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城墙根儿的爬山虎丛里,蛐蛐儿隐身于暗处,悄悄鸣叫。且听,这窸窸窣窣的碎语,倒像极了人间——茶水间的咖啡杯一碰,微信私聊的提示音一震,多少蛐蛐声便顺着网线爬进耳朵。当代人的闲话,早从胡同口的槐树下搬进了折叠的微信群,从蒲扇摇出的家长里短,升级成吃瓜专用表情包。
□悦连城
老城墙根儿的爬山虎丛里,蛐蛐儿隐身于暗处,悄悄鸣叫。且听,这窸窸窣窣的碎语,倒像极了人间——茶水间的咖啡杯一碰,微信私聊的提示音一震,多少蛐蛐声便顺着网线爬进耳朵。当代人的闲话,早从胡同口的槐树下搬进了折叠的微信群,从蒲扇摇出的家长里短,升级成吃瓜专用表情包。
要说这蛐蛐声为何总在背后响起,倒也不全是因为人性的幽暗。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当小白领被KPI逼得愁容满面时,转身去茶水间,跟同事吃两口职场的瓜,提神醒脑。某项目经理被传“空降靠关系”,仔细一瞧,原是老员工升迁无望的酸葡萄;实习生吐槽“老板总在监控摄像头前晃悠”,扒开一看,原来藏着年轻人初入职场的不安……难怪有人说,“蛐蛐儿”是当代人的心灵SPA,揉开了焦虑,捏碎了孤独,拉近了关系,还节省了咖啡。
说来有趣,人类传播的起源,某种意义也是一部“蛐蛐儿”进化史。传播史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早期的信息传播活动,可能起源于部落时代,人们在河边洗衣、做饭时的闲话交流。这样看来,祖先在篝火边传“隔壁部落猎到一只猛兽”,与职员在微信群转“新领导脾气不太好”,本质上都是拿着信息换交情。
有网友戏称,人类对八卦的执念已被刻进DNA,原始人靠聊八卦认亲疏,现代人凭吃瓜定敌友。如今的社交场里,这可绝对是硬通货——酒局上,不说点老板的段子,仿佛美酒都少了滋味;闺蜜聚会,不扒点明星的绯闻,连奶茶都喝不出三分甜……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背后“蛐蛐儿”,总能让他们达成短暂的共识。
不过,万事万物皆有尺度,倘若蛐蛐的叫声太密,很容易被当成害虫拍死。重要敏感话题不宜讨论,毫无根据的流言蜚语不能传播,涉及个人隐私信息更不能二次加工……总体来说,蛐蛐声可听不可信,可娱不可传,而高明的老板,能从这些声音中感受到下属的看法与态度,让决策更科学。这么看,有些蛐蛐声倒也不是全无营养,关键得学会去粗取精、筛沙淘金。
夜色渐深,写字楼的霓虹映着加班族的电脑屏,谁家窗台上蛐蛐还在吱吱叫。暗处的鸣唱,像极了人性深处的暗流——既渴望窥探他人,又害怕被窥探;既要抱团取暖,又警惕引火烧身。对此,不妨学学古人的心态:夏夜听个趣,秋凉便收声。毕竟闲话如风,吹散焦虑也好,掀起波澜也罢,终要看听风的人有没有定力,捕风的人是不是清醒。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