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蔺瑾:问鼎中国动物文学高峰的古蔺人‖李定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07:30 2

摘要:蔺瑾(1932-2003),原名王良瑾,1932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古蔺县傅家乡瓦子坝。1948年,蔺瑾就读于泸州川南师范学堂,1950年1月参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侦察员、军事教员、军区报社编辑和记者等职务。先后参加过进军西藏、平定康区和西藏武装叛

蔺瑾

问鼎中国动物文学高峰的古蔺人

李定林

蔺瑾(1932-2003),原名王良瑾,1932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古蔺县傅家乡瓦子坝。1948年,蔺瑾就读于泸州川南师范学堂,1950年1月参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侦察员、军事教员、军区报社编辑和记者等职务。先后参加过进军西藏、平定康区和西藏武装叛乱、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和边防保卫任务,多次负伤。执行任务中曾经常出入藏北、阿里等无人区和波密边防原始森林。1964年从波密边防调军区《高原战士报》当编辑兼记者,1971年复员到成都机床厂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伤病复发提前病退。2003年12月因病去世,时年71岁。

《雪山王之死》 封二蔺瑾简介

蔺瑾的动物小说《冰河上的激战》1982年发表在《东方少年》上,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020年11月,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出版《中国动物文学大系》系列丛书,高端顾问选编委员会委员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代笔在丛书《总序》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以儿童文学作为自己目标与志业的作家。他们的创作追求与审美取向,不但有力地扩大了中国现代动物文学的艺术版图与艺术成就,而且更是将动物文学的旗帜牢牢地插在了儿童文学领域,一大批优秀作品已成为滋润少年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钙质。代表性作家有:蔺瑾、沈石溪、金曾豪、李子玉、梁泊、牧铃、乔传藻、刘兴诗、朱新望、李迪、刘绮、薛屹峰以及更年轻的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等。”

《雪山王之死》封二蔺瑾照片

“……动物小说中,动物取得了艺术‘主体’的地位,从动物的视角看动物、看世界;作品的场景完全是动物世界,只有动物与动物的生命较量、冲突与丛林法则,动物的生死离别、爱恨情仇、荣辱悲喜等错综复杂的“兽际”关系成为描写的重点。代表作如蔺瑾的《雪山王之死》《冰河上的激战》,沈石溪的《狼王梦》《红奶羊》等。”

蔺瑾作品

从这两段文字中,不难看出,蔺瑾在中国动物文学、儿童文学中的地位和高度。已故古蔺籍著名文化人、四川省文联原副主席陈之光曾对我说过,王良瑾的作品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经典。经过时间的过滤和社会的流传,在专家们的审视中,在读者心里,有其独特的感知和温度,蔺瑾的作品为当代中国动物文学的发端作出了重要贡献。

蔺瑾作品文集,从他1961年在《解放军文艺》上以蔺瑾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索朗爷爷》开始,于1963年出版了第一部4.4万字的短篇小说集《索朗爷爷》,其中包括《国旗》《索朗爷爷》《回声》《布谷鸟在叫》《丰收》五篇小说。我托人在现在的市面上全面收集,有幸收集到《冰河上的激战》《雪山王之死》(长篇)《一只独眼母猪的故事》《狐谷》《索朗爷爷》《国旗在飘扬》《小霞客西藏游》(长篇)《水浒传白话彩绘本》(蔺瑾改编)8本文集,近80万字,而他的《望月》小说暂时未能找到。其中《冰河上的激战》《雪山王之死》《狐谷》《一只独眼母猪的故事》曾多次被少年儿童出版社再版。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经过反复修改锤炼后才与读者见面的精品。

在中国动物文学大系的系列作品中,蔺瑾的《冰河上的激战》《雪山王之死》《一只独眼母猪的故事》《狐谷》四部小说作品被选入其中。而《冰河上的激战》,1983年5月获《东方少年》杂志社第一届东方少年文学奖一等奖,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1988年12月获四川郭沫若文学奖特别荣誉奖。《狐谷》于1991年获成都市第二届金芙蓉文学奖。

