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让人觉得:“春雨贵如油”,这时,如果有一场好雨,知时而降,濛濛淅淅,沐于其中,经久不散的雾竭,这一刻消逝殆尽,无论是谁,都会心生喜悦 !
谷雨 领略雨中长安城气派
——谷雨与唐诗经典文化交融孙 毅
所谓谷雨,就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民谚有:“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尤其让人觉得:“春雨贵如油”,这时,如果有一场好雨,知时而降,濛濛淅淅,沐于其中,经久不散的雾竭,这一刻消逝殆尽,无论是谁,都会心生喜悦 !
唐朝杰出诗人王维,写的《奉和圣制从之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这一首描写谷雨的好诗,就会让我们,可以领略到盛唐时期,雨中长安城的气派 !
(一)
认识谷雨,既无春分的繁花,亦无清明的绿柳,唯有送走柳絮零落的暮春时节。但是,我记得丰子恺曾说过:“一年好景,莫过于此时!”
谷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2025年谷雨节气,始于4月20日。
谷雨,取意于“雨生百谷”,承载着古人对年景丰稔的希翼!
追溯“谷雨”渊源,在远古的农耕时代,人们观察天体运行,综合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将其划分为“斗转星移”、“圭表测影”、“太阳黄经”三大类。每年4月20日或往后一两天,太阳正好到达黄经30度时,被古人精准地确定为谷雨节气!
仓颉的家乡——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至今还保持着“谷雨祭仓颉”的优良民间传统。几千年来,这种“谷雨”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优秀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成为白水文化强县的精神支柱!
恰好在2025年4月20日,正逄“谷雨”节气。我在唐代诗人王维诗词创作地——享有“唐诗之都”美誉的古城西安兴庆宫公园,作为主讲佳宾,参加“谷雨与唐诗经典文化传播〞的笔会。
兴庆宫前身是唐玄宗与兄弟居住的“五王子宅”。因“式遵故事”,将帝王旧宅改建为离宫,与太极宫、大明宫,构成唐长安城“三大内”,成为帝王宫苑及政治中心,是隋唐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1958年,在兴庆宫文物遗址上,建起西安兴庆宫公园,成为市民游览活动的人民公园。
我久久地伫立于兴庆湖畔,聆听暮春“谷雨”与唐诗的美好融合。刹那间,唐诗中描写春天“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早已是万木竞秀,繁华缤纷。以一种挺拔的蓬勃之势,将要迎来初夏,悄悄地展延着绿色生命,生长在这个季节,独有的那种鹅黄嫩绿。
此刻,我感到心扉灵府里,渗透着一种唐诗与“谷雨”全新的感觉!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春种、夏收、秋播、冬藏,全部按照自然的节奏,用唐诗体味“谷雨”这个节气,带给盛唐雨中长安都城的气派!
每至暮春,在西安古城,到处繁枝茂叶,溜滑着临近暑热的雨水露珠。在炽热的阳光映照下,折射出一片片耀眼的晶莹,似一粒粒珍珠在熠熠闪光。谷雨微风,轻掠湖畔,露珠纷纷从树叶尖上,滚落下来,使人想起杏花雨露里的千滴万点晶亮的檐滴,同时又能感悟到新的生命诞生过程……!
在笔会上,大家也谈到现有的唐诗,并没有把“二十四”节气写全,也没有把传统节日都吟到。因为我们现在手上普遍拿到的最核心蓝夲,当数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这三百多首诗,是从五万多首唐诗中精选而来,代表着唐诗经典文化的风骨雅趣和风流!
(三)
酣畅的谷雨与唐诗,总在这样的日子里,追逐流云,涉越泥泞,承接夏阳,永无愧意与倦意地融合,尔后步入崇高。
王维的这首诗好在哪儿呢?——《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兴迴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王维号摩诘居士,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世称他为“王右丞”。
王维喜欢写诗,擅长画画,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有“诗佛〞之称!
王维这首诗的题目很长,有二十三个字。既然如此特别,就先讲诗的题目。
这首诗题目中的蓬萊宫,指的西安大明宫。唐开元二十三年,从大明宫经过兴庆宫,一直到城南的风景区曲江池,筑阁道相通。帝王后妃,可由阁道直达曲江。
王维的这首七律诗,就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也可以解释为唐玄宗,发起的一次热闹非凡的赛诗会。我们今天读起来,诗中描写雨中长安城的景象和气派,仍然感到令人神往!
这首诗的大意,渭水曲折地流过秦地,渭水边的黄山,盘绕着汉代宫殿。黄山指的是今天陕西兴平市的黄麓山。不仅显得开阔壮观,还带上“秦”、“汉”一层浓厚的历史色彩!
王维驰骋笔力,回笔巧妙地写出春望的人。因为皇帝出行的阁道,架设在空中,等于现在的天挢。阁道上的皇帝车驾,高出宫门的柳树之上,回望远方上苑里,一片繁花,如锦似霞,云雾低回缭绕,盘旋在长安城上,浓云密雾,衬托出一对高耸的凤阙,如同凌空飞起。在茫茫的春雨中,万家攒聚,无数株春树,雨水滋润,更显得生机勃发。春树、人家和宫阙,相互映衬,使雨中的长安城,阔大、壮观和昌盛!
古代按季节农事的时令,这次天子出游,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履行皇帝的职责,并非赏景游玩。这就是诗的开头,应制诗的要求,可以从中,窥见到八世纪中期唐帝国,畅盛兴旺,更是一幅带着立体感的春雨长安美景图!
纵然如此,感到“谷雨”与唐诗经典文化的融合,自已心里更加安然。因为,毕竞理解唐诗,又向大自然迈进了一步。
来源:成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