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者刘女士对于“阅读”有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广义上,阅读器、电子书、甚至有声书,都是阅读的各种形态。“最近一次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是在上个月,是教授推荐的《把信送给加西亚》,主人公所体现出的责任感和执行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观自身,看完之后受益匪浅。”刘女士补
四月的风裹挟着油墨香
吹过城市高楼的缝隙
翻动书页的沙沙声里
藏着人类最温柔的仪式感
昨晚7点
月色轻笼
暖黄色光晕透过日照图书馆的玻璃窗
尚未来得及合拢的书脊间
一股平静的治愈力
轻轻掠过夜读人的肩头
4月23日是
第30个“世界读书日”
这一天
我们不必谈论宏大的意义
只需借此契机
重新凝视那些
被折叠在书页中的时光
它们或许曾是
卷卷试题之外的短暂喘息
冗杂工作之余的自我对话
亦或是深夜台灯之下的精神远行
读者刘女士对于“阅读”有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广义上,阅读器、电子书、甚至有声书,都是阅读的各种形态。“最近一次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是在上个月,是教授推荐的《把信送给加西亚》,主人公所体现出的责任感和执行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观自身,看完之后受益匪浅。”刘女士补充说,“睡前我还习惯听播客里自我认知类型的有声书,一边听,一边调整自己,以更加平静、安稳的心态入睡。可以说,阅读让我从各个方面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阅读像一场逆向的突围
短视频蚕食专注力
热搜榜单制造焦虑
而一本好书
却能让人从「被动投喂」
回归「主动选择」
在图书馆,25岁的读者鲁女士与我们分享了她的阅读故事。“阅读习惯是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的,我就是这样。从每天阅读30分钟开始,起初觉得这半小时好漫长,后来慢慢地能读得更久了,也越发有成就感了。”鲁女士坦言,“信息碎片化时代,过量摄取‘碎片信息’会让人变得浮躁,坐下来读一本书,不仅能获取更多知识,还可以磨练自己的心性。”
当我们翻开书页
实则是按下暂停键
在他人构筑的精神原野上
与千百年前的哲人共饮思想之泉
与虚构角色共享爱恨悲欢
最终触摸到自己内心的褶皱
数字时代的阅读
不必执着于纸质书的仪式感
电子书签里标记的段落
播客中有声书的背景音
甚至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只言片语
都是阅读的延伸态
只因阅读重要的不是形式
而是让其回归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
当指尖划过书脊
当目光沉入字海
我们终将在某个瞬间顿悟
原来每一本书都是一扇任意门
推开它
便能走向更辽阔的自己
图书馆的长椅上,日照一中高三学生小刘正抱着一沓教材进行温习。随着高考日渐临近,她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拿来补习功课,尽管如此,她还是会在精神高度紧绷时,选择用阅读为自己解压。
“阅读为我构建了一方精神乌托邦,让我在那个瞬间可以不考虑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我会更努力地读书,更坚定地走向自己向往的生活。”小刘说。
“未见世界时,书籍是世界的外延
见过世界后,书籍又成为世界的注脚”
今天,请不带任何负担地
随意、自由地读些什么吧
回归属于自我的精神场域
在有限的文字里
抵达诗意的、理性的、风趣的
种种世界
来源:直播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