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人分别为复旦大学材料系高分子专业1985级校友李平、历史学系1986级校友廖梅,他们将一次性出资,用以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助力学校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
刚刚,复旦官宣:获得一笔10亿元捐赠。
还是来自一对校友伉俪。
二人分别为复旦大学材料系高分子专业1985级校友李平、历史学系1986级校友廖梅,他们将一次性出资,用以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助力学校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
官方资料显示,学敏高等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博士毕业5年以内、国际最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原创突破性、技术革命性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工作,意味着复旦将在高起点打造全球顶尖科研机构。
而出资人,亦来头不小。
廖梅是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教授指导的第一位国内博士生,而李平不仅是复旦大学学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更是被称为“电池茅”的万亿锂电巨头宁德时代的联合创始人,现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据《2024年胡润百富榜》,李平以385亿元的财富值位居榜单第114名,在2024福建十大富豪榜排名第五。
更值得注意的是,李平此次捐资或创下迄今为止中国高校接受的第六大捐赠记录。
仅次于2020年万科向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一次性捐赠2亿股万科股票(价值53亿元);2018年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向清华大学捐赠22亿元;著名投资人、企业家段永平累计向浙大捐达16亿元;2021年宁德时代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向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无偿捐赠其持有的宁德时代200万股股票(近14亿元);2023年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向武汉大学捐赠13亿元。
显然,他们在不断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以财力支持科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去向社会反哺。
刚拿到11.62亿元分红,便豪捐母校李平于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复旦大学材料系高分子专业。
据复旦大学公众号,彼时,在学生会中,李平负责学校社团的管理,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做了大量工作。廖梅主要负责宣传工作,组织过校园广播大奖赛。
同为当年学生会成员的杨增国,用“一动一静”形容这对复旦伉俪:李平是个性格开朗、热心肠的人,处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而廖梅则截然不同,安静恬淡,讲话细声细语。
也正是缘起复旦,二人在这里相遇、相识、相知,在学生会的工作中并肩合作,最终携手成为人生伴侣。
本科毕业后,李平便投身商界。
2011年,在曾毓群、黄世霖敏锐察觉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动力电池的巨大商机之际,李平更是与二人携手创业,在曾毓群老家宁德成立纯中资公司CATL,即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电动汽车、储能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
仅仅一年,宁德时代就实现了汽车电池的量产,并先后拿下了宝马、特斯拉等车企的订单。
创办仅7年时间,宁德时代就在2018年成功登陆创业板,并在发行首日开盘即涨停,总市值接近800亿元。
上市至今,宁德时代股价曾在2021年最高触顶371.91元/股,市值达1.64万亿,根据宁德时代布局“A+H”,今年2月赴港IPO的招股书显示,李平IPO前持股4.58%,意味着其身家曾最高达751.12亿元。
今年3月14日晚,宁德时代发布2024年年报同时,在其2024年的利润分配方案中,还大手笔分红253.72亿元,根据李平持股计算,可分得11.62亿元。
如今来看,李平似乎刚好把这笔分红用到了捐资母校上。
根据复旦大学公众号内容显示,面对历史机遇,复旦大学以改革科研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孕育推动重大原始创新的宏伟蓝图,与之不谋而合的是,李平、廖梅夫妇也一直在寻求合适机会助力母校发展。
彼时,廖梅阐述希望在学校寻找一个项目,把它当作二人的社会责任。
“这个项目应该比较困难——在学术上有挑战性,需要花费很久时间,需要很多财力支持,但是会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故而,去年11月,二人回到母校,第一次从学校科研负责人那里听说了学校高起点建设研究院的构想,在与裘新书记、金力校长等校领导多次深入交流讨论后,二人便觉得研究院的设想完全与他们的一拍即合。
于是,这对校友夫妇决定捐资10亿元,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助力学校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
对于“学敏”这一名称,二人在阐释其寓意时更是指出:“学者,治学之道;敏者,兼具勤勉与敏锐”。
他们期待研究院以全球最顶尖的科研机构为目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同时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科学创新发展之路。
据悉,学敏高等研究院已启动人才招募工作,瞄准90后、95后甚至更年轻的顶尖科研人才,计划在十年内引进近百名全球顶尖的青年学者,尤其是博士毕业后5年左右的青年科学家,不限学科和国籍。
而对入选的青年人才,研究院将按需提供各类资源与支持,给予长周期的稳定支持,期限最长为20年,确保科研人员专注于高风险、高价值的研究项目,无需为短期问题担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李平廖梅夫妇一直在关注前沿技术,并进行投资。
