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宜居发展趋势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是高校建筑教育肩负的使命。2012年起,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依托建筑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4个本科专业,提出“重文化素养,强创新实践能力、拓国际视野”的建筑类设计人才培养理
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宜居发展趋势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是高校建筑教育肩负的使命。2012年起,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依托建筑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4个本科专业,提出“重文化素养,强创新实践能力、拓国际视野”的建筑类设计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形成了立足“文化传承、创实一体、国际传播”的建筑类卓越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构建多层次建筑文化传承创新载体
学院以文化传承为“本”,强调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构建多层次建筑文化传承创新载体。深度挖掘苏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江南古典园林意蕴、苏州香山匠人精神”,充分利用苏式中国古典建筑的优质资源,建成“香山帮营造技艺”“江南古城镇研究”等地域特色课程群,构建形成了基于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江苏省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苏州市香山帮古建营造技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苏州大学“城市·建筑·艺术”研究院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四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平台和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多层次提升学生建筑文化素养。
探索一体化创新实践培养体系
学院以创实一体为“径”,基于校企融合、校际联教、国际工坊建立“政产学研用创”一体化创新实践体系。秉持“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创实一体理念,建立校企联合课题、联合导师、课程开发、双师共聘、联合考评“五联合”校企融合培养机制;通过组织并参与“四校四导师”国家级实验教学项目、建筑类各专业全国性联合毕业设计等,实现校际联教;开展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和江苏省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实现培用结合。学院与地方政府、上市建筑企业共建10个省校两级实践教育中心、“双师型”工作室,打造跨界协同、产教互融的一体化创新实践体系。建立人才培养改革宏观指标数据库与质量评价微观数据库,学院30%以上的教师具有专业设计资质,年均半数以上的学生参与省校级以上创新竞赛。
构筑多路径长周期规模化国际传播模式
学院以国际传播为“用”,搭建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构筑多路径、长周期、规模化国际传播模式。建成科技部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参与建成“中国—柬埔寨现代建筑工匠学院”等,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为全面深化建筑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学院举办国际前沿讲座300余场(境外学者讲座占比近25%),国际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入选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级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牵头发起并成立由30所海内外高校参加的“国际建成遗产保护联合体”,全方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成绩斐然
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带动下,学院学生在国际顶级赛事(IFLA、ASLA等)中屡获大奖,获奖数名列全国前茅,在中国建筑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赛事中获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70余项。毕业生进入国内行业上市公司或领军企业等单位从事设计研发和管理工作,致力于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课程教学资源方面,学院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重点图书等国家级和省级品牌课程教材及项目;专业教学微课“建筑夜景照明”获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在专业实践平台方面,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建成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创新平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拥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高水平人才,组建了具有深厚学识、卓越教研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院建筑类卓越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教改教研成果获批10项省部级、市校级教改教研项目,出版建筑教育理论著作《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建筑类设计人才教学实践及成果》,在专业教育期刊发表教改教研论文近60篇,吸引国内多所高校先后来校考察学习,为同类地方综合性大学建筑类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借鉴。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