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不含四轴)市场销量3.40万台,同比增长29.28%。从市场规模来看,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不含四轴)市场规模24.50亿元,同比下滑3.62%,主要原因是国产厂商之间的价格战渐成常态,部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不含四轴)市场销量3.40万台,同比增长29.28%。从市场规模来看,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不含四轴)市场规模24.50亿元,同比下滑3.62%,主要原因是国产厂商之间的价格战渐成常态,部分大客户对于机器人导入的低价格导向愈发明显,部分厂商不得不牺牲价格获取订单。
GGII预计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不含四轴)市场销量有望突破4.3万台,延续高增长态势,到2028年销量(不含四轴)有望突破11万台。
2016-2028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销量预测(单位:万台,%)
注:*上述数据不包含四轴协作机器人
从应用场景看,GGII数据显示,2024年,协作机器人在搬运/上下料、装配以及拆码垛等场景的应用占比超过50%。中大负载协作机器人占比提升明显,主要用于搬运/上下料、拆码垛等应用场景,此外,协作机器人焊接应用亦开始起量,入局者持续增加。
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应用场景分布(以销量计,单位:%)
2021-2022年期间,中国协作机器人企业在焊接场景的布局呈现星火之势,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协作机器人品牌陆续推出了焊接工艺包,并开始在焊接领域崭露头角。与传统的六轴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具有灵活性高、易用性强、总成本低以及快速部署的优势,且在焊接场景中的应用正在逐年增长,目前主要用于轻型和中型焊接任务,特别是那些对精度要求较高但负载相对较小的应用场景。
2023年以来,协作焊接机器人的练兵阵地开始转向船舶、钢结构等领域。
船舶场景相对复杂,因其工件类型多样,作业空间相对有限,导致自动化程度偏低。订单的饱和度决定了生产任务的饱和度和紧凑度,但是专业焊工紧缺,加上劳动强度大,以及作业环境的高温、烟尘、有毒气体、电弧光辐射等恶劣因子的催化,很大程度上对焊接机器人形成了积极利好。
协作焊接机器人因其轻量化设计和模块化结构,能够快速部署到船体狭窄、复杂的焊接位置(如垂直、水平或圆弧焊缝)。相较于传统工业机器人需固定工位且占地面积大的局限,协作机器人可灵活切换工位,适应船舶分段舱室、异形结构等多样化场景。
钢结构行业具有多重特性,包括市场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占据主要份额;以非标设计和小批量生产为主;国内标准化程度低,加工成本大;项目工期短,构件尺寸大,非标品多,前端加工精度差,工作环境差,人员难管理等。
因此,钢结构行业对焊接机器人的灵活性、厚板焊接能力、智能识别焊缝的能力要求较高,实现全自动化生产难度较高;既有的示教机器人无法满足行业需求。
目前,在钢结构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钢结构行业的焊接趋势正往灵巧焊、免示教、智能化等方向发展。这也为协作机器人的应用拓宽了空间,其轻便、安全、易用等特性,可充当起“通用工具”,如1名普通工人可同时管理3台机器人,替代3名熟练焊工的工作量,大幅减轻焊工工作强度,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协作焊接机器人市场销量3056台,同比增长119.38%。GGII预计2025年中国协作焊接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4650台,到2028年有望突破12000台。
2020-2028年中国协作焊接机器人市场销量及预测(单位:台,%)
随着技术的进步,协作机器人的负载能力、焊接精度和智能化水平均在不断提高,未来在焊接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包括处理更重的负载和更复杂的焊接工艺。同时,协作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其他先进技术的集成将推动焊接自动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协作机器人作为一个友好的工具载体,搭配上焊机和其他配置,可实现通过拖拽示教,灵活部署到工件上,快速实现焊接。
近年来,协作焊接机器人的入局者亦快速增加,主要分为内外资两大派系,外资品牌代表有UR、发那科、ABB、斗山、KUKA等;国产品牌代表有法奥机器人、华沿机器人、遨博智能、艾利特机器人、中科新松、节卡机器人、越疆机器人、珞石机器人、长广溪智造等。
入局协作焊接机器人的代表厂商
GGII通过对各家协作焊接机器人品牌的调研,结合对周边配套设备及上下游供应链的数据验证,发布《2024年度中国市场协作焊接机器人品牌出货量排行TOP8》。
2024年度中国市场协作焊接机器人品牌出货量排行TOP8
声明:
1、以上数据基于GGII的调研所得,统计口径基于各厂商2024年协作焊接机器人出货量数据。部分企业不愿意提供相关信息或不愿意参与排行,GGII未列入排行榜中。
2、涉及代工、贴牌的厂商只计算品牌厂商的数据,涉及到数据层面的情况已经考虑在其中,如有疑问可联系我们。
协作机器人焊接市场正逐渐迎来结构性分化:一方面是创新技术迭代驱动高端应用渗透,另一方面是依托性价比优势抢占中低端应用场景。这一分野背后折射出两大核心逻辑:
1)技术长板定义市场边界。小部分厂商凭借精密力控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卡位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焊接需求;而大部分厂商则以快速场景适配能力(如模块化焊枪、磁吸附设计)切入钢结构、船舶、二/三轮车架等劳动密集型领域,形成错位竞争。
2)市场竞争由“单点突破”转向“生态竞合”。协作焊接机器人厂商的战略重心需要从单纯提升负载/精度指标,过渡到焊接工艺包开发、上下游数据互通以及远程运维服务体系的构建。这意味着未来竞争不仅是机器人本体的较量,更是对焊接场景Know-how沉淀能力的卡位。
写在最后
协作焊接机器人应用正呈现“工具化”与“场景下沉”的趋势,国产协作焊接机器人厂商凭借快速迭代的能力已在部分下游场景获得正反馈,但在核心工艺、机器人控制方面仍待持续突破。未来竞争将从单一设备销售转向“硬件+工艺+服务”生态构建,具备垂直场景深耕能力的企业将占据更大优势。对协作焊接机器人厂商而言,短期主要是场景红利驱动,长期则须跨过“硬件+工艺+服务”三重门槛。
来源:高工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