕刻的精品。
同类竹雕作品可参考一近例,曾为Gerard Hawthorn 伉俪收藏,后售于香港拍卖会2012年11月28日拍卖会,编号2387,以HKD 740,000成交,可兹比较。再有,拍品与香港艺术馆1978年展出的封始岐刻圆雕伏虎罗汉、1982年出版的圆雕罗汉风格类似(参见《中国竹刻艺术》,上册,页107,彩图37,页390、391,图128;下册,页282、283,图93),均属嘉定竹人所制人物圆雕,尺寸精巧,神态生动传神,为乾隆时期难得的宫廷竹根雕艺术小品。
Lot 1052
清嘉庆 吴荣光“荷屋宝玩”款寿山石巧雕山水图小方洗
L: 12 cm
“荷屋宝玩”四字篆书款
原配底座
来源:日本私人旧藏
参阅:《文玩萃珍》(Arts from the Scholar's Studio),香港东方陶瓷学会,1986年出版,编号180
此件小方洗以整块寿山石掏挖裁切而制,质地细腻,光润莹亮,色呈乳黄,自然拙朴,形制古拙,方正厚重,平底,下承四足,挺拔俊美,式样简洁素雅。内壁光素无纹,打磨精细,外壁四面采用浅浮雕、线刻等工艺,巧妙利用石色琢刻山水图,山石耸立之间,松树葱翠浓郁,山泉湍湍而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之处,亭台楼阁掩映,高士人物行走其间,意蕴生动。洗底中央刻“荷屋宝玩”四字二行篆书方章款。底置铜鎏金嵌木如意云头纹器座。
《文玩萃珍》编号180。
方洗底部的“荷屋宝玩”款中的“荷屋”明确此为嘉庆时期的金石、书画鉴藏大家吴荣光的字号。查其同类器,见一近例,“十九世纪上半叶 石雕山水高士图方形水丞·荷屋宝玩铭”,出版于《文玩萃珍》(Arts from the Scholar's Studio),香港东方陶瓷学会,1986年出版,编号180。尺寸较小,但二者器型、材质、工艺等风格相似。除了《文玩萃珍》出版这件方洗,本品应为目前市场上唯一所见,且可以流通的吴荣光铭的方洗,极为珍贵。
吴荣光(1773-1843),字伯荣,一字殿垣,号荷屋、可庵,晚号石云山人,别署拜经老人,广东南海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由编修官擢御史,道光中任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后坐事降为福建布政使。善于金石、书画鉴藏,且工书善画,精于诗词。着有《历代名人年谱》、《筠清馆金石录》、《筠清馆帖》、《辛丑销夏记》、《帖镜》、《石云山人文集》、《绿枷楠馆录》、《吾学录》等。
本拍品四面通景拓片
整器雕工细腻,气势磅礴,布局殊妙,琢制有序,于寸天厘地间,万象具焉,令人缠绵其间。刀法狂放不羁,亦不失于紊乱无章,线条峭拔爽劲,亦不流于粗滥之弊,所雕山水纹饰几臻入灵尘化境,为斋阁主人对内心桃花源的一种绝世憧憬。
此洗用料独特,造型别致,俏色巧雕,构图考究,是一件难得的案头文房佳器。
Lot 1051
清嘉庆 吴荣光“荷屋宝玩”款端石巧雕采荷图砚
L: 15.6 cm
“荷屋宝玩”四字篆书刻款
来源:国有文物商店旧藏
此砚以老坑佳石所制,石质温润细腻,色微紫,磨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呈长方圆角形,砚堂开阔,与砚池斜通,留阔边,光素无纹饰,满堂青花,点缀以火捺及冰纹,锋芒显露,下发墨流利,诚如陆游所言:端溪之穴,毓此美质,既坚而贞,为润而泽,涩不拒笔,滑不留墨,实为端砚中难得上品。
翻看砚背,艺匠巧妙依其天然纹理与色泽雕琢表现了一幅仕女泛舟采莲图,树荫下一位纤柔仕女半卧于木舟之上,游弋于繁茂的莲叶之间,仕女仪态端庄雍容,优雅大方,正在欣赏手中采集的一柄莲花,神情怡然;画面四周,碧水荡漾,莲荷出水,莲叶脉脉,莲花映日绽放,清艳动人,画面优美恬静,不禁令人向往神游,也被其高妙的艺术美感所感动。
砚侧巧思,钤“荷屋宝玩”印章款,气韵不凡。此砚配嵌玉紫檀木盒,以上等紫檀制成,盖顶嵌一白玉,玉质温润,浮雕云蝠纹样,整器木纹优美,包浆圆润,古朴别致。
