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凯深度演讲: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不在悬崖边跳舞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3 17:35 2

摘要:近日,地平线在上海举办了2025年度产品发布会,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精彩演讲。余凯在演讲中不仅提及了他对于科技发展的深度思考,也回顾了地平线创业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余凯 地平线创始人

近日,地平线在上海举办了2025年度产品发布会,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精彩演讲。余凯在演讲中不仅提及了他对于科技发展的深度思考,也回顾了地平线创业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地平线于2015年成立,于2024年在港股上市。余凯创业时的目标是,要做智能机器人时代的 “Wintel”(英特尔+微软 )。他和团队曾尝试过智能家电、智能商业等多种场景,直到在成立4年后的2019年,才聚焦到智能汽车。因为他认为智能汽车其实是机器人的第一形态。目前,在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中,地平线拿到了33.97%的市场份额,超过成立 20 年以上的 Mobileye 、瑞萨和英伟达,成为最大的智驾计算方案提供商。同时,也改写了中国一直没有高算力自动驾驶计算产品的历史。

他说,地平线这些年沉淀了两条战略方法论。一是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地平线不愿意内卷,更愿意做一个外卷型的企业,另辟蹊径,去拓宽技术和产业边界。如果真的要上“竞争战场”,那就以10打1,必须赢得胜利。二是永远不要在悬崖边跳舞:要花更多精力思考死门在哪里,降低一切可以降低的“可见风险”。如果真的要“跳舞”,也要确保自己与悬崖之间,有足够长的安全距离。

以下为余凯演讲原文(有删节):

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下:地平线是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十年前,我们为什么要出发?

很多人好奇我们公司的名字为什么叫“地平线”?十年前,我们创立这家公司时取名Horizon Robotics,小小的名字背后却蕴含着大大的野心。我们想为未来无处不在的机器人提供计算平台。什么叫计算平台?简单来说,就是:芯片+操作系统。地平线想做的是机器人时代的芯片+操作系统。

历史上什么样的公司做芯片和操作系统呢?在PC时代,苹果、微软和Intel开启了全人类的PC时代。今天,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台手机,在手机计算平台ARM、高通,包括Google的安卓、苹果,它们一起开创了全人类在移动时代的操作系统。现在,英伟达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人工智能的计算平台。它们的共性是什么呢?这些公司不仅仅是挣钱,也推动了全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

在中国过去的20-30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出现了很多非常挣钱的公司。而站在当下的关口朝未来看,中国并不缺挣钱的公司,而是缺少“推动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的公司,地平线想成为后者。

2015年6月,当时我刚从上一家公司辞职。作为创业者,当时我也在干着很多创业者都在干的事情,接受媒体采访、忽悠投资人等等。我相信现场也有很多我们的老股东,当时我说,我们要做的是把深度神经网络置于芯片之中、方寸之间,但我们要做的不是PC、不是移动,而是机器人的大脑芯片。我们要让每一辆车,每一个电器都具有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复杂场景决策控制的能力。那时的想法听起来非常懵懂,但时至今日,地平线已经成为国内车载计算方案和软件领域的领导者,去年甚至是辅助驾驶市场的第一名。

我们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做机器人的计算平台。地平线机器人也是消费类机器人芯片和计算方案第一大供应商,家里很多扫地机,包括中国出口到大洋彼岸的院子里面的割草机,因为装了我们的芯片,能够在院子里自动建图、定位,能够知道哪个地方是草坪、哪个地方是路径,能够自动规划取代路径,让每个人生活更轻松。

创业十年来,我们坚持干着这件事,还在让每一辆车、每一个电气都具备智能的能力。我很难把创业的点点滴滴都讲清楚,但我觉得创业就是从挫折走向挫折,从失败向失败,“高光时刻”只是一瞬间。在这十年中,我们还是有成长的。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给汽车和机器人时代打造计算平台,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是我们的使命和愿景。

2015年创立地平线时,我们说要赋能万物,让每个人生活更安全、更美好。安全是第一,美好是其次,在安全之上,才能有一切的美好。没有安全,所有的美好都不复存在。那时我们还不清楚商业切入点在哪里,科学家创业拥有的是对技术的热爱和执念,所以我们的愿景是要成为边缘人工智能芯片的全球领导者,听得我自己都热血沸腾。但实际却处处碰壁,比如,商业的场景从哪里去切入?边缘人工智能,太虚无缥缈了。

