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肺愈无界|ELCC-NSCLC前沿热点解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3 22:03 2

摘要:随着肺癌诊疗领域的快速发展,创新疗法与前沿研究不断涌现,为临床实践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深入传递ELCC欧洲肺癌大会的最新科学进展,促进学术交流与临床经验共享,“肺愈无界”系列学术栏目正式启动。

随着肺癌诊疗领域的快速发展,创新疗法与前沿研究不断涌现,为临床实践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深入传递ELCC欧洲肺癌大会的最新科学进展,促进学术交流与临床经验共享,“肺愈无界”系列学术栏目正式启动。

首期学术栏目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牵头组织,特邀宁波市第二医院饶创宙教授对2025年ELCC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前沿热点进行分享。分享环节后,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闵行梅陇院区)胡洁教授、上海长征医院唐昊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方勇教授宁波市第二医院饶创宙教授共同围绕NSCLC最新研究进展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洞见的学术探讨。

01. 苏春霞教授开场致辞

在肺癌诊疗探索的漫长道路上,每一次学术盛会都是至关重要的里程碑,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而欧洲肺癌大会,无疑是其中最为闪耀的灯塔之一。刚刚于3月底落幕的2025 ELCC大会,吸引了全球目光。在此次大会上,中国研究成果强势崛起,超100项成果在报告和壁报环节精彩亮相。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我国在肺癌研究领域的深厚实力,更为全球肺癌诊疗注入了澎湃的中国力量。我们有幸邀请到4位来自全国的肺癌领域权威专家,一同深入了解2025 ELCC大会中的前沿热点与关键进展,共同探讨肺癌诊疗的未来方向。希望通过本次交流,能为大家带来新的启发与思考,助力推动肺癌诊疗事业迈向新高度。

02. ELCC 欧洲肺癌大会前沿热点解读

在第二环节中,饶创宙教授针对本次ELCC大会的前沿热点进行分享与解读,以下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与最新前沿进展的精华内容:

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本届ELCC大会在靶向治疗方向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LAURA研究为III期不可切除EGFR突变NSCLC患者带来新希望,奥希替尼组中位OS达58.8个月,较安慰剂组(54.0个月)有延长趋势,虽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但临床意义重大。针对EGFR -TKI耐药难题,ORCHARD研究探索奥希替尼联合Dato-DXd的潜力,4mg组与6mg组ORR相近(43% vs 36%),安全性可控;SAVANNAH研究聚焦MET异常,奥希替尼联合赛沃替尼用于耐药后MET过表达/扩增患者,ORR达56%,疗效持久。罕见靶点领域同样成果显著:KROCUS研究中,氟泽雷塞联合西妥昔单抗一线治疗KRAS G12C突变患者,ORR高达80%;KRYSTAL-7研究显示,阿达格拉西布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在PD-L1高表达人群中ORR达59.3%,为该难治亚群提供无化疗方案。

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本次ELCC大会中,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II期不可切除和围手术期患者。KEYNOTE-799研究证实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的长期疗效(ORR:A队列71.4%,B队列75.5%)。Ra-pacific和PACIFIC-R研究显示,度伐利尤单抗在CRT后巩固治疗中可显著改善生存(5年OS率49.2%)。

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方面,在今年的ELCC大会,公布了一项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用于可切除III期NSCLC围术期治疗II期临床研究(NeOTAP01)4年长期生存随访数据更新,结果显示:PP人群中位随访时间51.6月,4年EFS率和OS率分别为66.7%和83.3%。中位EFS和中位OS均尚未达到。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进行围手术期治疗可带来长期生存获益。而在NEOTORCH研究中,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用于III期可切NSCLC围术期治疗展现了同样卓越的疗效,显著提升EFS(HR=0.40)、MPR率(48.5% vs 8.4%)和pCR率(24.8% vs 1.0%)。特瑞普利单抗围术期适应症也在今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将惠及更多患者。

在免疫辅助治疗研究方面,BR.31研究显示度伐利尤单抗单纯辅助治疗未降低复发频率,为单纯免疫辅助治疗蒙上一层疑云。

新药物与新技术进展

本次ELCC大会新药物与新技术方向的研究主要包括靶向端粒的药物THIO、癌症疫苗及人工智能(AI)预测模型等。托苏米单抗联合化疗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中未显著优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ORR 41.1% vs 46.2%)。癌症疫苗在晚期NSCLC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鳞癌患者获益更显著(OS HR=0.85)。APOLLO11研究利用AI模型预测NSCLC患者免疫治疗的长期生存,最佳模型交叉验证集c指数达0.7,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工具。

03. 精彩讨论

在学术分享环节后,苏春霞教授、胡洁教授、唐昊教授、方勇教授、饶创宙教授将围绕4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热点问题1

苏春霞 教授

LAURA研究在主要终点PFS拥有非常亮眼的数据,几乎可以将奥希替尼视为III期不可切患者的SOC,但此次ELCC更新的OS数据却似乎又引发了些许疑惑,对于III期不可切患者来说,奥希替尼是否已经可以成为成熟的标准治疗方案?又或者存在哪些可能的治疗方案选择?

