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风渐暖,玉市微动。快要进入夏季,和田玉的行情就像一池被春风吹皱的湖水,波澜不惊的表面下,早已暗潮涌动。这个行业每一丝变化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万千藏家的神经。有时候看似行业中的一朵浪花,却足以引发整个市场的涟漪。比如不少玉友私信问和玉大叔,关于和田玉籽料的价值
春风渐暖,玉市微动。快要进入夏季,和田玉的行情就像一池被春风吹皱的湖水,波澜不惊的表面下,早已暗潮涌动。这个行业每一丝变化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万千藏家的神经。有时候看似行业中的一朵浪花,却足以引发整个市场的涟漪。比如不少玉友私信问和玉大叔,关于和田玉籽料的价值是不是跟它的块头成正比?是不是越大就越金贵?
从投资收藏的角度看,籽料凭借其独特的形成过程、细腻的玉质和天然的皮色,确实是和田玉家族里的“顶流”,也难怪大家对其趋之若鹜。不少初涉玉道的新手玩家,总是对“大”有着天然的偏爱。会自然而然以为一块和田玉籽料若是越大越重,那它的价值肯定也就越高。毕竟在其他行业,这种逻辑似乎也成立——大钻石、大翡翠的价格都是天文数字。
网上的和田玉信息主要集中在如何辨别籽料的真假,怎么欣赏那千变万化的皮色。但很多时候,大家往往忽略了“物理尺寸”这样简单的数值,实际上籽料的大小对它的最终价值有着直接且复杂的影响。更关键的是,这种影响真不是线性增长,甚至达到某个点之后,还会出现戏剧性的反转!
比如说咱们不考虑品质,只说大小,10克以下的籽料多用于制作小挂坠、串手链,一般都是算克价;200克以下的籽料最为实用,可用于制作各类佩玉,便于把玩;超过一斤的籽料则适合做案头摆件、杂件、把件等;而重量过了一公斤,这定价就非常尴尬了,为什么呢?
第一座山,是实用性的局限
实际上超过一斤重,已经不适合佩戴了。玉雕师面对这样的大料也比较头疼。和田玉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它更适合精雕细刻、小中见大。整料太大反而难以表现出玉雕应有的灵魂。拿在手里把玩也显得过于笨重。当然摆件确实需要尺寸,但相比于山料,用昂贵的籽料做超大型摆件的比例很低,除非籽料品质非常的差。玉石的使用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市场需求范围。当尺寸超出了主流的使用范畴,需求量自然就减少了。
第二座山,是市场购买力的限制
大籽料价格高昂,普通藏家难以承受,买得起的人凤毛麟角。商家若贸然入手,资金占压风险极高。因此大块籽料零售客户基本是“敬而远之”。对于商家来说,贸然吃进这样的料子,都是拿来当作料的,出手周期也长。为了加快资金周转,大块头籽料在同行谈价时往往会做出让步。这就像卖房子,一套几百平米的豪宅,单价可能比同地段的小户型低,因为它面向的客户群体窄得多,而且客户更加的挑剔,成交更难。
第三座山,是形状与利用率的天平
我们都知道籽料的饱满度、形态对价格影响极大。形状好、轮廓规整、皮色出挑的原石更受青睐。其实大块籽料往往形状不佳,片状、楔形、条块状难以利用,看似个头大,其实能用的区域不一定多。这些因素都直接压制了它的市场价值。大块籽料似乎能做摆件,但很多大型的玉雕主题,比如山水、人物群雕等,往往倾向于块度更大、更规整、成本相对较低的优质山料(比如俄料、青海料甚至广西、贵州料)可能更为合适和经济。
从上游来看,目前再去和田包料场就像一场赌博。投入高昂,收益未知。一个月数十万的开采成本,却不一定能挖出几块好料。即便挖到了短期也未必能变现。还在坚持的老牌料场,自然是将风险摊入价格。这也直接导致了籽料的持续高企。我们同行每天都必谈论“料荒”,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和田玉籽料的价值体系都是由玉质、成本、文化情感、市场供需、尺寸、形状、雕工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无法简单地认为“越大越值钱”,这是对和田玉价值的一种误解。在主播的包装下一块块普通的籽料,也许会被讲得天花乱坠,价格翻倍不止。短期内确实带动了市场的活力,但长期来看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误导了不少新手玩家。一些过去不太受待见的小块头、品相略有瑕疵的籽料,反而更容易流通,成为了销售的主力区间。
显然尺寸存在一个价值的“甜蜜点”,通常集中在适合佩戴和把玩的中小尺寸区间。过大或过小,其单位价值都可能受到影响。下一次当你面对一块大籽料时,别再只看它的克重,而是问问自己:它,值得你珍藏吗?价格可不是主播说出来的,而是玉石本身的复合因素沉淀出来的。
来源:和玉大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