到了2020年,我们的征程2芯片已经实现量产,在长安打造了一款爆款车型,这时,我在懵懂中开始渐渐明晰:我们要从科学家创业,走向真正的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领导者;我们要通过现实追求理想,而不是反过来。所以,我们的愿景也迭代为,让每一辆车都能搭载地平线的智能计算方案。

可是到了2022年年底,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发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还应该有更加终极的价值感,我们的工作价值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够感知到,让每个人每天出行都能够真正地享受到。我们不能仅仅甘于做一个车厂出厂的配置、不能只是一个广告,而要变成让每个人都可以实实在在享受到的科技产品。所以,我们的愿景和使命又进行了迭代——地平线要打造人人爱用的智能驾驶产品。

变的是愿景和使命,不变的是对“安全”的追求。建立在安全之上。才能有一切美好。行业现在也面临一些状况,坚持初心非常重要。有了坚定的目标和初心,我们要去向何方,也越来越清楚。但我们在前行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势呢?是选择屁滚尿流、跌跌撞撞的方式,还是选择身段优雅、坚持从容的方式?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向我们的目标和彼岸?这就说到了地平线的文化价值观。

在创业初期,大约在2015年、2016年,那时创业就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我们创立了一家公司,也得像模像样得胡诌一点所谓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我们当时一看阿里的“六脉神剑”,觉得太好了!立马也攒了七个使命:成就客户,正直担当,阳光进取……我们取了一个名字叫“北斗七星”。

创业初期到2019年,那几年对我们来说是至暗时刻,因为找不到商业的切入点。人工智能芯片可用的地方太多了,但我们到底要用在什么地方?2019年,我们开始大彻大悟地“顿悟”了,于是把除了汽车以外的其他业务基本全砍掉,在2020年,我们活过来了。

当时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们第一个征程2芯片也实现了量产。公司开始有了起色,这时我召集地平线的核心管理团队一起开始复盘,我问大家:“兄弟们,这五年过来,我们得总结一下,是什么东西支撑我们过来的?我们自己设置的公司的文化价值观,你们谁能把它背出来?”结果,在座的高管核心管理层没有一个人能背出来,我自己扪心自问也背不出来。

当时的企业价值观实际只是写在墙上的,并没有刻在我们心里。

我又问大家:“过去我们遇到很多挑战,但是走岔路的时候,总能把我们给掰回来,大家认为,是什么东西能够把我们掰回来了?”结果在场每个人的答案都出奇地一致,他们的回答都指向了两个核心的文化价值观:“耐得寂寞 成就客户”。

我们认为,耐得寂寞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耐得寂寞意味着当整个创业,比如,人工智能创业、芯片创业、智能驾驶创业等,当大家都热热闹闹地往这些方向走时,我们学会了反向思考:那些人迹罕至、没人看见、没人重视,投资人也懒得搭理的方向,是不是更有机会,是不是一个可以发展大产业的机会?

耐得寂寞,是意味着我们心目中有一个很大的目标,我们愿意为此付出长期的努力。耐得寂寞,意味着延迟满足,意味着我们不太介意短期的得失,更加愿意经过长期一点一滴的努力。比如,做芯片、做车规芯片都是急不得的事。在方寸和毫米之间,我们要编织一个大大的世界、大大的“计算”,去契合世界的交通流和人流的复杂度。我们愿意为此长期努力,不介意短期的得失,延迟满足。

成就客户,是自我成就的最佳路径,利他和利己不是矛盾的,只有利他才能真正的利己,我们认为,只有为行业,为国家创造价值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有精神和物质的收获。所以,成就他人其实就是成就自己。我们这些年跟客户的打磨,从一个新的项目开始,我们总是获得一个新的车型以后,就有第二个车型、第三个车型,总是这样一步步去获得客户的信任,背后的准则本质就是利他。

在很多商业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很多选择。有的选择能够看见,比如,基于报价、竞争等看得见的东西,但有些选择是看不见的,比如,在创新的过程中,你面对的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在看不清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战略方法去支撑你,帮助你做出选择。很多时候,选择并不是取,而是舍。

对于地平线来说,我们战略思考框架的核心是,我们要思考的不是教我们怎么赢,而是教我们怎么不失败、怎样不会输。这两条心得,是我们经过10年创业所总结下来的。

首先,公司内部在选择一件事要不要做的时候,我们会不断地思考:我们要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比如,10年前人工智能软件算法创意是大热门,地平线带着浓浓软件算法的基因,我们反而在思考,搞芯片是不是更有意思,是不是有更好的“护城河”,是不是有更高的竞争壁垒?

