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苗族人被认为是远古蚩尤的后代。蚩尤被炎黄战败后,其代南迁,最后定居在我国华南、西南一带。其中武陵山地区成为苗族聚居地。这一地区的苗民,至今从服饰、语言、习俗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苗族特征。
《茶话酉阳》160 -164页
酉阳石姓何为苗族
——关于酉阳石姓民族成分的调查
石敦桥
地处重庆市渝东南的西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苗族石姓人口达十万之多,是全国石姓人口最多的一个县。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苗族人被认为是远古蚩尤的后代。蚩尤被炎黄战败后,其代南迁,最后定居在我国华南、西南一带。其中武陵山地区成为苗族聚居地。这一地区的苗民,至今从服饰、语言、习俗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苗族特征。
酉阳石姓何为苗族?近几年来,我深入武陵山地区的渝东南、湖南湘西、贵州铜仁等地的苗族聚居地实地考察,并查阅有关的县志、州志、族谱等历史资料,对酉阳石姓苗族这一民族成分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下面作者从"酉阳石姓祖先的迁徙""酉阳石氏苗族后裔的分布""酉阳石姓与赶苗拓业""酉阳石姓祖先的墓葬习俗""酉阳石氏文化的传播"五个方面,谈点酉阳石姓与苗族相关联的肤浅认识,不对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酉阳石姓祖先的迁徙途径与苗族聚居地
据《酉阳石氏宗谱》载,酉阳石姓自江西起祖。宋朝开国元勋石守信第十代孙名宦曹,于元末武宗时期(1308-1311年)自江西临江府清江县(现江西省樟树市)游学贵州铜仁。宦曹公生三子。长子谏绳,葬茶洞。次子(失名),分平头司(现贵州省松桃县平头镇)。三子(失名),分朗溪司(现贵州省印江县朗溪镇)。谏绳生筠英,筠英归葬晚森里(花垣县茶洞镇明清时属晚森里)。
宦曹公第七世孙石孟瑢墓葬筍子溪大杉树。祖妣冉氏生彪、镇、忠(止)、全(止)、崇、祥六子。长房才彪住秀邑贵蓬(今秀山县峨喀镇贵蓬村),二房才镇入酉,五房才崇入酉,六房才祥迁洪安(今秀山县洪安镇)。
才镇、才崇入酉居酉阳州王家塘高坎子(今县城月台上)。酉阳石氏先祖孟容公及才镇、才崇、汉成三代先祖墓葬奇子溪大杉树。凡酉阳县境内的石姓后裔习惯称"大杉起祖",凡酉阳县境外的石姓后裔都自称是阳大杉迁去的。"
以上谱载足以说明酉阳石姓祖先自铜仁入酉迁徙途中,途经武陵山地区的苗族核心区的贵州铜仁、松桃,湖南湘西的花垣、茶洞,秀邑贵蓬、洪安。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历经七代先祖,长达近200年时间,与当地苗民融为一体,成为石姓苗族。
(二)酉阳石氏先祖宦曹祖后裔的分布
酉阳石姓宦曹祖后裔的分布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入酉后居住在酉阳县境内的石姓,分布在县内的涂市、桃鱼、腴地、龙潭、渤海、麻旺、甘溪、酉酬、大溪、钟岭、钟多、小坝、龙池、黑水、大涵、苍岭、铜鼓、花田、宜居、红井、小河、李溪等乡镇。县境内的石姓均为苗族。
第二种情况是石姓先祖迁徙途中未入酉的石姓后裔。包括一世祖宦曹公二子(失名),谱载"分平头司",现分布在松桃县境内的宦曹祖后裔。宦曹祖三子(失名)谱载"分朗溪司",现居住在贵州省印江县朗溪镇一带的宦曹祖后裔。
谱载"孟容公长房才彪祖后裔长房住秀邑贵蓬,二房分茶洞"。现分布在秀山县峨峪镇贵蓬村和花垣县茶洞镇一带的才彪祖后裔。谱载"孟容公六房才祥祖分洪安",现分布在秀山县洪安镇岩庄坪一带才祥祖后裔。
第三种情况是因"赶苗拓业"从县境内迁徙到县境外武陵山地区各地的西阳石姓后裔。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彭水、秀山,湘西的花垣、保靖,贵州的铜仁、松桃、印江、沿河等地。居住在湖南花垣、保靖和贵州松桃、铜仁地区的西阳石姓后裔,他们穿苗衣、讲苗话、唱苗歌,具有明显的苗族特征。