蔺瑾作品

《冰河上的激战》以悲壮激越的笔调,描绘了青藏高原上一场生死存亡的战斗,震撼人心。驴、狼大战,驴王和狼王智慧的较量,悲壮的搏杀,驴群最终胜利地突围:

当这荒漠上的寒季过完,另一个暖季来临时,野生动物们和平、幸福的天堂世界又将出现在这青藏高原的荒漠上,生机蓬勃,繁盛兴旺。然而,驴王“江颇噶丹”那时却依旧在游戏中教驴驹们奔跑跳跃、尥踢咬扒,排队形、变阵势,像上辈教育它们那样。它知道,如果在平时不想到战争,有朝一日就会被敌人放到砧板之上:一方是由四百多只野驴、黄羊和藏羚羊组成的食草类动物群体,一方是六七百只饥饿难捱的恶狼。结果并不像预料中的那样狼群血腥屠杀,饱餐一顿,而是以驴王“江颇噶丹”为首的食草动物群把狼群全歼了。

蔺瑾作品

《雪山王之死》(长篇)讲述:它为生它养它的这片土地、哺它育它的整个种族和群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使种群从衰微走向复兴,从穷途没落变成了昌盛繁荣……它是野牦牛漫长历史中的一个时代的创造者和领头者;它是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长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是前天与昨天的未来,也是明天和后天的过去,它还是今天正在进行着的现在——既是这荒漠旷野中野牦牛的主中之王,也是和众多兽群和睦相处的带领者,以及率领着大多数食草类动物与一切食肉者(包括人类中的“两脚兽”)战斗、拼杀的“最高统帅”。

《一只独眼母猪的故事》(中篇):母猪夏尔,逃出圈养,回归山林。在西藏波密的丛林中,一头母猪的奇特经历,野性的复苏,生存的艰难,意想不到的结局。表现了独眼母猪带领族群在山林里与人及其他动物生存斗争中的全景式的场景,以及独眼母猪最后看到家族遭受强烈的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消亡的无奈与绝望。

《狐谷》以古蔺黄荆老林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小张岳与收养的狐崽和谐相处,是一个报恩的故事。人、兽间的互助,农民的苦恼和狐狸的威力。小张岳与外公岳幺公回家路上正在土地祠躲雷阵雨,遇见刚刚从狐窝分家出来寻求独立生活的小狐狸,不料,豹子在闪电中寻味追赶过来,惊慌中小狐狸被石鼓撞晕。恰巧小张岳与岳幺公碰见救助。为了保护好小狐狸,他们把它家养起来,并与岳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取个名字叫“狐三狗”,仅次于岳幺公的猎犬“黑二”。家养生儿育女,又放生归山。后来,狐三狗的儿女多了,便散居当地的一条山谷中。它们喜欢到附近人家的院子里衔窝养崽,却从不打扰鸡鸭鹅兔等禽畜。即使饿了,它们也只偷吃鸡食、狗食等,而且与家犬们“和平共处”,亲如兄弟。如果谁家地里闹鼠灾,只要夜里在地边点上一盏风灯,或燃一堆篝火,放上一些碎玉米粑,由一少年频频呼唤,狐山狗们便会群集地边;有时,篝火狐鸣,竟多达数十只。吃完玉米粑,它们就开始捕食田鼠,直到把周围的鼠类消灭殆尽,方肯罢休。如果施食的少年是把玉米粑放在自家门口的,一二日后的清晨,便会在开门时得到雉鸡、野兔等小猎物。