尽管那时大多数人都看不懂我们的玩法。

那时,有行业大佬跟我讲:“余博士,你做芯片要做主战场。”我问他,什么是主战场?他说,你要做手机芯片,手机是大产业。但我不这么认为,那时2015年,我认为移动互联网基本大格局已经差不多了,就像一个球赛快要临近尾声了,我觉得这个时候冲进球场,我连捡球都不配,这种战略布局是不对的。

又有人说,余博士你要搞云计算。2012年,英伟达人工智能计算是全世界最大的,我当时在百度负责百度的人工智能。2015年7月14日,我们公司正式注册成立那天,英伟达的市值已经达到了107亿美元。在CUDA云计算上的生态,2015年的地平线,我认为是没有实力去竞争的。所以,我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我说:No,我们选择机器人芯片!

这在当时听起来真是天方夜谭,那时机器人芯片还没有市场,但选择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是一个基本的选择方式。后来,我们做了很多非常傻的事情,也犯了很多错误,但现在地平线还能够活着,其实源于当年基本的选择。

要么另辟蹊径,要么以10打1。当一个战场已经很兴起的时候,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以10打1,把所有的精力、带宽、研发力量和管理中心,都聚焦在一个战场,以10打1,战略的本质是不赌,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

我还有另一条不断反复运用的战略思考方法论就是,不要在悬崖边跳舞。我们从来不冒险。比如,我们账上一直拥有非常充分和健康的现金流,这点在创业公司里是极其罕见的。2019年,我们当时选择战略聚焦,把汽车以外其他业务都砍掉或者压缩。外面连篇的报告说,地平线不行了、要破产了、没有钱了,实际上我们账上还有30多亿的现金。

地平线在公关PR品牌上,也一直坚持自己的思考。我们不要站在舞台中央,不要当明星,我们要在镁光灯的边缘。因为站在镁光灯的中央,万众瞩目时,你稍微有一点小动作,大家都可以看到。在镁光灯边缘,没人看得到我,我反而可以更加冷静地做我的事。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要站在镁光灯边缘,而不是站在镁光灯之外,这样大家也不会完全忽略我们。把握好其中的度。

在过去AI时代,我们也不是任何一条小龙,到今天也不是一个明星。我们克制平衡,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悬崖边跳舞。我特别欣赏理查蒙格说的一句话——“我如果知道在哪里死,就不会到那里去。”这句话,听起来平淡无奇甚至有点无聊,但其实是充满着人生智慧。对于企业来说,我们要考虑生门和死门,很多企业花费80%、90%甚至100%的精力考虑机会在打哪里,不顾一切地去抓生门,地平线永远是花费80%的精力考虑死门在哪里,我们会死在哪里,我们会避免去那里。巴菲特说,“投资的真谛是不亏钱”。这听起来很无聊,但这才是企业实现长久经营之道。

基于这样的战略,我们不断思考自己的商业切口在什么地方。到了2019年,我内心非常痛苦,觉得诸事不顺,有时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我想不明白,我们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没有客户呢?我们当时还搞过智能玩具、智能电器和智能空调,一开始想赋能万物,恨不得把所有都放到智能设备里,但没有一个业务是走得很顺的。

我们每次战略讨论都会超时,说好开到七点,却总是吵到凌晨,大家都很痛苦。经历长达半年多反反复复的战略讨论,到了2019年11月,我突然开始顿悟,突然开始明白,商业的第一原理,不是我有什么,不是我能做什么,不是我有什么牛逼的技术。而是首先是客户是谁,我们的客户到底是谁,我们的客户究竟是谁?客户需求和痛点到底是什么?还有什么难以被复制的方式,去高效满足用户需求和解决用户痛点?

把这三个问题放一起:客户是谁?他们的问题痛点是什么?我有什么高效方式,解决他们的痛点和需求?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比第二个问题重要,第二个问题比第三个问题重要。想明白了这三个问题,地平线就从一个科学家过家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创业团队。这个问题,我创业了五年才搞明白它的答案。

关于技术的选择。我给大家分享2017年地平线第一次产品发布会时我的PPT,那时我的身材可能比现在还稍微好点,发量也比现在多一点;但是有的东西是不变的——我们骨子里面的技术信仰就是软硬结合。软硬结合这件事情,全世界真正去做的公司非常少,我引用了天才计算机科学家Alan Kay的一句话,“你要真正认真对待你的软件,你就要真正做你的硬件”。他说出这句话时没人懂,全世界唯一真正信仰他的人就是乔布斯。苹果是真正信仰软硬结合的,后来乔布斯也把Alan Kay请到了苹果,还有一家公司——特斯拉相信软硬结合。

