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浙南的翠绿山谷间,位于泰顺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的溪流之上的“三条桥”,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静静地铺展在蜿蜒的溪流之上。晨曦初破,薄雾轻绕,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古朴的桥身上,为这座历经风雨沧桑的古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中新网温州12月6日电(林波)在浙南的翠绿山谷间,位于泰顺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的溪流之上的“三条桥”,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静静地铺展在蜿蜒的溪流之上。晨曦初破,薄雾轻绕,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古朴的桥身上,为这座历经风雨沧桑的古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北京时间12月5日晚,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转名录工作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种认可,更是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一种激励,从而推动这些项目的长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泰顺乌岩岭桥。 庄通 摄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是这项技艺的集大成者。这回,这座小城再次吸引了外界的关注。
泰顺境内保存着丰富的古廊桥资源,总数超过30座,新建木拱廊桥45座,其中15座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泰顺,木拱桥是当地居民情感交流、民俗活动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
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对这一挑战,温州市积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譬如立法保护、传承人培育、宣传传播等。
据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人介绍,《泰顺县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专项法规的相继实施,实现了对廊桥及技艺的双重保护,“这些法规不仅为廊桥提供了‘有形保护’,还引导鼓励传承人积极参与木拱桥营造实践活动,实现了技艺的‘无形保护’”。
在传承人培育方面,泰顺通过新建廊桥及廊桥修复带徒授艺的方式,成功培育了13名技艺传承人,并形成了5个传承团队。其中,董直机、曾家快、郑昌贵等传承人在技艺传承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此外,泰顺县还将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列入高层次人才名录,享受高层次人才津贴,进一步提升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与此同时,温州积极举办廊桥文化旅游节、中国廊桥文化交流研讨会等活动,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同时,拍摄了多部纪录片和宣传片,如《廊桥筑梦》《泰顺廊桥宣传片》等,动员全民参与廊桥保护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温州还开展了“廊桥出海”行动,推动廊桥文化走向世界。
一直以来,温州始终对于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常抓不懈,特别是在2016年泰顺三座廊桥被冲毁及成功修复的过程中,曾家快、郑昌贵、赖永斌等传承人作为主要技术力投入修复工作。文物修复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修复模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
2019年4月,泰顺廊桥——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灾后修复工程入选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的特别推荐项目。
目前,温州共有5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其中永嘉昆曲、乐清细纹刻纸、泰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太公祭等4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瑞安木活字印刷术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温州还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79项。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人表示,今后,温州市将继续推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依托现有保护机制,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传承路径,同时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让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为全球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完)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