“荷屋”即清嘉庆吴荣光的字号,明确此为嘉庆时期的吴荣光所铭砚台。
Lot 1083
清 陈鸣远款段泥桃
L: 4.4 cm
“橙斋”方章款,“庚子夏鸣远制”款
参阅:《砂本无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页57-58
此件清代的紫砂桃形器为半剖核桃型,设计别出心裁;桃身以段泥为主体,在桃核处又饰以红泥铺饰,桃身处洒洒红,筋脉清晰,起伏舒展自如,更显桃实鲜活逼真,状如实物,栩栩如生;半桃镌刻题铭:“庚子夏鸣远制”,并钤“橙斋”方章款。信手把玩,但觉古人制器之巧思,亦叹鸣远抟砂功力之深厚。
《阳羡名陶录·家溯》载:“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常至海盐馆张氏之涉园,桐乡则汪柯庭家,海宁则陈氏、曹氏、马氏,多有其手作,而与杨中允晚研交尤厚。”从这件半桃的题铭和钤印款可以推断出,此件精巧之作是陈鸣远于庚子年夏月为藏书家吴之振所制。
同类陈鸣远制段泥半桃,可参考一近例,出版于《砂本无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页57-58。后售于杭州2015年7月4日拍卖会,编号1060,以RMB 690,000成交。此件紫砂半桃,器身虽小,但却有小中见大之感。通过这件仿生半桃的制作可窥见清代紫砂工艺的鼎盛时期,仿生技艺更是达到了“与真无二”的程度。
吴之振(1640-1717),清藏书家、诗人。字孟举,号橙斋,因家有名园“黄叶村庄”,遂自号“黄叶村农”。石门(今浙江嘉兴)人。康熙时贡生,官内阁中书。藏书富于一时,多秘本。
陈鸣远(1622-1735),宜兴人,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他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
Lot 1080
清早期 御制枷楠香雕荷塘清趣图杯
L: 7 cm
此杯取上等枷楠香,杯内嵌银里,工艺考究。通体暗红油亮,光泽温润,采用玉雕的工艺手法,随形雕琢荷塘清趣之景。整体呈卷曲的荷叶形状,外壁结合阴刻与浮雕,莲茎或数扎依偎,或独立水中,小荷叶或翻卷、或舒展、或低垂,莲花则绽放盛开,偶有数个花骨含苞点缀其间,将莲花荷叶曼妙之态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杯体大荷叶纹路基础上又浮雕莲花、芦苇、螃蟹,青蛙、鹭鸶等点缀,一派生机勃勃的荷塘景象。画面布局详略得当,意境深邃悠远,寓意吉祥,而技法雕琢精湛绝伦,和构思交相辉映。物象的层次、穿插安排,藏露显隐、繁而不乱。静静欣赏,花叶迎风挹露,飘摇多姿,层迭交错,上下掩映,一派荷塘秀色尽在眼前。
荷塘清趣是古代艺术品中常见题材,一来体现清雅小趣,二可心得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古。本品器形小巧,深腹弧壁,精致可人。刀工精湛,花叶等细处皆一丝不苟,精致入微。且伽楠香材料珍稀,如此掏料,难得一见,当视为珍中之珍,非宫廷造作不能为之,为清早期宫廷御制之物。
Lot 1079
明 蜜蜡雕玉兰花形洗
L: 11.4 cm
带原配底座
此玉兰花式洗为文房赏具,蜜蜡材质,色泽红醇,包浆古穆,质细光洁。以整块大料雕琢成玉兰花式洗,内膛深挖,洗身雕作玉兰枝叶托举花苞之形态,造型如玉兰之初绽,花瓣向外翻卷,娇美灵动,生机盎然;底置原配骨质镂雕花枝纹器座,盘曲于底部而成底托,平添轻灵意象,衬托玉兰之仙姿玉骨。整体枝蔓交错,苍劲有力,造型新颖优美,磨刻圆润光滑,蜜蜡的天然纹理清晰毕现。风格简洁而雕工细腻精湛,于清丽中显出富贵典雅之韵致。
此洗取材之红种蜜蜡,以其质地脂润,柔美趁手,蕴含灵性,色多金红,喜气逼人,又有镇定安神之功,最宜把玩,为世人所钟爱。其所含枣红色系黄色蜜蜡外皮长时间自然氧化所致。经历年岁,因得人气呵护,色愈深沉。