地平线从2025年Day One,骨子里就是软硬结合。像我自己,从第一天鬼使神差说要做芯片,但那时我做了20年的人工智能算法,我虽然知道我的代码在某一个不知名的机房里的服务器上,服务器里有一些芯片在运行软件,但我手都没有摸过这种芯片。我创业2年时,到处求仙问道想搞明白怎么做芯片,实话实说,我现在还在学习,幸亏我们的团队非常强。地平线的芯片有世界级的设计团队。

我最近在看一本书《The Thinking Machine》,讲的是英伟达的故事,这里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这件事,他说整个计算推理性能一部分贡献来自于硬件,也有很多一部分贡献来自于软件。如果他们讲,跟AMD讲硬件结构没有什么不同,但黄仁勋讲了他掌握了无与伦比的科技生态,是一个有强大的软件生态公司。

为什么软件硬件要深刻结合?我们看任何一代平台,无论是早年大型机还是早年PC,或是服务器,人工智能计算,还是现在干的事情,每一代计算平台随着时间推演,它的计算性能一定会不断上涨。但是对于这一代计算平台,其实用户有一个需求的期望。用户需求的期望在那里,但是他说不清、道不明。

比如,在90年代,你问用户你的需求对于PC到底是什么?他是说不清楚的。但今天我问在座的各位,如果你的个人电脑没有摔坏,你估计都找不到理由要换电脑。为什么?因为现在个人电脑的性能已经超过了你的需求,所以这个超过用户性能的那根线就叫“个人过剩”,现在移动手机差不多了。我要不是因为觉得手机三叠屏这件事很有意思,我也没有什么理由换手机。所以现在手机性能也过剩了。产业发展总是从一开始性能不足,走到性能过剩,当性能不足的时候,软件硬件深度结合和联合优化,可以让整个系统的效能,取得相对竞争优势。

上图绿色的曲线、蓝色的曲线,代表着软件跟硬件每一个充分的协同,在每个时间点上,它的性能是不如软件跟硬件优化的。这也是为什么当性能不足的时候,软件硬件的联合优化总是能取得竞争优势。所以,大家看到历史上比比皆是、屡屡发生。在PC时代,软件强大如微软,硬件能力强大如Intel,它们两家都是要一对一、排他性地组成所谓的Intel,在移动时代,软件能力强大如高通、ARM整个生态组成了AA联盟,也是一对一、排他性的。

为什么?因为软件和硬件要进行深度优化和结合。

地平线一直在思考,智驾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智驾的本质更加极端,它甚至不是一个面向“百花齐放”的应用平台。比如,像windows上有这么多工作、娱乐等应用,它就一个应用——把车开好。所以它是一个面向单一任务的计算系统,当然它恐怕也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计算系统。

我把航天飞机与每天的出行来做比较,航天飞机开在天上,是不会碰到外卖小哥的,可是我们的自动驾驶穿行在人流、车流这样复杂路况里,各种可能性都会出现,它难以用确定性的公式F等于MA、或者E等于MC的平方来描述它,所以它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计算系统。

人类对于自动驾驶有没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摆在他面前让他知道需求的那条线当然有,这条线就是L5级的自动驾驶。在这条曲线需求被满足或者被过剩之前,智能驾驶一定要走软硬结合的路线,所以这是地平线在过去10年里,少数做对的几件事情之一。

每次分享时,我一定要讲一个所谓的“反共识观点”,或者挑战大家习以为常的观点,因为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反共识不求正确,但也许可以促进思考和增加行业的讨论,让我们共同进一步逼近真相。

地平线从来不是单纯的芯片公司,我们是芯片公司里最懂软件算法的,是软件算法公司里最懂芯片的,是软件算法加芯片里最懂车规的,以及最懂车规级质量安全的。所以我们是一个“芯片+软件”系统级的智驾技术公司。

当然除了对技术的信仰,还有很重要的是地平线也是一家有生态系统的技术赋能公司。我们一直相信开放共赢,全维利他。我刚才也讲了地平线想明白的一件事情,利他跟利己其实是一回事,如果从利己到利他有什么不同?道路会越走越窄,从利他来利己,道路越走越宽。所以我们也知道产业分工的重要性,每个企业一定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只有大家去形成这种草木繁荣的生态,社会和行业才能真正往前进步。所以地平线这一些年一直坚持这点开放共赢,我们有幸跟很多合作伙伴形成了非常深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互相之间的信任。