2023年起,柏睿资本先后注资光通信电芯片企业玏芯科技、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千寻智能、维他动力等,并与银河通用等企业接触,而柏睿资本正是李平创办。
据天眼查显示,李平于2014年注册成立了上海适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公司法人,持股90%,其妻子廖梅为监事,持股10%,而上海适达旗下有9家成员企业,包括海南柏睿投资有限公司。
富豪们,正排队“反哺”母校而在这对复旦伉俪的10亿捐助动作背后,会发现,富豪“反哺”母校已拉出了一长串的名单。
于宁德时代,在李平10亿回馈复旦之前,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就曾在公司市值巅峰时期,向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无偿捐赠了14亿元。
2021年12月3日晚间,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接到控股股东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瑞庭投资有限公司通知,为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宁波瑞庭计划向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无偿捐赠其持有的公司200万股股票,占宁德时代总股本0.09%。
而宁波瑞庭的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正是宁德时代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按照宁德时代当时市值高达1.6万亿计算,意味这一笔捐款金额高达14亿。
据悉,曾毓群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989届本科校友。
不过,提及回馈母校,被誉为“中国巴菲特”的小霸王品牌缔造者,步步高创始人,vivo和OPPO联合创始人段永平更是属于捐了又捐的典范,累计对浙大捐达16亿。
早在2006年,段永平与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就联袂向浙大捐赠4000万美元,创下当时中国高校最大单笔捐赠纪录,并同期向其母院信电学院捐赠设立“人才引进基金”。
2022年,段永平又向浙大完成两笔捐赠,捐赠额达到了2.7亿元,次年12月,段永平又对着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超10亿元,主要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生文体活动等,鼎力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
而就在段永平向浙大捐出10亿+的同期,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杨元庆以个人名义,也向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捐赠2亿元,用于支持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楼建设,助力母校基础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
一举成为中国科大自1958年建校以来金额最大的一笔校友个人捐赠。
那一年11月,武汉大学1987级计算机系校友,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也向母校捐赠13亿元,并主要聚焦三个方向:支持数理化文史哲六大学科基础研究、支持计算机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大学生培养。
雷军此次出手,刷新武汉大学建校以来单笔最大捐赠额。
再把时间线往前追溯,会发现大佬们早就创而优则捐。
2015年马云向杭州师范学院捐款1亿元;2016年,雷军向武汉大学业捐款1亿元;2017年,刘强东携同京东集团宣布向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赠3亿元,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京东基金,创下了人民大学建校以来的最高捐赠纪录。
2018年4月,李彦宏返回母校北京大学,宣布捐款6.6亿元(含部分等值资产)成立“北大百度基金”,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科研和探索。
同年9月,腾讯四位创始人马化腾、张志东、陈一丹、许晨晔以腾讯创始人校友团队的名义,联合向母校深圳大学捐赠3.5亿元,共同发起设立深圳大学人才基金,所捐款项将作为深圳大学人才基金的首笔启动资金。
美团王兴及其家人也在2021年曾向其就读的福建省龙岩一中捐赠5000万元,设立龙岩一中王兴教育基金。
而在一笔笔捐赠母校的同时,商业大佬“办学”也早就拉开了序幕。
2015年,马云高调宣布成立湖畔大学,率先以“精英教育”开场;2021年,一直怀有教育情怀的“玻璃大王”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公开宣布将投入100亿元,怀揣着“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的希望,建设理工科大学福耀科技大学。
随后2023年全球第三大传感器企业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也加入企业家办学之列,投资460亿元,在家乡宁波创办一所名为东方理工大学的新高校;再到今年1月,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现身养生堂年会,也放出将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讯息。
截至目前,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与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均已进入下一阶段,前者已在去年11月18日,被浙江教育厅网站发布公示设立;后者已获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两所高校都将于2025年开始招生。
一笔笔“反哺”背后,我们看到了少年强,则中华强,大佬们跟正高校们联手,以前者赋予财力支持,后者通过科研组织范式创新,协力创造辉煌的科学成就。
正如李平、廖梅夫妇所言,“我们觉得中国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可以在自然科学、基础科学领域,为全人类、全世界做一些贡献。”
面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他们的支持,都将助力更多中国身影站到发展的最前沿。
来源:猎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