酉阳石姓始祖宦曹公的后裔遍及重庆渝东南、湖南湘西、贵州铜仁整个武陵山地区的苗族聚居地。
(三)西阳石姓与"赶苗拓业"
明清时期,朝廷推行"赶苗拓业",居住在武陵山地区的苗族同胞,长期受到朝廷的歧视和欺压。酉阳土司统治的六百年间,受朝廷旨意,年年赶苗。
居住在西阳县境内的石姓被称之为"石苗子",列入被赶对象。酉阳石氏第五代先祖宪琅公共生九子,除长房孟容公侥幸未被驱赶外,其余八子都背井离乡,被赶出县境。被赶的八房在《石氏宗谱》中均无记载。县境内的老五房才崇祖第五代孙石才遂(转祖后的才字辈)为避其追赶,躲进边远深山的苍岭石泉苗寨(原名火烧溪)才得以幸存。
酉阳大杉后裔石宏良,于1396年被驱赶至秀邑晏龙(现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历史上秀山县境内的官庄、押祖、涌洞、里仁、石堤,湖南龙山里耶、花垣、保靖,贵州松桃、铜仁、瓷安,广西河池、南丹等地的酉阳石姓后裔,都是从酉阳境内被驱赶去的。酉阳境内侥幸未被驱赶留下的石姓,至今民间还有传说:"当年朝廷官员询问酉阳土司,酉阳苗子还剩多少未赶?"土司回答:"还有'石家'未赶。"朝廷官员误认为"只有十家(户)人未赶,认为剩下不多了,于是就令其不再驱赶"。
龙潭镇官偿村尚存的"赶苗拓业碑"记载了当年土司赶苗的历史:"明末戊子年(1588年)十万'剧寇'搏我南峒,土著兵虽多,屡进屡退,迄无成功尔……"(碑文中的"剧寇"指的就是苗民)
《酉阳直隶州总志》《酉阳冉氏族谱》都记载了酉阳明清时期赶苗的历史。从酉阳土司赶苗把酉阳石姓作为被赶对象进行驱赶,充分说明在明清时期,朝廷和地方土司都已把酉阳石姓作为苗族对待。
(四)酉阳石姓祖先墓葬习俗见证苗族历史
西阳县境内尚存多处埋葬石姓祖先的石棺墓葬,当地老人都称之为"苗坟"。其规模有单孔(即一棺),双孔(即两棺)或多孔(即多棺),每孔石棺其结构为六块石板,构成长方体墓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的苗坟石棺被撤来建粪池。酉阳县境内尚存多处石姓苗坟石棺,如涂市镇大杉村的石氏先祖孟容公墓(两孔),才镇公墓(四孔)。龙潭镇石营村青龙山石文栋墓(四孔)、石才玉墓(四)、石宪佩、石孟文、石孟泰合葬墓(七孔排列)。苍岭镇大河口村石泉苗寨的石仕璧合葬墓(五孔)。
这些石姓祖先墓葬的苗坟,是酉阳石姓苗族的历史见证。
(五)酉阳石氏文化传遍渝湘黔
1.《酉阳石氏宗谱》是酉阳石氏文化传播的载体
《酉阳石氏宗谱》共有三次修谱的版本,即嘉庆版《石氏宗谱》、光绪版《石氏宗谱》和 2005 年版《石氏宗谱》。
嘉庆版《石氏宗谱》是酉阳石氏老五房后裔石才进(麋库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撰谱成初稿,时年三十四岁,不幸遇难,谱稿被族内藏匿。才进二子汉英(曾庠生)承父志,多次向族内追取谱稿而不得,遂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条家训后人尊而行之。时隔八十四年后的乾隆三十年(1765年),汉英四子龙文在滚地坝陈学东家拾得谱稿,是一大幸!后经汉英长子开文(庠生)、仕平(庠生)接踵修谱,最后于嘉庆二十四年由开文之孙(即才进玄孙)石仕彦(库生)完稿付印,并分发各地族人。
嘉庆版《石氏宗谱》自石才进康熙十二年(1673年)创稿到石仕彦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完稿付印,历经石才进一家四代,时间长达146年之久,真可畏此谱来之不易!光绪《石氏宗谱》由龙潭渤海石家营石昌岳(庠生)、大杉石维刚于光绪末年成稿付印,分发给各地族人。
2005年版《石氏宗谱》由石栋梁、石化西、石敦荣、石盛友等人编修,于2005年付印,分发给各地族人。
《酉阳石氏宗谱》记载了酉阳石姓的历史渊源,确立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族训,确立了酉阳石姓的字派,展示了酉阳石氏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酉阳石氏家族先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传承石氏文化难得的好教材!