地平线的品牌的sloga,我们叫Journey Together,Journey征程,大家知道征程地平线的品牌,征程2、征程3、征程5一直到现在的征程6。我们有共同的信仰。第一,我们认为地平线存在的原因和价值是与客户、员工、股东,以及合作伙伴长期共赢。在这种共赢之中,才能找到这家公司之所以应该存在的原因。

这些年我创业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第一,地平线的员工。在过去10年,人工智能,芯片,智能驾驶所有创业公司里,地平线员工在经历创业过程中,他们收获了个人成长,他们精神和物质的收获是不差的。地平线在去年10月24号完成了上市,我们在过去做了很多事情,造成了一个结果:一级市场最早的这些股东,包括上市以后支持我们的股东,所有股东都是挣了钱的,虽然有些股东挣的不一定多,但是能做到这点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这件事情我自己觉得很喜悦,因为Journey Together,包括跟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也是Journey Together,因为我相信创业不是一个party,不是一个热热闹闹,张灯结彩的派对。它就是一场跋涉,一场有开始可能没有终点的跋涉,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态,一直在不断前进。

今年是地平线创业的第10年,去年4月份,我们开了产品发布会,当时宣布出货500万套整个辅助驾驶的计算方案,到今天,我们出货已经超过了800万套。我相信很快就会超过1000万套。

关于车型定点,我们已经拿下或者正在交付已经交付,超310款车型定点,已经交付了200多个车型。在这个交付过程当中,我觉得地平线经过了地狱级的打磨,因为所有加载地平线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每天都在跑在祖国大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跑在各种各样的天气和工况上,我们对这件事情其实有深深的敬畏之心,到今天我为这件事情还是战战兢兢。当然我们跟我们的合作伙伴在一起共赢,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收获。

在所有辅助驾驶市场份额中,我们获得了中国市场的第一名。我们前年还是第二名,占了23.26%的市场份额,去年已经获得了33.97%的市场份额。我相信,我们今年市场份额还会继续增长。简而言之,去年整个中国市场推出来的每三台带有辅助驾驶的智能车,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的计算方案。

去年的上市也是我们重要的一个里程碑,这个IPO,是去年美股+港股所有科技公司最大的IPO,三个月进入科技指数的科技公司。它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

大家都知道。过去三年很难,行业里的每个人都很难。科技创业公司更难。但我听到了一些声音,他们说,地平线去香港上市,他们能成功上市,那我也能。我听到这些话觉得很骄傲、很自豪,大家在至暗的时刻、悲观的时刻也要看到希望,在绝望中也要看到希望。

在去年3月26日,我们公开在香港股市香港证监会招标,当时在内部有一个发言,引用了丘吉尔的一段话,我也分享在我的朋友圈里。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结束,这只是真正的征程的开始。因为L5还没有实现呢,我们还得继续努力。毫无疑问,也不只是地平线在努力,我们全行业都在努力。今年开春以来,长安、比亚迪、奇瑞一系列中国领先的主机厂,其实都在推进智驾平权,实实在在地在推进。我们要打造更加科技、更加智能的产品,让每个人的出行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地平线去年的产品发布会所宣布的量产芯片,征程6E、征程6M这两个芯片在今年卖爆了,它成为行业的最大公约数。要知道,过去每一款产品第一年的量产上市,从来没有像这款芯片这样,第一年就会超过百万级的出货量,到现在征程6E/M已经拿到超过了20款的车型,一共搭载目前已知超过100款车型。

商业成绩背后,实际上是地平线对技术创新的不断追求,虽然我们不在悬崖边跳舞,我们恨不得在悬崖50米以外跳舞。但是我们对于研发投入是持续的,是非常认真的。去年,差不多有30亿元的研发投入,今年,在研发上又要投入40亿元。我稍微看了一下中国今年新势力的主机厂,大概一百亿或者不到一百亿,地平线在这一件事上,有足够的投入,我相信持续的投入,会构建坚实的智能驾驶底座。

我们有三大实验室:第一个AGI实验室,第二个具身智能实验室,第三个AI Agent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在2017年、2018年开始长期深耕底层的技术研究。2024年,地平线作为年轻的科技公司,在国际学术人工智能的顶会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里包括CVPR,世界最著名的视觉学习功能ICML,也在这一些技术上做了相当多的底层研发。学术的成果在这些年里被引用超过10万多次,全球专利申请超过2000件,尤其是在端到端自动驾驶,在交互式的强化学习,在视觉的主干网络方面,我们有世界级的研究成果。