蔺瑾作品

这些作品,笔触细腻,想象丰富,文采飞扬,可以帮助少年读者形象地了解各种动物的生长知识,生活习性,读到生动有趣、惊险曲折的故事;反映动物的生活习性、生长规律,群体内部的关系;塑造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有感情的动物艺术形象。让人们在动物的思想感情中,得到积极向上的思想启示,同时也唤起我们爱护动物的同情心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小霞客西藏游》(长篇),讲述了小霞客告别了西南三省,终于走进了梦想已久的“世界屋脊”——西藏。小霞客和学识渊博的络腮胡叔叔、聪明好学的金珠多吉、热情奔放的邦哥一起,感受着圣湖广阔静谧的美,流连于金碧辉煌的名刹古寺,领略风格迥异的雪域情调。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历史上有伟大的旅游探险家徐霞客,他是我们民族的光荣,民族的骄傲,留下了科学价值很高、文学性很强的著作《徐霞客游记》。

蔺瑾作品

当年徐霞客跋山涉水徒步旅游探险祖国的大好河山,今天徐小松乘坐火车、汽车、飞机,旅游探险祖国的大好河山。像徐小松一样的少年旅游探险家也可能是李小松、张小松、王小松,虽然旅游探险的经历有天渊之别,但是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之心之情是一样的。徐霞客旅游探险的精神已被徐小松继承和发扬光大,徐小松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代表了中国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他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在旅游探险活动中认识大自然,认识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从中汲取知识的力量。徐小松的旅游探险活动,体现了徐霞客旅游探险精神的延续性,从中他们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努力创新,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体魄,争做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

《索朗爷爷》短篇小说集(1963年5月版本,系蔺瑾最早出版的小说集),是一本反映西藏少年儿童生活的集子,共收《国旗》《索朗爷爷》《回声》《布谷鸟在叫》《丰收》5篇作品。前4篇,作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叛匪发动叛乱期间,西藏地区的少年儿童和他们的父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们响亮地喊出了西藏人民心底的声音:“拥护中央!”“不打金珠玛!”并且积极地支援了解放军的剿匪活动。

蔺瑾作品

《国旗在飘扬》短篇小说集,反映西藏少年儿童生活,共收《索朗爷爷》《回声》《布谷鸟在叫》《丰收》《神犬》《石马嘶春》《国旗在飘扬》7篇作品,从不同角度刻画了西藏的少年儿童及其父兄对伟大祖国强烈的爱,他们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积极支持解放军的剿匪活动,对搞叛乱的反动农奴主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丰收》这篇,则反映了民主改革初期西藏人民的新生活和军民间的深厚阶级情谊。作品文字浅显、朴实,富有浓郁的西藏地区特点和生活气息。

《狐谷》小说集,出了两个不同封面的同一版本,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91年5月出版,收录《火鼠与金猫》《鸟笼里的猛兽》《冰河上的激战》《夏尔,一只独眼母猪的故事》《狐谷》。《狐谷》小说集,是5篇可读性极强的动物小说。前两个短篇,以“奇”为特色;后3个小中篇,则以故事曲折感人见长。

蔺瑾作品

《火鼠与金猫》:某地,一寺庙为群鼠侵害。人们束手无策,然而,却出现了克星——小黄猫、大金猫来制裁它们。

《鸟笼里的猛兽》:某年,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大山里,一县城被饿狼包围,不得不求助于大山里的苗民,他们饲养的鸟笼里的猛兽——猫尔狗,成了助杀狼群的得力帮手。这是一部以作者家乡古蔺为背景,家乡民间口口相传的“猫尔狗”的故事创作的作品。

《水浒传》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白话彩绘本(蔺瑾改编,王勇绘画),18万字,北京绿之岛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策划,2003年8月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改写本》,是专门为少年儿童改编的。这既满足了小读者阅读原著的愿望,又解决了小读者在阅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套改写本,是在原著基础上加以挑选和删减,然后尽可能地用现代语言叙述出来。原著的主干情节和精彩的篇章,都保留下来了,人物的形象和特点也没有改动。在照顾小读者阅读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合理地删节,采用简洁通俗的语言,保持清晰而又完整的结构,力求做到忠实于原著。同时,还在书中大量配以精美的彩图,更增加名著的魅力。

