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the Creative City: Toward an Inclusive, Participatory, and Place-based Cultural Policy in Wellington, New
创意城市的变化动态——新西兰惠灵顿的包容性、参与性和基于地方的文化政策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the Creative City: Toward an Inclusive, Participatory, and Place-based Cultural Policy in Wellington, New Zealand
源自: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024, 10.1080/07352166.2024.2345651
作者:Sepideh Afsari Bajestani, Polly Stupples, Victoria Chanse
推荐:邵亦文,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yiwenshao@szu.edu.cn
过去数十年间,全球众多城市采用了各异的方法,将创意产业的概念融入城市规划战略。这些以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为引领的创意城市政策,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和绅士化、城市空间的商品化、对本地社区的排斥,以及中心与郊区在文化资源获取上的紧张关系。鉴于此,论文主张采取更包容、更具参与性和基于地方的文化政策,改善创意城市的构建路径。
以正在塑造中的新西兰创意之都惠灵顿为例,论文阐释了该市如何积极推进转型。通过分析创意场所的空间模式、审读《惠灵顿2040:智慧资本》(Wellington Towards 2040: Smart Capital)等政策文件和访谈18位创意发展相关人士,研究发现了7项关键主题:可负担空间的可用性、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建成环境与创意动力的互动、本土文化的创意表达、包容性与多样性的考量、可靠的资金来源与规范的支持流程,以及作为创新者的草根社群。作者利用丰富的素材展示了这些方面的实证,并探讨了转型过程中的机遇、权衡与张力。以上发现也进一步印证了佐佐木(Sasaki)于2010年提出的社会与文化包容性创意城市的两大基本特征: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体系,以及创意从业者在创意生产中的稳定参与。
综上所述,本文以更加包容、福祉导向的创意城市目标,回应了文献中对创意城市政策重新概念化的呼吁,并通过惠灵顿的案例,为其他城市的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师和文化专业人士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土地致密化中的政策和产权问题
Land for Densification: How Land Policy and Property Matter
源自:The Town Planning Review, 2023, 94(5): 465-473
作者:Thomas Hartmann, Sebastian Dembski, Andreas Hengstermann, et al.
推荐:申明锐,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shenmingr@nju.edu.cn
住房危机是许多欧洲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人们的住房需求旺盛,住房短缺使得政府面临增加住房的压力。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不仅影响经济适用房和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机会,自住房和房屋租赁行业也存在短缺现象。住房危机下,主要城市和大都市区的土地价格上涨。与此同时,出于对环境和农业用地的保护,减少土地占用和土地消耗成为许多国家的政策目标。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因住房短缺而促进的城市增长与土地节约政策间存在矛盾。城市致密化则被视为一种可以解决矛盾的空间规划方案。然而,空间规划的两个特点使城市致密化变得困难:一是功能主义认为居住区域、工作区域、交通区域、休憩区域不应该混合在一起;二是由于住房和其他土地用途需求的增加,许多规划法律和政策工具都是以增长为导向。针对这一情况,政策制定者和立法者在法律上对规划体系进行改革,加强了现有规划手段的适用性,以期实现促进致密化的公共政策目标。但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改革缺乏制度反思,不符合空间规划的实际要求,对推动城市致密化收效甚微。研究表明,城市致密化需要实现土地混合使用,以及其对已开发土地有着特殊要求,因此能够处理复杂产权问题的土地政策成为推动土地致密化的关键。UPI
排版| 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