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试爆”振奋人心,不到24小时却传来是乌龙?真相到底是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3 17:53 2

摘要:2025年4月,香港《南华早报》扔出一篇重磅报道:中国成功试爆了一枚“非核氢弹”。消息一出,网上炸开了锅,大家伙儿都觉得这事儿特提气,毕竟“氢弹”这词儿听着就够震撼。可还没等兴奋劲儿过去,24小时不到,风向就变了。有人说是乌龙,有人说是炒作,弄得大家伙儿一头雾

2025年4月,香港《南华早报》扔出一篇重磅报道:中国成功试爆了一枚“非核氢弹”。消息一出,网上炸开了锅,大家伙儿都觉得这事儿特提气,毕竟“氢弹”这词儿听着就够震撼。可还没等兴奋劲儿过去,24小时不到,风向就变了。有人说是乌龙,有人说是炒作,弄得大家伙儿一头雾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陈萍教授:氢能领域的硬核玩家

要搞清楚这事儿,还得从一个人说起——陈萍教授。她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DICP)的牛人,专攻氢能和材料科学。1994年,她在厦门大学读物理化学博士,研究催化剂和材料怎么玩儿出花样。1997年博士毕业后,她跑去新加坡国立大学混了11年,从博士后干到副教授,眼界和技术都攒了不少。2008年,她回国加入DICP,带着一帮人搞氢能研究,成了这领域的领头羊。

陈萍研究的重点是固态储氢材料,就是怎么把氢气安全、高效地存起来。她早年在2002年就搞出个酰胺-氢化物复合材料,论文上了《自然》杂志,给全球氢能圈开了个新脑洞。后来2008年,她又在碱金属氨基硼烷体系上整出新突破,成果登上《自然材料》,国际上都得给她点个赞。

最近几年,她把目光锁在镁基储氢材料上。为啥选镁?因为镁基氢化物含氢量高,达到7.66%,理论上特别适合存氢。可问题来了,这玩意儿生产成本高,工艺也麻烦,实用化一直卡壳。陈萍不服气,带着团队里的曹虎军教授,弄出个“一锅法”技术,把复杂的步骤简化,成本也降下来了。这技术就像做饭,把所有材料扔一个锅里煮,效率高还省事儿。

2025年1月,陈萍团队在陕西榆林搞了个镁基氢化物试点项目,年产能150吨。这工厂用上了“一锅法”,生产的高纯度镁基氢化物质量杠杠的,为后来的试验打下了基础。陈萍亲自跑去检查设备,确保首批货没毛病。这项目一启动,大家就知道,这技术离实战不远了。

她干活儿可不是顺风顺水。镁基氢化物得用高温高压搞定,实验里设备老出岔子,失败了好几回。她带着团队一遍遍调参数,换催化剂,最后才啃下这块硬骨头。听说她经常自己上手操作仪器,记数据,特别较真儿。团队里的人都被她这股劲儿带动着,士气老高。

陈萍还不光是自己牛,她还带出一堆学生,好多都在氢能圈混出名堂。她办公室里全是论文和实验记录,墙上挂着氢分子结构图,看着就知道她有多拼。她不只闷头搞研究,还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5研究所合作,把镁基储氢技术往军事领域推。这合作直接促成了2025年4月的那个爆炸试验,后面的事儿咱们慢慢聊。

“非核氢弹”:从沸腾到翻车

2025年4月19日,《南华早报》发文说,中国在CSSC第705研究所试爆了一枚“非核氢弹”。报道里说,这装置用的是镁基氢化物,重2公斤。试验时先用常规炸药引爆,镁基氢化物瞬间分解,释放出一堆氢气。氢气遇高温点着,炸出一团火球,温度超1000摄氏度,能烧2秒多。相比之下,同样2公斤的TNT,火球才持续0.12秒,热效果差远了。数据还显示,这装置在2米处的峰值超压有428.43千帕,大概是TNT的40%,但热破坏力更持久。

