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匪夷所思的“奇闻”,农业生产领域,各种离奇的高产典型不断涌现。
参考资料:
1:《李锐回忆录》(人民出版社):
2:《人民日报》1958年6月8日头版(官方档案)
3:《建国以来农业经济史料汇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五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5:《钱学森论农业力学》(《科学通报》1958年第7期)
这是“跃进”过程中最荒诞不经的“奇观”!
1958年,轰轰烈烈的“跃进”运动,在祖国各地“遍地生花”!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匪夷所思的“奇闻”,农业生产领域,各种离奇的高产典型不断涌现。
一时间,“卫星”越放越多,越放越大。
这其中,最难以令人置信的,莫过于“河南亩产万斤”的高产“卫星”
对此,毛主席曾经的秘书李锐:
“人间清醒”一般的向毛主席发出了“拷问”:您从小在农村长大,真相信亩产万斤吗?;
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对于这一问题,毛主席是如何作答的呢?
想要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得对“跃进”有个简单的了解。
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年代。
当时,国人已经摆脱了战乱之苦与封建统治的桎梏,对新中国的热爱、毛主席的崇拜之情空前高涨。
同时,国家领导人也对新中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与激情。
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相对富裕的现状,一心想让国人富起来的毛主席,兴奋地提出了钢产量15年超越英国,50年赶上美国的宏伟目标。
广大民众积极响应主席的号召,声势浩大的“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不久后,我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诞生。
公社成立伊始,广大干部群众精神焕发,铆足劲儿要“跑进社会主义制度”。
社长钟青德,更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咱们是全国第一个卫星社,国内外影响都很大,要放高产卫星才能有说服力。
恰巧,大队内有一块2.9亩的试验田地。
57年初冬播种小麦时,为了求得高产量,社员进行了密植试验。由于施足了底肥,加之当年气候宜人,故试验田长势格外喜人。
为此,他定下了“亩产至少3000斤”的基调。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社员只好“另辟蹊径”。
随后,10亩地的小麦,被集中到2.9亩的试验田里。
当然,此事一定要严格保密。
不久后,这一“喜讯”上报到信阳地委,地委领导开开心心地叫来了记者。
于是,1958年的6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出这样一则通稿:《河南省嵖岈山卫星农业社韩楼大队2.9亩小麦试验田小麦总产10238斤》。
“高产卫星”顺利升空,碴岈山公社也风光起来。雪片般的贺电,争先恐后地飞来,还有许多人亲自到公社“取经”,这其中,不乏一些“聪明人”。
没过多久,全国各地的“高产卫星”也争先恐后地窜上天,亩产万斤的报告也屡见不鲜。
渐渐地,连中央的一些干部也注意到这一问题。
1958年11月下旬,政治局在武昌召开扩大会议,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李锐,勇敢地向毛主席提出了心中的疑问:您是在农村长大的,是否相信亩产万斤粮食呢?
面对李锐的提问,毛主席会如何作答呢?
自从运动拉开了序幕后,基层不少干部就有些急于求成,致使运动悄悄“变了味”!
各地浮夸风盛行,虚报夸大宣传粮食产量,甚至亩产万斤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这一反常的现象,引起了许多干部的注意。
主席听后,并没有着急反驳,而是微笑着说道:
“钱学森同志不是发表过文章吗?他说,如果利用太阳能,理论上是可以达到亩产万斤的。”
毛主席真的相信“亩产万斤”的错误说法吗?
其实则不然,1958年8月3日,毛主席借参加北戴河会议的机会,顺路到天津新立村参观。
当地同志兴致勃勃地向他汇报,水稻亩产能达到十万斤。
毛主席听后一边撇嘴一边说:“这是不可能的事。
随后,他指着一位领导同志说:
你没有种过地,这不是放卫星,简直是放大炮。”
眼看主席否认了自己的说法,新立村的同志立马补充道:“用电灯为水稻照明,用鼓风机朝水稻吹风,就能达到亩产十万斤。”
毛主席听后还是不相信,他摇着头表示:
亩产十万斤,堆也堆不了这么多。
那么,主席为何会给出这样模棱两可的答案呢?
因为钱学森的话,使得他相信我国的粮食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曾经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不相信“亩产万斤”的夸张说法,另外一方面,他又衷心地希望,粮食产量尽可能提高上来,人民的生活能够尽快富起来。来源:小岛文史鉴