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课程教材教学“向东看”潮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00:19 2

摘要:在华东师范大学,有一支特殊的团队。他们以“国家需求、学术前沿、世界关注”为准则,扎根中国教育实践,搭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课程教材教学经验的国际化窗口,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教材教学学术与实践创新,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话语体系,学术影响力辐射全球,推

在华东师范大学,有一支特殊的团队。他们以“国家需求、学术前沿、世界关注”为准则,扎根中国教育实践,搭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课程教材教学经验的国际化窗口,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教材教学学术与实践创新,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话语体系,学术影响力辐射全球,推动了课程教材教学领域的“中国经验,世界共享”。

这支团队,就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方向的专家们。该方向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专家团队长期担任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研制或修订专家组组长单位,团队成员深度参与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专业平台,持续贡献智慧力量。

这个团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系学校网络国际中心”(UNESCO-ASPNET)的学术支持单位和执行主任单位,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UNESCO-IBE)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局(UNESCO-IIEP)保持密切合作,不仅为中国课程教材教学理论知识与公共产品的国际输出提供独特优势,更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1

设置引领性议题,探索国际学术前沿

实现团队学术力量的世界级穿透力

20多年来,团队坚持办好、用好学术论坛,通过创办“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等学术组织,持续为世界课程教材研究设置引领性议题。

作为发起国代表,团队于2003年参与筹建“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并于同年举办“首届世界课程大会”。团队还连续主办22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打造该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品牌。

2021年底,团队撰写的《教育的未来、全球公民与可持续发展: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中国学校调研报告》被纳入《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全球总报告中。该报告为世界提供了扎根中国的教育思想,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被评价为“中国报告给其他国家树立了标杆”。

2022年10月,在OECD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创造力培养全球研究院举办的2022年世界创造力教育峰会上,团队的安桂清教授作为中国方代表,作了主题为“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中国跨学科课程的政策与实践”报告,极大拓展了中国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国际影响力。

另一方面,团队通过期刊、英文著作引领国际学术前沿。

2018年,团队创办了英文学术期刊《ECNU Review of Education》(《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创刊仅6年,该刊就已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入选全球学术期刊第一方阵的教育类英文期刊。

在学术出版方面,团队推出全球首套全面、系统介绍中国课改经验的丛书“中国课程改革与学校革新”20卷本。团队还主持翻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英文版,标定关键概念的国际表述,持续推动中国教材知识与产品的国际传播。

2

开辟前沿研究领域,抢占国际课程教学研究高地

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解决方案

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如何打开课堂“黑箱”,以及怎样以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团队创建了国际课堂分析实验室,并与剑桥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的研究团队签署课堂分析战略合作协议。在提出课堂观察LICC范式之后,团队整合人工智能技术,首次提出“数课”概念,被学界评价为“实现了课堂分析由专家判断走向基于证据的关键一步”。

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实践转化。团队通过构建“中国中小学课堂分析数据中心”和“AI Classroom全球华文学校联盟”,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案例与数据资源。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团队发布了全球首个《课堂智能分析标准产品》及配套的《课堂智能分析伦理公约》。团队深化教育对话大模型Edu Chat研究,相关成果被Nature(《自然》)杂志科普栏目作为代表性案例进行报道。

UNESCO-IBE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在中小学课程中的融合应用,但始终缺乏具有示范价值的课程实施方案。2021年,团队受其邀请总结中国在高中阶段人工智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先进经验,旨在形成可辐射全球教育体系的指导性报告与示范案例。团队杨晓哲副教授提交的咨政报告获高度认可。

2023年,杨晓哲副教授撰写的专题章节被UNESCO-IBE全文收录于其重要出版物《混合教育、学习与评估》。该章节系统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在基础教育阶段融入人工智能的课程实践,特别是人工智能特色课程的建设经验与发展成果。基于双方卓有成效的合作,UNESCO-IBE正式确定202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其百年庆典系列活动之“课程的未来:挑战与机遇”国际论坛。

长期以来,如何有效研究校外教育并制定科学政策,是全球性难题。团队于2019年创立全球首个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由“影子教育”理论奠基人Mark Bray(马克·贝磊)担任主任,团队的张薇教授任执行主任,专注开展全球影子教育研究与校内外教育治理政策咨询。

该中心聚焦“双减”政策,通过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等国际权威媒体平台澄清境外人士对政策的误解,累计产出20余份高质量咨政报告,先后被UNESCO与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采纳,并获得相关领导批示。其关于影子教育的开创性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国际标杆。

2021年,张薇教授撰写的咨询报告开创性地对全球校外培训治理进行了系统研究,被UNESCO发布的《2021/2022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全文吸收。

2024年10月,该中心在UNESCO巴黎总部举办全球校外教育政策论坛,张薇教授发表主旨演讲,并与埃及前教育部长、卡塔尔教育与高教大臣进行政策对话。

由张薇教授担任执行主任的UNESCO“联系学校网络国际中心”,创立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基地,推动成立ICI-ICUA可持续发展教育研习社,并与UNESCO确立实习生联合培养协议,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活动,推动全球可持续教育发展。

3

提炼中国经验,确保在全球教育议程中的有效影响

凸显中国学校的领导力政策与实践

2020年12月,团队陈霜叶和张薇两位教授受UNESCO委托,承担“中层教学领导者”项目的中国(上海)案例研究。研究成果以《上海案例研究:支持高效学校系统的中层空间》为题,由UNESCO正式出版发行,并被联合国大会报告特别引用。

两位教授将项目原本理解的散点式、平面中层教学领导力提升为“教学领导力的中层空间”,巧妙地创造了融通中外的新概念与新表述,实现了中国教研经验的全球辐射。

2024年10月31日,UNESCO在巴西发布《全球教育监测报告2024/5:教育领导力》。陈霜叶教授带领团队撰写的《中国学校领导力:政策与实践》研究报告,成为其中唯一来自中国的支撑报告。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学校领导者提升教育质量与促进教育公平的创新路径,报告向全球呈现了全面、真实、立体而专业的中国学校领导力图景。

多年来,通过系统的知识创新与扎实的实证研究,团队确保了中国经验在全球教育议程中的有效表达与专业呈现,推动形成了更加多元、包容的国际教育话语体系。

当前,团队的研究水平已实现与国际顶尖学术机构的全面并跑同行,局部形成领跑态势。未来5年,团队将推动本领域“卓越学术引领卓越育人”“卓越育人赋能卓越学术”双循环达到新高度。

一是进一步构筑和树立具有中国特色、引领国际前沿的课程教材教学领域自主话语体系,推动“智能课程教材教学”成为世界未来课程教学“基于标准的运动”之后的研究焦点和理论范式。

二是基于“数课”概念,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顶尖团队形成国际研究联盟,强化课堂数字化背景下教材、教学、学习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在引领国际学术前沿的同时,回应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智能时代的现实需求。

三是深度推进与人工智能、脑科学及心理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建构国际领先的课程与教学领域“脑—心理—教育”的大格局和大模型,为促进大规模高质量教育公平提供科学支撑与实践路径。

(作者:陈霜叶 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教材理论与国际化战略研究基地]研究员)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