比如,去年的产品发布会,其实跟大家分享2023年的CVPR,世界第一的这样一个视觉的学术会议,提到了自动驾驶端到端大模型UniAD,获得了全场最佳论文,从9000篇全球论文里面脱颖而出,这是世界上首个发表端到端的算法框架,所以地平线在前沿技术上面其实是一直领先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懈怠过,那个已经过去了。

我们去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叫Vision Mamba,全球一共去年发表了4万多篇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论文,有10篇是最高的,其中三篇来自于中国。地平线推出的Vision Mamba中国引用率第一,全球引用率第三。跟传统的主干网络,具有线性计算复杂度,而不是二次方的计算复杂度,所以它大大简化了计算复杂度,提升了计算性能,同时保持极高识别效率,所以它会成为新一代智能驾驶主干网络。大家最近有看到一些新闻包括腾讯很多公司也在推基于Mamba和Transformer的混合网络,顺便也可以提一下,DeepSeek也是这里面十篇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得益于对算法,软件芯片架构方面的持续研发投入,大家可以看到,如果说过去10年摩尔定律的进展是100倍的话,通过我们软件跟硬件的联合优化,我们在过去10年,地平线的底层计算架构BPU性能提升超过1000倍。

最近看有的媒体说:地平线是“生态之王”,这对我们是一个鼓励,意味着这是正确的一个方向,我们也在持续坚持。我们相信通过与广泛的合作伙伴、软件生态不断深化合作,我们能够共同地去推动整个辅助驾驶和智能驾驶继续不断向前发展,让每个人出行更安全,更美好。

我也要重点说,地平线也特别重视与顶级的Tier-1合作伙伴,我们跟博世、电装、大陆、酷睿程合作。我们要打造什么样的战略呢?In China for China。但是这个只是开始,我觉得我们可以在一起合作的是In China for Global,我相信未来10年是中国的科技力量走向全球的10年,带着这样的愿景,我想我们还是要有一些反共识的思考。

智能驾驶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带来的是什么价值?是功能价值,还是情绪价值?与之关联的问题,智能驾驶是智能汽车的灵魂吗?

手机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通讯,这里核心的技术就是基带芯片,大家有没有想过,基带通讯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跟用户没有关系。它跟你是男人、女人、小孩、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德国人没有任何关系。它要保证通讯的流畅稳定,在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区,在地广人稀的农村,在不同基站要保持通讯、稳定、流畅。手机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拍照,手机厂商基本都是各异的。爱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面对的用户是谁,你打造的品牌就是谁,要充分打造差异化。

智能驾驶更像手机的基带,还是更像带来情绪价值的一个技术?大家想一想,智能驾驶核心是什么?从A到B,安全不能出事故。第二要足够舒适,因为你是送人不是送货。第三要足够快速和便捷。大家在大城市打拼讨生活都不容易,你上班慢了会被老板骂。所以无论你是谁,智能驾驶功能要求都是一样,跟用户是谁没有关系。

它是重要的,但不带来情绪价值,它就像手机的基带。重要的还是收敛的功能价值。智能座舱里有音乐、音箱、香氛、灯光,比如,给老板坐的MPV里一定要有豪华感,如果家庭用车一定要有温馨、安全、舒适,这完全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完全取决于你的用户是谁。

智能驾驶特别像手机时代的基带,大家想想看2009年的时候3G推出来,让传图片变得很随意,可以拍照,做的菜可以分享,看到好看的衣服可以分享了。所以那个时候本地生活,像美团、电商,移动电商在3G时代都起来了,更多是功能价值。4G时代差不多2013年,视频流变得无限流畅,这个时候抖音出来了,TikTok出现了,还有很多其他的手游出现了。所以实际上功能价值的推进释放了情绪价值的可能。

我们进一步来看推论,对于智能驾驶来讲,它如果不断的往前推进,假设我们实现了L3,那可能某一些ODD情况下,可以实现完全智能驾驶,司机不用负责任。在上班通勤中,如果你进入这样一个智能驾驶的状态,我可以开会、开视频会议,我可以跟同事们在视频会议里面去吵架了,他们听到的不是我的声音,能看到我的情绪,能看到我的表情,能看到我的愤怒,对不对?如果是L4、L5的话,那就不一样,你可以躺着坐着了,你可以在里面打游戏,你可以在里面看电影,可以在礼拜五下午在海淀下班,上了车打游戏、看电影、睡觉,第二天早上在青岛的海边看日出。所以我在想智能驾驶虽然重要,但是跟汽车品牌没有关系,因为它主要是基础能力,基础设施,但是它未来会释放无限情绪价值的可能。这是我的一个看法。智能驾驶重要,但是又不是那么一回事,智能驾驶不会帮助你定义品牌。