唐昊 教授

III期不可切除NSCLC占初诊患者的20-30%,传统标准方案虽提升5年生存率至18.3%,但未区分驱动基因状态。对于EGFR突变患者,LAURA研究显示奥希替尼组中位OS达58.8个月,但因78%的交叉治疗率和仅31%的OS成熟度,仍需等待最终数据确认其标准治疗地位。

胡洁 教授

LAURA研究证实奥希替尼显著延长PFS,虽OS数据尚未成熟(受安慰剂组后续治疗影响),但已确立其在III期不可切除EGFR突变NSCLC中的重要地位。当前重点已转向精准分层:识别适合强化或减量治疗的患者群体,以优化全程管理。

热点问题2

苏春霞 教授

KRAS一度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靶点,但是近年来针对KRAS G12C的精准靶向治疗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那么对于这些类似KRAS的的罕见靶点,接下来又将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进展?将如何突破当下“有靶缺药”的治疗困境?

方勇 教授

KRAS靶点从“不可成药”到KRAS G12C抑制剂获批实现重大突破,但仍面临共突变耐药和脑转移控制两大挑战。当前通过多靶点联合(如靶向+化疗/抗血管)及新亚型药物研发推进治疗优化,结合AI技术加速精准诊疗探索,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治疗方案。

在KRAS G12C靶向治疗领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与免疫治疗联合具有独特优势,这与EGFR靶点形成鲜明对比。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患者通过这种联合方案获得了显著疗效。但值得注意的是,约70%的患者会出现免疫性肝炎等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单药治疗。这提示我们在探索KRAS G12C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时,必须谨慎权衡疗效与安全性,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机制,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饶创宙 教授

目前KRAS G12C靶向药物如阿达格拉西布和氟泽雷塞已取得临床突破,但疗效仍有提升空间。今年ELCC上展示的氟泽雷塞联合西妥昔单抗方案将PFS延长至超过1年,较既往方案有明显改善。基于EGFR治疗模式的成功经验,我们正在探索将KRAS靶向治疗从后线前移至局部晚期患者的巩固治疗阶段,即同步放化疗后采用靶向药物维持治疗的新策略。这种治疗前移的思路可能为KRAS G12C突变患者带来新的突破。

热点问题3

苏春霞 教授

本次ELCC大会上,BR.31与AEGEAN研究中度伐利尤单抗在围术期“夹心饼”模式治疗的良好结果以及术后辅助治疗中的折戟形成了鲜明对比,为单纯辅助方案蒙上疑云,在实际的临床决策中新辅助、辅助、新辅助+辅助,三种模式该如何抉择?又存在着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饶创宙 教授

II-III期可手术NSCLC免疫治疗有单纯辅助、单纯新辅助及新辅助联合辅助三种模式。单纯辅助研究结果矛盾,BR.31研究显示未改善DFS;单纯新辅助虽提升病理缓解率,但是新辅助联合辅助可进一步降复发风险。此模式证据充分,新辅助激活免疫,辅助清除微转移灶。国产特瑞普利单抗的NEOTORCH研究证实其优越性,且已纳入医保,具重要临床价值。

唐昊 教授

“新辅助+辅助”夹心饼模式已显现稳定临床获益,但精准筛选患者是关键。如Ib期患者是否适用需MDT多学科讨论,因各临床研究入组标准不一,部分纳入部分排除。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患者个体特征,通过MDT团队综合评估肿瘤分期、生物学特性等因素,量身定制治疗策略,最终回归“个体化精准治疗”核心理念。

热点问题4

苏春霞 教授

关于药物研究进展,除了本次ELCC大会更新的部分,还有哪些治疗药物或方案值得关注?AI成为当下热点,关于AI对新药物的开发或者临床实践的变革,有什么看法?

胡洁 教授

在EGFR-TKI耐药后的治疗策略上,目前展现出三大方向:首先是靶向联合ADC药物,如TROP2 ADC联合三代TKI的初步研究显示ORR达40%,DCR达100%,且安全性良好;其次是针对明确耐药机制,如MET扩增的双靶联合,ORR可超50%;再者是探索性采用双靶点方案,为化疗不耐受患者提供新选择。AI在肺癌领域应用渐广,覆盖早筛、疗效预测、辅助诊疗与新药研发。我院已部署相关AI系统实现电子病历智能书写,但关键是要将AI作为提升诊疗效率和研究水平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未来需要重点发展能预测耐药机制和不良反应的AI模型,真正实现从治疗到预防的转化。

方勇 教授

AI在医疗领域发展迅速,尤其在临床诊疗与科研转化潜力巨大。其价值依赖精准提问,无论是科研探索还是患者咨询,问题精度决定AI反馈质量。转化医学中,AI需整合基因检测、肿瘤微环境等大量临床数据,以实现耐药机制等预测。治疗层面,AI辅助机器人系统已可用于消融治疗的路径规划与疗效评估。未来,AI将贯穿肺癌诊疗全程,但医疗团队需掌握“提问艺术”,并具备解读AI结果的专业能力,才能充分释放其技术价值。

04. 苏春霞教授总结

本期栏目围绕肺癌诊疗的关键进展展开:从LAURA研究确立奥希替尼在III期不可切患者中的重要地位,到KRAS G12C靶向药物的突破性进展;从围术期免疫治疗模式(新辅助/辅助/联合)的循证选择,到EGFR通路耐药机制的破解策略;最后深入探讨了AI技术在临床决策和新药研发中的变革性作用。这些进展共同勾勒出肺癌精准诊疗的新图景——通过靶向治疗突破、治疗模式优化和智能技术赋能,我们正向着“肺愈无界”的愿景稳步迈进。期待这些创新成果能尽快转化为临床实践,造福更多肺癌患者。

审校:Babel

排版:Babel

执行:Babel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