这技术靠的就是陈萍团队的镁基氢化物。陕西榆林那工厂提供了材料,性能稳得一批。试验成功后,媒体都炸了,说这是中国在固态储氢军事应用上的大突破。网上也一片欢腾,大家觉得这玩意儿听着就牛,国产科技又往前迈了一步。

可这高兴劲儿没维持多久,第二天(4月20日),质疑声就起来了。网上有人发帖说:“这哪儿是氢弹啊,就是个氢气爆炸,跟核聚变八竿子打不着!”还有专家在X上吐槽,说真正的氢弹靠核聚变,能炸平城市,这镁基装置顶多算个化学爆炸,威力差太远。

《南华早报》这标题确实有点坑人。虽然文章里说了“非核”,但“氢弹”这词儿太容易让人误会。很多人一看标题就联想到核武器,觉得这报道故意搞噱头。CSSC第705研究所赶紧出来澄清,说这玩意儿叫“氢基爆炸装置”,就是想试试镁基储氢的新用法,压根儿不是核弹。

这事儿虽说被喷了,但技术本身没啥毛病。镁基装置的火球能烧2秒多,对付无人机群特别管用,高温能把电子元件烧坏;在隧道里炸,热浪还能造成更大破坏。关键是成本还不高,比一些传统武器性价比强。研究所后来也说了,这技术还在摸索阶段,离上战场还得再等等。

网友们看法两极分化。有的人觉得这技术牛,代表中国科研硬实力;有的人则骂媒体瞎报,搞得大家白激动一场。网上还流传出试验的视频,火球看着挺震撼,讨论热度一直没降。

陈萍团队没直接参与试验,但他们的材料是核心。她后来开会时说,这技术潜力大,但还得再优化,别让外界瞎猜。她态度挺实在,科研得靠数据说话,不能被舆论带偏。

后续:技术往前走,争议往后退

试验风波后,705研究所发了技术报告,把装置原理和数据讲得明明白白,算是给质疑泼了盆冷水。报告里说,这玩意儿的热效应适合对付无人机、装甲车之类的高价值目标,但要真用上战场,还得再磨几年。

陈萍团队这边也没闲着。2025年下半年,榆林工厂升级工艺,年产能要冲到300吨。她跑去工厂盯着反应釜,跟工程师聊怎么省电省钱。她还带队搞新催化剂,想让氢气放得更快更稳。

这技术不光军用有戏,民用也开始冒头。比如燃料电池,用镁基氢化物能给偏远地方供电。DICP跟几家公司合作,试着把这材料塞进长续航无人机和潜艇里。2025年10月,他们搞出一台燃料电池原型机,跑得挺顺,说明民用化有谱了。

军用方面,705研究所还想把装置做大,威力再提一提。陈萍团队配合着优化材料,确保高温高压下不掉链子。她在实验室里测了一堆配方,就为了让这东西更靠谱。

陈萍这几年干得太出彩,2025年还拿了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时她穿得特朴素,就说了一句:“技术得慢慢来,咱的目标是干点实事儿。”她这低调劲儿,圈里人都服。

不过这技术也不是没短板。生产成本比传统材料高,镁基氢化物还容易自燃,得小心存着用。陈萍团队正研究新封装办法,想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这事儿还提醒大家,科学传播不能瞎搞。媒体一夸张,公众就容易误会。陈萍后来接受采访时说,科研得把真相讲清楚,别让人云里雾里。

到2025年4月22日,镁基储氢技术还在快车道上跑。陈萍带着团队接着钻研,氢能这块儿越来越有看头。这场“非核氢弹”风波算是真相大白,但也让大家开始思考,未来科技还能整出啥新花样。

这“非核氢弹”风波,热闹是热闹,但也挺有意思。陈萍团队的技术不是核弹,却实打实给军事和民用开了新门路。这玩意儿未来能走多远,还得看咋优化、咋落地。你觉得镁基储氢这技术靠谱不?有啥想法,底下评论区聊聊呗!

来源:孔甲丙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