大家都在讲人工智能很重要,我们要搞流量、搞用户。如果没有流量,没有用户,产品搞不定,我们会失败。真是这样吗?现在很多人研发人工智能产品还是顺着当年互联网产品逻辑的惯性。互联网产品的本质逻辑是连接,比如,搜索链接人与信息,电商链接人与商品,社交链接人与人,链接人与视频就是抖音、快手。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围绕一件事情,通过记忆算法怎么揣摩这个人喜好、偏好是什么?他到底爱好看什么样的片子。所以在互联网的产品逻辑来说,就是得用户者得天下,得流量者得天下。因为用户流量可以让他更好理解这些用户的喜好。互联网的产品逻辑一言以蔽之,就是洞见人间烟火。

那关于AI时代的产品逻辑呢?我们千万不要顺着惯性去走。要知道移动时代来的时候,PC时代的王者根本搞不懂移动时代发生什么事情了。现在AI时代的玩家如果顺着互联网时代去考虑当下,恐怕又是大错特错。我们看三个例子,AlphaGo下围棋,DeepSeek大模型,我们再看智能驾驶。

AlphaGo一开始的时候是学习人类的习惯的数据,很多后来发现特点有一个更牛逼的方法,这个方法叫Alpha Zero,所谓的Alpha Zero就是从零开始的,不需要人类历史上面任何的下棋数据,哪怕你是棋圣,这个数据也不学习。为什么?因为不值得。所以学习。所以Alpha Zero完全从零通过强化学习,左右互搏,不断在虚拟世界里面提升棋艺,后面Alpha Zero达到的棋艺的水平,人类已经没有资格给它评判它是几段,远超九段水平。如果想象方寸棋盘上面有一个上帝,Alpha Zero基本找到这个上帝它逼近了棋盘的真理。

我们看大语言模型,我们每个人都在谈DeepSeek,DeepSeek真的很了不起。大家有没有想一件事情,DeepSeek横空出世的时候是一个没有产品,没有流量的公司,他完全通过强化学习,逻辑推理,数学演算能够打败绝大部分的数学水平,甚至是博士生的数学水平,没有任何的流量数据。你看OpenAI,你觉得OpenAI会去学习这些流量数据吗?大部分这些用户跟OpenAI之间的交互他的问题和他的回答其实根本不值得学习的,为什么呢?还不如OpenAI自问自答的质量高。

所以大语言模型的目标不是去达到人类水平,是远超人类水平的。它实际上要逼近什么?逼近世界的真相。什么是世界的真相?比如,数学跟逻辑。这个世界都不存在的时候,当宇宙大爆炸没有发生的时候,那个时候数学逻辑就已经存在了,这个是世界背后的真相。所以人工智能其实是在逼近那个东西世界背后的真相。这里面想给大家提一个暴论,习以为常是真的吗?是正确的吗?顺着互联网惯性来思考人工智能是真的吗?是对的吗?我提供这个观点也不一定是说求正确,但是至少大家可以思考。

AI时代,人类的行为数据没有价值。地平线在过去从事智能驾驶其实也发现,99%的人类司机的驾驶行为是不值得学习的,因为他们开得真的不好,他们刹车刹得真的很重,他们很多时候拐弯不够优雅。你知道一个很有趣的结果,北欧一个国家采访人类司机得出一个结论,80%的司机认为自己开车超过平均水平。

对于智能驾驶来说,目标不是做出来跟人开车出来一样地安全,要做的远比人类要安全。不是说开车要跟人一样舒适,而是要做到远比人开车更加舒适。智能驾驶的目标其不是洞见人间烟火,而是逼近驾驶之神,我认为这个目标是最终可以实现的。我悲观估计,实现这个目标可能需要10年;乐观估计可能5年,但要持续努力。

既然AI在逼近世界的真相,有可能AI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科技革命。爱因斯坦是从来不做实验,他推导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从16岁开始通过思想实验,开始在虚拟世界里面推导结论。逼近世界的真相有可能不是从人间烟火,而是可能从纯粹理性的逻辑推导。