蔺瑾,深爱这片广袤的土地,不管是在雪域高原上,还是蓝天白云下;也不管高山深壑,涓涓细流,还是飞禽走兽的天地之间,还是在家乡的黄荆老林,总是怀揣一颗童心,无不在心中激荡。作家毕生的心血,留在一笔一划的文字中。作家的远去,时间的过滤,作品显露出来的晶莹,更加让人亲近。在蔺瑾的作品里,在儿童的天空里,一切都那么无知、相知与可爱。这也许就是蔺瑾作品长流之处。

蔺瑾出身书香之家,其父王仲贤主持修撰了古蔺傅家乡瓦子坝《王氏族谱》,蔺瑾是其先祖自湖北麻城孝感入川后的第十代。其兄王良壁,考上了燕京音乐学院(后来的中央音乐学院,抗战期间南迁重庆),为满足父亲的愿望,只得去读泸州川南师范学堂(1947—1949),毕业直接去自贡教书。

蔺瑾自幼聪敏好学,1948年入泸州川南师范学堂读书期间,勤奋好学,只要包里有几个“铜板”,便要拿去书店开销。学业优秀,读书不倦。

蔺瑾影像

1950年初,蔺瑾及兄长王良壁从家书中获知,在古蔺接管政权的解放军第十八军指战员奉命进军西藏,先前投诚接受十八军整编的古蔺自卫队和国民党军七十二军新兵营在开赴叙永途中,因畏惧进藏而纷纷逃跑,落草为寇。王良璧知书识礼,深明大义:解放军进军西藏事关祖国统一大业,每个中国人都应积极支持。受党组织派遣,蔺瑾跟随兄长王良璧一起投奔进藏的解放军部队。

蔺瑾兄弟俩找到驻扎在自流井(自贡)的解放军,递上参军进藏的申请。自流井驻军正是待命进藏的十八军第五十四师,对报名参军进藏的知识青年自然是敞开胸怀热情欢迎。1950年3月,王良谨兄弟俩随着五十四师的队伍到乐山集结,然后向着雅安、康定、甘孜方向,踏上了进军西藏的征途。

蔺瑾影像及手迹

十八军按照毛主席关于“一边修路,一边进军”的指示,以五十二师为进军拉萨的先头部队,以五十三师为修建川藏公路的筑路部队,以五十四师为筑路的攻坚部队。蔺瑾所在部队是一支专啃硬骨头的筑路大军。

川藏公路从雅安到拉萨,全长两千多公里。蔺瑾与战友们在空气稀薄、地势险峻的世界屋脊上吃大苦、耐大劳,苦战高山、大河、冻土、冰川、泥石流等千难万险,在二郎山、甘孜机场、雀儿山等攻坚工程中留下了他们青春的汗水和艰辛,经受了艰难困苦和生离死别的严峻考验。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12月,川藏公路最艰巨的工程雀儿山公路竣工。1952年,成都到昌都实现通车后,蔺瑾继续在西藏从军,从战士到军区报社编辑和记者,在西藏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蔺瑾作品

蔺瑾在西藏期间,既能吃苦耐劳,又善于学习思考,学习书本,学习自然,学习动物,对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情有独钟。在那个没有高科技支撑的时代,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凭着敏锐的眼光,练就了他在蓝天白云下细致入微观察周围事物的独特本领。特别是对动物高超的生存能力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更是入木三分。动物王国的精彩演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加上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把形形色色的动物们曲曲折折的故事,跃然纸上,精彩绝伦,感人至深,让读者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飞禽走兽的和谐之美。

为纪念这位在中国动物文学史,儿童文学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古蔺籍作家,谨以此文献给热爱家乡,热爱动物文学、儿童文学的“粉丝”们!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插页)

2025年4月9日

作者简介

李定林:笔名茶客,四川省古蔺县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国家和省市各级刊物。2017年出版散文集《钥匙》,2024年1月出版散文集《高高的轿子顶》。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