2.酉阳石氏字派是连接武陵山地区石姓苗族大家庭的纽带
《酉阳石氏宗谱》确立的石姓字派:"宪孟才汉文,宏仕永昌宗,维邦敦盛化,镇世裕兴隆……"通过酉阳《石氏宗谱》的传递,居住在渝东南的酉、秀、黔、彭的苗族石姓几百年来都用该字派取名。居住在湖南湘西花垣、保靖、吉首、凤凰,贵州铜仁地区的铜仁、松桃、沿河、江口、印江、石阡等苗族石姓绝大多数都按酉阳石氏字派取名。其中也有不属于酉阳石氏先祖宦曹公后裔的其他石姓支系,历史上通过"合族"后,也按酉阳石氏字派贯名。酉阳石氏"宪孟才汉文……"的石姓字派遍及整个武陵山地区的苗族石姓。酉阳的"石氏字派"这一纽带,把武陵山地区的石姓苗族同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3.优秀传统文化是酉阳石氏文化的精髓
酉阳石氏始祖宦曹,元末游学贵州铜仁,在铜仁松桃一带兴办学堂,传播文化,培育人才。在苗族同胞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当地苗民公推他为首领,在松桃平头司设堂祭天。据铜仁江口县《石氏宗谱》载:"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始祖宦曹,设祭田祀祝家庙祷则享之,凡水旱疾疫求之必应……"松桃平头司(现松桃县平头镇)立有龙凤碑为证。
酉阳苍岭石泉苗寨的清朝举人石昌熙,聪颖好学,己酉中举,先后任成都灌县(现四川都江堰市)儒学正堂和知事。
据灌县县志载:"石昌熙兴办学校,乐培人才,以德化人,文风益盛;仰慕李冰,整修江堰,劝课农桑,西蜀富足。越明年,卒于官,及灵柩回乡,士民卧辙扶辕哀之!后立祠以祀。其政声誉西蜀,影响延及巴渝!"
孝道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酉阳苍岭石泉苗寨的圣旨碑,记载了寨民"石母周氏守贞节、子行孝道感天地"的动人事迹。
清朝咸丰年间,石泉苗寨石合昌之母周氏,青年守寡,辛勤养育子女,老年双目失明,重病卧床,很想吃肉。无奈战乱灾荒,家贫如洗,哪来肉供老母吃?孝子石合昌系当地一割漆匠,为孝敬重病老母,用割漆刀从手臂上割下一坨肉,熬成肉汤,哄母吃下。苍天怜悯,孝心感天,老母很快病愈,孝子的伤口也没化脓。"寡母守节育幼子,孝子剜肉同老母"的感人事迹,经过层层推荐,感动了清朝皇帝,于是经总督院核准,由皇帝下圣旨建贞节牌坊予以表彰。
始祖宦曹千里迢迢,赴蛮夷地区传播文化;举人昌熙为官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平民合昌,割剜合汤孝母,感天动地!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酉阳石姓家族的杰出代表和典范,是石氏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它将永载史册,流传千古!酉阳石姓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石氏宗谱》这一载体,传遍渝、湘、黔的整个武陵山地区。通过"酉阳石氏文化"这一纽带把武陵山地区的石姓苗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酉阳石姓自始祖宦曹由赣入黔游学铜仁以来已有700年历史,从"酉阳石姓祖先的迁徙途经""酉阳石姓后裔的分布""酉阳石姓与'赶苗拓业'""酉阳石姓祖先的墓葬习俗""酉阳石氏文化的传播"等不同角度,充分说明酉阳石姓这一苗族,历史悠久,无可非议!
1983年酉阳成立少数民族自治县,国家民委根据有关民族政策,恢复了酉阳石姓应有的苗族民族成分。酉阳石姓苗族,在促进民族大团结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来源:石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