所以我们在思考,AI革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科技革命。为什么是最后一次?因为靠AI,我们越来越逼近世界真相了。去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已经开始跟AI相关了,生物医学奖也跟AI相关,也有可能诺贝尔奖越来越多跟AI相关,去年只是开始并不是绝版。

一个关键技术的十倍速变化,会导致了产业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套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十倍生产力的变化导致原来的庄家开始下牌桌了,以前牌桌的无名小卒现在成为行业内的顶尖人物,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智能驾驶就像智能汽车的基带。从今年开始智驾平权,从基础配置变成L2的辅助驾驶,一定会往前发展。2-3年以后可能会出现L3,L3整个算力大概要500—1000T,比如说现在Thor基本上基本在这个范围,地平线要推出的新一代产品就在这个范围。L4可能2030年一直到2035年,我们认为一直会到5000T的算力。为什么说5000T也不是完全拍脑袋,因为人类大脑就是5000T算力,智能驾驶想要达到这样的安全性,至少要达到这样的计算性能。所以,未来10年,其实自动驾驶的软件和硬件也是10倍速变化的技术要素,对于主机厂来讲,我的建议是,无论是自研还是与第三方合作,这都是招式。是重要的是求生,以高打低,以快打慢。

我再来分享跟自动驾驶相关的最近发生的事情。端到端、BEV、Transformer、VLA,这两年,这些技术名词比比皆是,可是这些先进技术的进步,有可能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红利,反而可能给你带来技术平权的陷阱。

没有任何差异化的商业是不值得做的,特别是在中国。如果你能做任何事情你如果能做,前面一百家公司,其他一百家公司也可以做,那肯定是非常惨烈、血淋淋的竞争,在中国,聪明人非常多。所以这一些先进的技术很有可能把你带入某一个技术平权陷阱,并不是给你带来任何差异化的优势。

什么是差异化的优势?光靠算法很难构建商业的护城河,我很有可能进入一个领域,团队陷入同质化竞争。我们真正的差异化,是那些没有办法写进教科书的炫酷技术,VLA、VLM、端到端、Transformer、BEV。所以真正的技术护城河是十年如一日的苦活,脏活,累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经验积累,以及为此打造的研发文化和流程。

最后我想再分享一个反共识,L3、L4、L5。我们怎么走向L3、L4、L5。因为我们现在还是辅助驾驶,工信部这一段时间我觉得特别好的正本清源,我认为这个对整个行业发展是大大良性的约束、规范,整个行业才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我们认为L3、L4、L5这些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它们的前提是足够好的L2全场景辅助驾驶。

我们来看一下部分车企对于L3的定义,天气晴朗,光线良好,有雾不行,暗光不行,车道线要清晰,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其实大家看一下,这个产品定义实际上是非常反人类的,这种ODD定义的边界对于用户来讲,模糊不清。大家知道红绿灯是非常天才级的设计,红色就是红色,绿色就是绿色。但什么叫天气晴朗?什么叫光线良好?早上上班有的时候起点雾,你觉得看不清,我觉得看得挺清。什么叫车道线清晰,这种不清晰模糊的ODD,用户突然一下子冷不丁要接管,他要怎么接管?所以这种情况所谓的L3,实际上只是自嗨而已,用户没有办法真正去使用。所以我们认为,对于L3的思考就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它就是一个清晰有限ODD边界L4的能力,加上L2全场景的辅助驾驶。

我们一定要定义非常清晰的ODD边界,在边界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除了边界以外我们去看L2的辅助驾驶。怎么实现呢?第一步,必须要有海量的L2全场景辅助驾驶系统的部署。我们要有百万辆车,千万辆车在各种路况,各种天气下来它是L2级的辅助驾驶。在这个前提之上,我们去采集海量的数据,这个数据不是为了训练,实际上是验证。因为毕竟是关系到人的生命,我不能拍脑袋说你足够安全,如果我有足够的数据跟车辆去验证,我才能够通向第三步,基于大量L2级辅助驾驶的车统计数据表明在清晰的ODD,比如说北京四环有足够的代表性,它有足够超越人的安全性,达到了L4级的等级。然后我再加上必要的整个的冗余,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的可行的L3路径。所以可以看到L3、L4、L5,其实L3、L4、L5我认为它的前提是足够好的全场景L2辅助驾驶。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为了一个目标和使命——智能驾驶用户价值的兑现。我们还是得回归冷静,虽然外界很喧嚣,但地平线还是更愿意做狂飙中的冷静者,悲观中的笃定者。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