明代以玉兰花为瓷器纹饰较为常见,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德化窑白釉刻玉兰纹尊,刻工细腻而流畅。另有几件与此洗造型类似的明代牙角雕玉兰花杯时有见到,可作参考。此洗取材较大,置于案头,实为文房佳器,配有原配骨座,更显敦厚平稳,陈设效果绝佳。
Lot 1078
明 铜辟邪砚滴
L: 14.3 cm Wt: 647.5 g
此件神兽匍匐伸首状,腹中空,用以储水,背有圆柱状孔,孔口高于体表,以防水外溢。神兽造型夸张奇特,张口露齿,如意鼻高隆,巨目高眉,双耳向后卷曲,头顶生犄角,紧贴脑后,脊背两侧为浓密的毛发;四爪壮硕厚实,爬伏于地,绞丝尾左右分叉,四肢处用短小密集的阴刻线表现毛发,身披飞翼。造型粗犷中尤显精美,形象生动,将瑞兽威武勇猛和矫健敏捷之姿体现的淋漓尽致。包浆润泽古雅,品相保存极佳。这种带翼的神兽一般称之为辟邪,广泛应用于丝绸、漆器、铜器等的装饰,其流行与神仙思想及“辟御妖邪”的信念有关,更有学者认为匍匐状翼兽应为《后汉书》中记载之“天禄虾蟆”,东汉彭城王刘恭墓出土的铜鎏金镶嵌异兽砚盒亦属此类。
砚滴是用来盛水以配合研墨的文房用具。使用时,先用水注从砚滴中吸水,点滴到砚台面上,然后才可研墨。兽形砚滴最早以铜为胎,从历史及出土文物观察,砚滴不晚于汉代出现。神兽砚滴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屡屡见于历代文献记载,尊古崇古,多有仿前代造作之风,见陶、瓷、玉、铜等多种材质。本品造型古雅端庄,通体铜色氧化,更显古拙之感,厚重美观。入手沉坠,且大小适宜,亦可作镇纸,是一件难得的案头至宝。
Lot 1077
明 冲耳炉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腹径D: 15 cm Wt: 1461 g
冲天耳炉,又称朝天耳炉,是仿自宋代官窑瓷器的款式,颇有上古礼器之遗韵,后世也作为供奉用炉,在众多炉形中是较为经典的款式。此炉炉型宽扁而势高,口沿圆润,短束颈,垂鼓腹。双冲耳较薄,势外倾。耳洞半圆,非清代明显的高城门孔状,乃由明及清过渡时期特征。圆底缓平,出三短乳足,倒三角形形,势外撇,沉稳大气,线条优雅,张弛有度。此炉由于世代玩炉者数百年间的添碳培灰、巾围帕裹、把玩摩挲,外壁黑漆古色,包浆深沉、厚润,完整统一,真如冒襄之语“如处子婴儿之肌肤,必得十二炼,方可铸出此高器也”。炉底中央浅开方框,内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布局疏朗有致,结体方正、饱满,既有法度,又不做作,字面、字口皆精修。炉壁上薄下厚,重量集中在下半部,体量虽不大,却异常压手,可见铜质精炼。置于案头,熠熠生辉。
关于此类炉的属性,应从皇帝的别号“天子”讲起。天子之职在于敬顺天意、爱护百姓,朝天耳炉,顾名思义有崇敬上天之意,取其“敬天法祖”之意,因此朝天耳炉往往摆放在最重要的议政厅——乾清宫内,御书房中也有摆设,更被用来分赐诸王,足见皇帝对此类炉的重视。一直以来,也受到历朝历代各王室、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的喜爱。无论是书房清玩,还是庙堂清供,皆相得益彰。纵观此炉,造型、皮色、刻款、铜质等各方面特征,皆彰显著明代特征,实乃宣炉中之极品,极具收藏价值。
相关分享就到这里!(滴滴滴滴请允许编者插播一下)
有藏品需要咨询交流随时滴滴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老规矩唠几句,东西有好有更好,出手也要看渠道的性价比,适合自己是最好。能出入手的都是经受市场考验的,藏友们有一颗强大心脏,乐观理智看待收藏市场的波动。
来源:阿古说收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