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洲的回应表现为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动。多数欧洲国家加倍公开支持乌克兰并展开外交努力,正匆忙制定替代方案以应对美国军事援助和情报支持的撤离。当前多项举措并行,旨在表明欧洲各国正严肃对待自身安全与防务开支不足的问题。
欧洲国家将在何处以及如何讨论欧洲安全架构,并协调其行动与努力?现在是否是时候重新审视欧洲安全(与防务)理事会的构想?
特朗普政府决定转变美国立场,从为基辅提供外交和军事支持转向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中斡旋和平协议,此举彻底颠覆了跨大西洋联盟。
欧洲的回应表现为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动。多数欧洲国家加倍公开支持乌克兰并展开外交努力,正匆忙制定替代方案以应对美国军事援助和情报支持的撤离。当前多项举措并行,旨在表明欧洲各国正严肃对待自身安全与防务开支不足的问题。
目前尚无既存机制能让欧洲主要安全与防务行为体脱离美国单独举行集体会晤。近期一个显著特点是接连出现临时召集、不同欧洲国家组合参与的会议。3月2日英国主办的兰卡斯特宫峰会"保障欧洲的未来",聚集了17个欧洲国家及加拿大,是这类会议的代表性案例。其他例子还包括2月12日的"魏玛+"会议(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英国、欧盟对外行动署、欧盟委员会参与),以及3月7日加拿大、冰岛、挪威、土耳其和英国领导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欧洲理事会主席及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举行的视频会议。
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两种立场
欧洲国家间这种推动合作与网络化的努力,在2月28日特朗普-万斯电视直播中对泽连斯基总统的言语攻击以及前盟友对乌克兰的敌意之后加速了。作为回应,欧洲许多政治和安全精英感到必须通过社交媒体发表大量评论,表达对作为战争受害者的乌克兰的支持,并谴责俄罗斯侵略者的行径。
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在乌克兰战争问题上存在根本性分歧。这加剧了人们对特朗普政府欧洲安全承诺的现有疑虑,促使一些欧洲领导人打破禁忌发表言论,并激励各国采取措施加强国家和集体安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立场转变来自德国。即将上任的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尚未正式就职,被视为坚定的大西洋主义者)已宣布其目标是"实现脱离美国的独立";他打算与英国和法国展开对话,讨论"核武器共享"问题;并提议取消德国国防支出的债务刹车机制,以便在未来十年为国防和基础设施投入高达1万亿欧元的资金。
欧洲正致力于以自冷战初期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新武装。布鲁塞尔以东的欧洲国家已做出重大的国防开支承诺,几乎没有任何欧洲安全话题被视为禁区,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甚至向该国议会表示,波兰需要“争取最现代化的可能性,包括与核武器和现代非常规武器相关的可能性”。
填补美国撤出对乌克兰支持的空缺必须成为优先事项,但这需要欧洲国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和冒险意愿。
在政治上协调这些承诺正变得越来越紧迫。过去,北约或许为这类讨论提供了最合适的平台,但它采取的是防御姿态。北约内部的大部分辩论集中在欧洲人需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尤其是国防开支方面),以缓解特朗普政府关键成员对北约明显的反感情绪。更重要的是,要抑制华盛顿方面对《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做出"花钱买威慑"解读的任何动向。
与北约不同,欧盟内部的辩论显得目标明确且视野开阔,欧盟委员会主席已着手推进"重新武装欧洲"计划。通过重新配置现有财政资源、重新解读成员国政府债务上限以及借贷融资,欧盟正为成员国国防开支释放变革性资金,这一切都建立在扩大的欧洲防务工业基础之上,旨在增强欧洲的战略自主权。
第二支柱
随着欧洲步入欧洲安全的过渡期,一个关键问题是欧洲各国及地区组织的行动是否需要一定程度的协调以确保最佳成效,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协调。借用前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的话:在应对美国与欧洲安全脱钩的忧虑时,欧洲人该如何避免各自为政造成的资源浪费?如何消除对那些未加入所有欧洲安全组织和论坛成员的歧视性对待?简而言之,欧洲人该如何协调,才能让所有重要利益相关方都拥有实质话语权?
过去提议成立欧洲安全理事会,是因为欧洲的“大国”需要一个论坛来解决欧洲大陆的安全事务,或者更近期的原因是欧盟需要这样一个机构来成为更有效的国际行为体。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在2017年的一次竞选演讲中重新提及这一想法,当时他正在考虑英国脱欧后如何参与欧洲安全讨论的方式。
马克龙的宏伟构想在柏林激起反响并催生了新欧盟机构的蓝图,但目前更有理由建立另一种机制,以便更有条理地讨论欧洲安全与防务安排。相较于临时联络小组和会议的爆发式涌现,这种机制将提供更均衡且协调统一的途径。至少,它可能引导讨论以减少近期欧洲各国频繁会晤磋商形成的过多形式。其核心理念是成为共同利益领域的讨论平台,欧洲国家认为在此协调立场具有积极意义。欧洲对乌克兰的支持,以及对俄罗斯战争行为寻求公正持久和平的集体回应,将成为该机制明确的初始焦点。
在运作模式上,欧洲安全理事会可能更类似于一个欧洲版的G7安全机制,而非仅限欧洲人的大西洋理事会:它是一个官僚架构精简但政治影响力强劲的机构。该机制还有助于弥补欧盟当前存在的缺陷——未能为非欧盟成员的北约欧洲国家提供一个与欧盟27国就后者集体安全与防务承诺进行协商的框架。
确定新理事会的与会阵容需要安抚一些外交自尊心(或许应避免使用“成员国”这一表述)。欧盟27国可以自行讨论哪些成员国愿意由欧盟机构领导人代表,以及哪些成员国(及候选国)的代表是合适的。北约中的非欧盟成员国代表可能仅限于挪威、土耳其和英国。乌克兰作为当前欧洲安全的支点,其参与是必要的。
反对这种安排的一个理由是,它会重复其他机构更适合开展的活动。对于英国等国家而言,北约才是此类讨论的合适平台。这一论点在过去站得住脚,因为当时美国领导地位至高无上是公认的事实,而欧盟对欧洲军事能力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如今这两点都值得商榷。英国长期抵制北约欧洲支柱的构想,但在布鲁塞尔决策圈内,欧盟构成这一支柱基础的观点颇具影响力。其潜台词是:倘若大西洋联盟的美国支柱崩塌或萎缩,欧洲将有一套现成机制来承担安全重任。
兰开斯特宫峰会表明,英国有意通过正式安排来共同应对欧洲未来的安全需求。英国政府倡导建立一个欧洲防务与安全的新常设论坛(尤其是考虑到其历史上对欧洲防务合作提案的谨慎态度),这将进一步强化外界对斯塔默领导下的政府决心在欧洲安全未来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的印象。
来源:沙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