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3日,杭州余杭良渚,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拉开帷幕。当天下午,一场以“博物馆不断发展的变革性作用:超越文化遗产保存和保护”为主题的讨论,吸引了全球一百多位博物馆馆长、文化项目策划人和国际组织代表。
4月23日,杭州余杭良渚,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拉开帷幕。当天下午,一场以“博物馆不断发展的变革性作用:超越文化遗产保存和保护”为主题的讨论,吸引了全球一百多位博物馆馆长、文化项目策划人和国际组织代表。
从故宫博物院到波黑国家博物馆,从巴塞罗那的移动集装箱展柜到国际刑警组织的文物数据库,嘉宾们的发言共同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景:博物馆已不再仅仅是历史的“保管员”,而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文化创新的实验室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这一转型背后,是博物馆定义的重塑。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将博物馆定义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非盈利机构”;2022年,国际博物馆理事会更进一步,将“可持续性”“包容性”“社区参与”写入新定义。正如哥伦比亚国家博物馆馆长玛丽索尔·阿拉贡·皮内达所言:“我们不仅要保护过去的记忆,更要为展品浇筑新意义。”
【1】
当天的论坛,向大家展示了如今的博物馆“到底有多新”。
当故宫的《千里江山图》化作舞剧《只此青绿》,当博物馆的藏品通过移动集装箱进入西班牙乡村展示,博物馆的创新已超越技术层面,甚至改变着文化生产的底层逻辑。
“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历史、展示文物,更是展示当下。”论坛上,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的发言掷地有声。该馆正在展出的敦煌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总共有敦煌服饰临摹画稿、复原及创新设计服饰等共计369件作品,最重要的是,它还体现了传统文化工艺制成的新的面料在当今生活中的应用。
在王晨阳看来,这就是博物馆的魅力,“它可以激发全社会的活力,激发现代人的创造力,最终提高社会凝聚力。”
而在西班牙,博物馆创新的一大特色,则是一个个移动集装箱式的展柜,据巴塞罗那储蓄和养老金银行基金会会展部主任伊莎贝尔·萨尔加多介绍,每个集装箱大概有10年的生命周期,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有免费通行的权利,可以便利地把文物、展品运输到每个小镇、小村庄去展出……每个铁皮箱,都是文化的种子。
跨界融合正在改变博物馆的基因图谱。故宫与中央民族乐团共创的"故宫之声"项目,让编钟与现代交响乐共振;而这种混搭,在哥伦比亚国家博物馆则呈现为文化对话——山区原住民带着古老仪式走进现代展厅,非物质遗产与当代艺术碰撞出新的精神维度。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尚蒂伊古堡,这个以收藏19世纪“原汁原味文物”著称的空间,近年来一直在进行创新轮动,包括举办音乐会、花展、车展、马术展、野餐会,甚至包括有孩子参加的“桌面历史游戏”等等。尚蒂伊古堡管理主任安妮·米勒说,他们甚至已经举办过多场爵士、电子类的音乐演出,还把曾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出的钢琴家请到了现场,“我们深信,在现代,博物馆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要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体验。”
创新的本质,是博物馆对“文化权威”身份的解构。正如论坛主旨中提到的那样,在全球化导致同质化危机的今天,唯有通过创造性转化,才能让博物馆在流动性时代守住文化多样性。当博物馆从“教导者”变为“共创者”,文化的生命力才能真正绽放。
【2】
在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博物馆看似只与文化直接相关,实则扮演着重要的“跨界枢纽”角色。
在当天的论坛中,嘉宾们也更愿意以多维的角度,去看待未来博物馆的角色变化、可持续性发展,包括如何构建全球文物安全的数字神经。
伊莎贝尔·萨尔加多表示,多样性和包容性,是未来博物馆的两大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博物馆场域与公众产生更亲近的关系,“过去50多年来,我们建立了一个‘网络’,包括文化中心、科技博物馆,涵盖整个西班牙。我们的目标,就是维持高校学生和当地社区的紧密联系。因为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的守护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必须让公众积极地参与进来。”
她举了个例子,之前基金会和大英博物馆合作了一个关于女性力量的展览,里面有许多与女性相关的文物,“我们也会鼓励观众来讨论——看到这件文物,你有什么感觉,这是一种力量?一种诅咒?还是一种刑罚?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这个时候,大家所处的空间,才真正变成了共同体验的场所,无关乎性别、身份认同等等,所有人都可以一起来对话。
而如何保护文物安全,也是论坛尾声众人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博物馆界正在使用一张覆盖196国的“智能防护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样见证着传统保卫战向科技较量的转变。
国际刑警组织战略伙伴关系总监武英说,早在80年前,国际刑警组织发出的第一个通缉令,就是与艺术品失窃相关。
目前,国际刑警组织有196个成员国,都接入了与文物相关的的一个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实时互通。
“目前,这个数据库里有56000件失窃文物,通过申请,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库。”武英举了个例子,如果有个私人收藏家想买一件文物,可以先拍一张照片,输入到数据库里进行比对,若是有可疑的地方,马上就会收到提醒,“提醒你如果没有充分调查之前,最好先不要购买。”
此外,还有一个叫ID-Art的客户端,每个人直接在手机就能下载,然后连接到国际刑警组织文物失窃库,可以直接看到哪些艺术品是失窃的。
2022年,两张40年前被盗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桌子,就是通过ID-Art找到的,最终让文物得以返还。“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把这些工具有效应用起来,可以有效打击艺术品的非法贩卖,更有效地保护文物。”武英说。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博物馆的变革早已超越技术层面。当尚蒂伊古堡的游客在爵士音乐会上触摸历史,当湖北省博物馆用数字技术守护文明基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博物馆的转型,也是更多与世界的连接和对话。
这些曾经沉默的殿堂,也正以惊人的创造力重新定义着文化的边界——它们既是记忆的保险箱,更是未来的孵化器。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