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经济一季报4月16日出炉。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超出市场预期。作为今年经济的重头戏,提振消费开了个好头。我国宏观政策更加重视惠民生,更加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作用。就当前消费增长的态势,以及如何提振消费等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一季报4月16日出炉。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超出市场预期。作为今年经济的重头戏,提振消费开了个好头。我国宏观政策更加重视惠民生,更加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作用。就当前消费增长的态势,以及如何提振消费等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王微。
记者: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从国内看,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能否请您谈谈过去一年我国消费增长的态势如何?
王微:过去一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消费增速呈现前高、中低、后稳走势,总体实现了稳定增长。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特别是9月份以来,同比增速出现回升向好态势,平均增速超过3.5%,扭转了6-8月份出现的增速低迷状况。全年来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
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服务消费成为增长新动力。2024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7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达到46.1%,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的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出行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康消费加快增长,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增长10.9%,票房收入增长15.4%。
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活力强劲,为消费持续增长注入新动能。2024年全国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13.08亿元,同比增长6.5%,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6.8%。直播电商、即时零售、新能源汽车等新消费模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同比增长40.7%,占汽车销售总量比重达40.9%。
创新消费加快涌现,推动新赛道新产业快速成长。近年来,我国消费领域创新极为活跃,新产品、新品牌、新场景、新服务、新模式加快涌现。2024年全国新增消费品2163.9万种,同比增长14.1%。随着近年来文化自信的快速提升,国潮新品成为创新消费的新增长点,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近80%的青年消费群体的追捧。2024年“双十一”期间,网络销售前10品牌中国产品牌占据7位,各类具有中国文化内涵或元素的产品销量普遍增幅超过50%。
免签入境等对外开放新举措,促进国际消费加快恢复。2024年全国各口岸出入境外国人超过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82.9%。其中全国各口岸免签入境外国人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以旧换新”等增量政策初显成效,大宗消费潜力加快释放。2024年以来,多项促消费政策密集出台,特别是7月和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推动了“以旧换新”政策、存量住房贷款利率降低等加快落地,对提振消费信心意愿、释放消费潜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24年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政策,惠及5000万户、1.5亿人,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达1500亿元,为提高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提供助力。
记者:您谈到“一揽子增量政策等创新政策的发力支持下,消费新动能持续扩大,展现了较强的消费韧性”,请问创新提振消费会不会只是短期效应?
王微:应当清醒看到,创新提振消费不仅仅是短期稳定经济运行的应对之举。从中长期来看,消费是国民经济总需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内生动力。根据国际经验,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稳定上升,最终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及对GDP增长拉动作用均将超过60%,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增长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不仅体现在追赶发达经济体的消费梯次升级,还反映在与发达经济体同步,甚至领先的消费创新。
消费结构升级的追赶潜力很大,服务消费将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增量来源。比较发达经济体相同发展阶段,当人均GDP为14000国际元左右时,服务消费比重平均为49%,当人均GDP达到17000国际元时,服务消费比重平均上升到53%。从我国的情况看,2019年服务消费比重为45.9%,受疫情影响,2020年回落到42.6%。预计到“十五五”初期,我国居民服务消费占比有望达到50%。
消费提质的需求更加迫切,商品消费仍然有较大增长空间。发达经济体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高收入水平后,商品消费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总体呈稳步下降态势,但结构升级和提质更新成为消费亮点,更多追求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技术的商品消费。食品消费逐步从“吃饱”转向“吃好”,更加注重吃得营养、新鲜、健康及安全;住行消费加快从“有”向“好”的转变,汽车、家用电器、数码通讯、家具家装置换升级的潜力巨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养老等产品的不断创新和拓展,显示出商品消费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收入水平提升和人口结构变化加快消费市场分化,孕育多样化消费创新增长点。一是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和成长性最强的中等收入群体,截至2018年达到3.8亿人,相比于2013年增长92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7%,其贡献的消费占全部居民消费的49%;预计到2030年,占总人口51%的中等收入群体将贡献整个居民消费的79%,成为我国消费的“主力军”。二是人口年龄及家庭结构变化,将促使消费需求不断细分。2020年,我国15-34岁的年轻消费群体有3.6亿人,占总人口的25.8%,这些年轻人成长在生活日益富足和互联网加速普及的时代,受教育程度较高,敢于尝新,是最具创新活力的消费“生力军”。同时,新银发族群大多“有闲又有钱”,身体较为健康,在扩大消费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数字化绿色化赋能消费,消费创新发展的动力日益增强。以网购为例,2013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1.8万亿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近年来的比重稳定在27%左右的高位,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模式快速发展,新型线上消费创新更为活跃,消费场景日益丰富,创造了诸多新的消费需求,对扩大内需产生显著的带动作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测算,2020 年我国居民每增加 1 元线上消费,替代线下消费0.64元,新增消费0.36元,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消费的新增效应明显更高。
未来10年,上述促进消费增长的因素集中显现和持续发力,并将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有效投资需求,特别是在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健康食品等满足服务消费和升级类商品消费的产业投资空间巨大;改善城市群和都市圈互联互通的交通设施、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的交通能源设施等投资需求旺盛;满足城乡居民教育、养老、托育需求的公共服务领域也将进入新的投资扩张期;在大型城市和都市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租赁住房、改善性住房需求依然具有较大投资潜力和投资增长点。从而形成一批千亿级乃至万亿级内需增长点,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源。(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来源:贴近地面飞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