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正安县和溪镇的青山绿水间,坐落着一所仅有57名小学生和15名幼儿园儿童的“小而美”的学校——杉木坪小学。这所创建于1946年的乡村小学,在校长蒋勃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人才周 | 蒋勃:三十年坚守 让教育回归本真
在正安县和溪镇的青山绿水间,坐落着一所仅有57名小学生和15名幼儿园儿童的“小而美”的学校——杉木坪小学。这所创建于1946年的乡村小学,在校长蒋勃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三十年来,这位“想法多”的教育工作者,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打造出令教育专家赞叹的“精品校园”,用劳动教育和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为山区孩子打开了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
蒋勃的故事,不仅是一位乡村教师的坚守,更是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与实践。
从母校学子到乡村教育坚守者
1992年,年轻的蒋勃从师范学校毕业,怀揣教育梦想被分配到正安县乐俭乡中学任教。两年后,命运将他带回了人生起点——调入自己的母校杉木坪小学任教。这一调任,竟成为他与这所乡村小学三十年不解之缘的开端。
杉木坪小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师资力量长期匮乏。在蒋勃任教初期,学校条件极为艰苦,基础设施简陋,教育资源稀缺。然而,正是这种艰苦环境,激发了蒋勃的教育创新精神。他回忆道:“学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紧缺教师,请假就会耽误孩子们的学习。”这种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成为他教育生涯的底色。
打造精品校园让教育回归本真
2015年,蒋勃开始担任学校《科学》课程教师,这成为他教育创新实践的重要转折点。面对农村学校科学课“因非考试科目不受重视,教学过程照本宣科”的普遍现象,他着手对教学进行深化改革。蒋勃敏锐地意识到,劳动教育实践包含着大量科学知识,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是激发乡村孩子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农耕文化课程体系便是蒋勃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他带领师生走村串寨,收集碾坊、米筛、鼓风车、犁铧等传统农具,建起了40余平方米的农耕陈列室。这些“农耕古董”不是摆设,而是生动的教学资源,学生们研究家中农具使用方法,回校后通过绘画、故事、儿歌等形式分享。
蒋勃还租用1.5亩土地创建“农趣园地”,根据节气时令种植红薯、土豆、小麦、萝卜和花生等农作物,带领学生们进行翻土、播种、育苗、移栽、捉虫、除草、施肥等劳动实践;待农作物成熟后,开展美食加工、植物观察、绘画创作等活动。
这种“以天地为教室,以自然资源为教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我们非常喜欢劳动实践课,从中我们看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学生蒋佳佳说。
蒋勃的教育创新获得了广泛认可。他主持的《村级小学“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获 2020年贵州省教育重点课题立项;《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基于“以劳树德”指向的村小农耕文化课程开发与创新实践》获2023年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在精品校园建设中,蒋勃将本地代表性人物的事迹展示在校园外墙:追捕歹徒殉职的烈士郑周培、通过高考走出大山的大学生蒋信心……这些身边榜样,比遥远的英雄更能激励山区孩子奋发向上。
在楼梯过道,蒋勃带领师生设计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寓言故事”“古诗吟诵”等内容,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理想之地,在公益组织帮助下,每间教室建了图书角,楼道设置开放书吧,学校建了阅览室,每天组织晨诵、课间吟诵、午读等阅读活动,让书香浸润校园。
绿色校园是蒋勃“精品校园”理念的另一体现。他组织师生利用课余时间上山挖掘花草树木,将废弃塑料瓶、花盆、汽车轮胎等移栽到校园。走廊、楼道墙角、教室窗台都放置着花草植物,文化长廊上藤本植物攀附,两旁 鲜花怒放 ,四季留香。
这种“绿色浸润,一步一景”的校园环境,不仅美观,更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意识与审美情趣。
2016年,贵州省“普十五”验收专家到杉木坪小学检查时,称赞学校是“精品校园”。这一评价背后,是蒋勃多年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思考与实践。他坚信:“校园文化,不应该千篇一律,而应该彰显独特的地域文化。”
寒来暑往,蒋勃站在校门口迎来送往,目送一批批学生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如今,年过半百的蒋勃依然坚守在杉木坪小学的讲台上,继续用坚守与创新证明,即使在最偏远的山村,也能办出“小而美”的优质教育,为乡村孩子点亮希望的明灯。
陈颖 王谆胤 微正安
正安001掌圈
最新“置顶信息”推荐
这是一个汇集正安本地招聘求职
房屋租售、二手信息、生意转让等
融为一体的分类信息平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我们
提问:如何发布招聘求职、房屋租售、转让等本地分类信息?
提问:如何联系正安001及掌圈人工客服?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看不到我们推送的内容!如果你不想错过我们的推送,请点击一下页面下端的“在看”和“点赞”,查看更多招聘求职等分类信息,请点击下方“阅读全文”查看。
来源:烨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